中圖分類號:S723.1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3.055
林業苗木規范化培育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對提升造林質量和生態系統穩定性具有決定性作用。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和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內蒙古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其林業建設面臨嚴峻挑戰。區域性干旱少雨、季節性大風、土壤貧瘠等不利因素,給林業苗木培育帶來諸多困難。為應對這些挑戰,必須加強林業苗木規范化培育技術研究與應用,通過科學選種、規范育苗、標準化管理等措施,培育出適應性強、抗逆性好的優質苗木。結合內蒙古氣候和土壤特點,系統闡述林業苗木規范化培育的技術要點,旨在為提高區域林業苗木培育水平,促進防護林體系建設和生態環境改善提供技術支撐。
1內蒙古林業苗木培育現狀
內蒙古位于我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橫跨三北地區(東北、華北、西北),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內蒙古總面積118.3萬 km2 ,東部有大興安嶺林區,中部有陰山山脈,西部有賀蘭山等山地,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光照充足,但降水量少而不均,具有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夏季短促而炎熱,秋季氣溫劇降,冬季漫長嚴寒的特點。目前,內蒙古森林面積2720萬 hm2 居全國第一位,森林覆蓋率 23.0% ,人工林面積660萬 hm2 ,居全國第三位[。在林業苗木培育方面,內蒙古已建成林木采種基地67處、面積3.2萬 hm2 育苗基地1.7萬處、面積2.63萬 hm2 ,形成了以社會育苗為主體、保障性苗圃為補充的育苗格局。2024年新建以沙生灌木為主的保障性苗圃40處,面積 866.67hm2 □年均生產林木種子120萬 kg 、苗木12億株,可供2024年“三北”等重點工程用林木種子140萬 k-σ 、苗木16億株I。主要培育樹種包括喬木類的楊樹、柳樹、榆樹、樟子松、油松、落葉松、白樺及櫟類等,以及灌木類的錦雞兒、白刺、山杏、檸條、沙柳、梭梭、蒙古羊柴及沙棘等。近年來,內蒙古通過實施《林草種苗振興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一2025年)》等政策措施,在林草種苗生產、用地、用水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自治區財政投人1.27億元支持保障性苗圃建設,有效提升了林業苗木培育的規范化水平和生產能力[2]。
2林業苗木規范化培育技術要點
2.1種源選擇
種源選擇是內蒙古林業苗木規范化培育的首要環節,對提升苗木品質和造林成活率具有決定性作用。1)嚴格執行種源質量管理制度。種源選擇必須嚴格執行“兩證一簽”制度,包括林木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林木種子檢驗合格證、種子標簽。對檸條、沙柳、梭梭等沙生灌木和楊樹、榆樹、樟子松等主要造林樹種,優先選用經過審(認)定的良種。未經審(認)定的樹種,不能作為良種選用。2)科學選擇種源采集基地。內蒙古已建成67處、面積3.2萬 hm2 的標準化采種基地,優先從這些基地采集種子3]。采集基地選擇要遵循“就近育苗、就近使用”原則,充分考慮當地氣候特點,選擇適應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較強耐寒性、抗旱性和抗風沙能力的種源。特別是針對“三北”防護林工程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需求,重點選育抗逆性強的鄉土樹種種源,保證其適應性和成活率。
2.2 種子采集與處理
科學的種子采集與處理是確保內蒙古林業苗木種子品質的關鍵,直接影響育苗成效。1)掌握科學采種技術。針對內蒙古不同樹種種子成熟期的特點,選擇適宜的采集時間,如檸條、錦雞兒等豆科灌木應在種莢由綠轉黃時采集。采集方法要因樹制宜,灌木類可采用敲打、摘取等方法,高大喬木可采用攀爬、機械采集等方法。采集時要避免在風大、雨天作業,防止種子受潮或污染,同時要保護母樹,避免造成機械損傷。2)規范種子處理工藝。采集的種子要及時進行清理和晾曬,去除雜質和病蟲害種子。對于不同樹種要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如檸條種子需要進行低溫貯藏,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楊柳類種子要立即進行播種處理,縮短貯藏時間。貯藏場所要做好防潮、防蟲、防鼠等工作,定期檢查種子品質狀況。
