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3.048
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增強我國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儲備能力和轉化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政策主題聚焦“農業科技創新”,進行了全面深刻的闡述。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鄉村振興目標的要求看,科技對發展現代農業、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村綠色發展等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十四五”時期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更為迫切的要求。農業現代化離不開科技賦能,國家科研單位、科研院校和大型科技企業是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研發的主力軍,農民和農業企業是其科研成果的主要需求方和使用方,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就是聯結這些科研成果和農民的關鍵力量,同時是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和動力。筆者以重慶市奉節縣為例,分析當地農業科技創新的現狀、問題,并提出發展路徑,以期為奉節縣農業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1 發展現狀與成效
奉節縣地處渝東北長江三峽庫區腹心,總面積4098km2 ,轄33個鄉鎮(街道),常住人口74.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7.5萬人。近年來,奉節縣堅持科技賦能,不斷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精準發力,推進規模化經營、宜機化整治、社會化服務,打通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奉節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斷完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日趨多樣、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有力地助推了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
1.1農技推廣體系不斷完善
2021年,奉節縣共設特色產業發展中心27個、農業服務中心29個、街道社區事務服務中心4個。該縣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共計有14613人,從事農村創業創新人員6511人。開展農技隨訪,建立縣、鄉、村三級隨訪隊伍,與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浙江大學、齊魯工業大學等組建16個產業研究院所,組建377個技術服務隊、2445名產業技術員“包片”“包村”“包戶”,用科技手段破解產業發展技術難題,促進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創新與推廣。
1.2科技創新平臺日趨多樣
成功創建國家創新型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重慶市奉節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臍橙)標準化生產基地、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為農業科技創新搭建了平臺。組建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院士專家工作聯系點、重慶市肉牛養殖科技專家大院、奉節縣臍橙研究所、山羊研究所等科研機構,針對主導產業進行技術研究、試驗示范和推廣。與中國農業大學、新洋豐公司掛牌成立了農業科技小院,實現農業技術推廣的產學研一體化,開展臍橙社會化服務,其發展模式被納入全國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
1.3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引進和推廣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旋耕機等高效農機設備,2023年奉節縣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 51% 。引導農業主體進行生產與管理模式的數字化、智慧化轉變,建成水肥一體化生產基地13個、農業物聯網生產示范基地6個,奉節大富好農業公司自研的“公路 + 軌道”兩用果園軌道運輸機得到商用推廣,該項目獲2023年全國智慧農業建設優秀案例,2024年全國數字鄉村大賽“三等獎”。重慶市奉節縣祥飛繭絲綢有限公司依托自身開發全球首個智能蠶桑養殖系統,在奉節縣建成智能養蠶生產線36條,可提高生產效率28倍,提高蠶繭優質率 25% 。大力培育農產品電商主體,京東、天貓等各類網銷平臺共有經營主體5450家,微商主體1.7萬家,2023年奉節縣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5.79億元,同比增長 13% 。
2 面臨的主要問題
2.1農業科技創新基礎條件較差
2.1.1農田耕作條件不好
奉節縣集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巴