2.3 苗圃地選擇
選擇合適的苗圃地是內蒙古林業苗木規范化培育的基礎性工作,對提高苗木培育效率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1)注重立地條件評估。內蒙古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在選擇苗圃地時要充分考慮地形地勢,優先選擇地勢平坦、土層厚度在 30cm 以上的地塊。土壤以肥沃疏松、通氣性好的砂壤土或攘土為宜,避開鹽堿地、沙化地和泥炭土。同時,考慮防風要求,選擇背風向陽、排水良好的地塊,必要時要設置防護林帶,防止大風對苗木生長造成危害。2)強化水源配套保障。根據內蒙古降水量少、蒸發量大的特點,苗圃地必須有穩定的水源保障。優先選擇在河流、水庫周邊或地下水位較高的區域,確保灌溉用水充足。同時,科學規劃灌溉系統,可采用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設施,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2.4 苗圃地規劃與建設
科學的苗圃地規劃與建設是內蒙古林業苗木規范化培育的重要保障,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1)優化功能區布局。根據內蒙古大面積育苗的需求特點,苗圃要按照生產區、設施區、防護區等功能進行合理分區。生產區要根據不同樹種的生長特性劃分苗床區,設置育苗大田、容器育苗區和假植區等;設施區要配套建設育苗溫室、管理用房、機械庫房等基礎設施;防護區要設置防護林網,寬度一般為 20~30m 優選耐寒抗風的樹種,形成“井”字型或網格狀布局,有效防范風沙危害[4]。2)提高基礎設施水平。針對40處新建保障性苗圃,要按照集約化、現代化要求配套建設設施。重點建設標準化灌溉系統,實現噴灌、滴灌等節水設施全覆蓋;配備育苗機械設備,建設現代化種子處理及苗木分級設施;建立自動化環境監測系統,實時監測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因子,為科學育苗提供數據支撐。
2.5整地
科學整地是內蒙古林業苗木培育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苗木生長質量和成活率。1)合理安排整地時間。針對內蒙古氣候特點,秋季整地是最佳選擇,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進行,以便充分利用冬春季節的降水和凍融作用改善土壤結構。整地深度因樹種而異,一般喬木類樹種深翻 25~30cm ,灌木類樹種深翻 20~25cm[5] 。整地過程中要結合土壤質地,對板結土壤進行深耕打碎,并及時進行平整,確保地表平整度符合育苗要求。2)注重土壤改良。根據內蒙古土壤普遍缺乏有機質的特點,在整地過程中要科學實施土壤改良措施。結合土壤養分檢測結果,合理施用有機肥,用量一般為每 667m2 施 2000~3000kg 對于砂質土壤,可適當增施黏性土壤;對于黏重土壤,則需要增施砂質土壤,改善土壤結構。同時,注意調節土壤pH值,使其保持在適宜的 pH 值范圍內,為苗木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
2.6播種
合理播種是內蒙古林業苗木培育的重要環節,需要結合不同樹種特性和氣候條件科學實施。1)把握播種時機。根據內蒙古氣候特點和不同樹種生物學特性,合理確定播種時間。春播一般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進行,此時土溫在 8~10qC ,適合種子萌發;秋播則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進行,使種子能充分接受冬季低溫處理。對于楊柳等難以貯藏的樹種應采用隨采隨播方式;對于樟子松、油松等針葉樹種應選擇春季播種;而檸條、錦雞兒等耐寒樹種可采用秋季播種。2)規范播種作業。采用機械化或人工播種方式,嚴格控制播種深度和密度。播種深度一般為種子直徑的2~3倍,小粒種子如楊柳類淺播 0.2~0.3cm ,中等種子如油松播種深度為 1~2cm ,大粒種子如樟子松播種深度為 2~3cm 。根據樹種、出苗率和目標苗木規格確定播種密度,一般每 667m2 保留大苗2萬~3萬株、中苗4萬~5萬株、小苗6萬 ~8 萬株。播后要及時覆土、鎮壓,保證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并結合天氣情況適時澆水。
2.7苗期管理
2.7.1 水分管理
科學的水分管理對提高苗木成活率和生長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1)合理確定灌溉制度。根據內蒙古干旱少雨的氣候特點,針對不同樹種、不同生長階段制訂科學的灌溉方案。出苗期需要保持土壤濕潤,可采用噴霧灌溉,每天澆水2~3次;生長期根據土壤情和天氣狀況確定灌溉頻次,一般7~10d澆水1次,以濕潤王層達 30cm 為宜;在干旱炎熱天氣應適當增加澆水次數。特別是在4一6月的春季干旱期和7—8月的高溫期,要加強水分管理。2)應用節水灌溉技術。充分利用現代灌溉設施,推廣噴灌、滴灌、微灌等節水技術。針對新建的40處保障性苗圃,配套建設自動化灌溉系統,實現精準灌溉。同時,采用地表覆蓋、選擇合適的灌溉時間等措施減少水分蒸發,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2.7.2 肥力管理
科學的肥力管理是保證內蒙古林業苗木健康生長的基礎,是提高苗木品質的重要保障。1)基肥與追肥結合。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根據土壤養分檢測結果,確定施肥種類和用量。一般在整地時每 667m2 施入腐熟農家肥 2 000~3 000kg ,并加入磷肥 15~ 20kg 。追肥主要在苗木生長旺盛期進行,采用氮肥為主的速效肥料,苗木生長前期以氮肥為主,中后期增加鉀肥比例,每次追肥量要適中,避免濃度過高傷害根系。2)優化施肥方式。根據不同樹種的生長特點和營養需求,采用合理的施肥方法。大田育苗可采用條施或穴施,結合中耕除草一并進行;容器育苗可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通過滴灌系統實施精準施肥。施肥時要注意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避免肥料直接接觸根系。在干旱季節施肥后要及時澆水,確保肥效充分發揮。
2.7.3病蟲害防治
針對內蒙古林業苗木病蟲害防治工作,建立全面的監測預警和綜合防治體系是確保苗木健康生長的重要保障。在內蒙古林業苗木培育過程中,主要有3類病蟲害。1)蛀干類害蟲,以光肩星天牛為主,其幼蟲蛀食樹木韌皮部和木質部,造成樹木生長受阻甚至死亡。2)食葉類害蟲,以松毛蟲為代表,主要為害針葉樹種,導致針葉脫落,影響光合作用。3)真菌類病害,以樟子松紅斑病最為常見,主要為害樟子松幼苗,造成針葉變黃、脫落,嚴重影響苗木生長。
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建立多層次的防控體系。1)加強日常監測,建立病蟲害監測預警網絡,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理。2)實施生物防治,通過釋放天敵昆蟲如瓢蟲等,利用生物農藥如蘇云金桿菌制劑進行防治。3)采取物理防治,如設置誘捕器捕捉成蟲,人工清除蟲卵、蟲繭等。4)科學使用化學防治,選擇高效低毒的農藥,如針對樟子松紅斑病可使用百菌清等殺菌劑進行噴施。同時,注重培育健壯苗木,通過合理密度、適時澆水、科學施肥等措施提升苗木抗性,增強抗病蟲能力。
3結語
內蒙古林業苗木規范化培育需要構建完整的技術體系。通過嚴格執行“兩證一簽”制度、科學選擇種源采集基地等措施,確保種源質量;通過優化苗圃地選址、完善基礎設施等舉措,夯實培育基礎;通過科學整地、合理播種等措施,提高苗木出苗率;通過水分調控、科學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管理措施,保障苗木健康生長。未來,內蒙古應加強技術創新,推廣應用節水灌溉、自動化環境監測等現代化設施,深人開展抗逆性種源選育研究,提高林業苗木規范化培育水平,為“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和生態安全屏障構筑提供優質種苗保障,促進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和林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艷楠.內蒙古自治區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成效及建議[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24,47(5):10-12.
[2] 王富霞.林業工程中的苗木培育技術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4,14(8):46-48.
[3] 李海偉,尚立剛.林業工程中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術研究[J].中國林業產業,2024(6):63-65.
[4] 蘇龍靜.林業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術要點[J].廣東蠶業,2024,58(3):86-88.
[5] 王呈哲,李運濤.簡述林業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術[J].新農民,2024(1):102-104.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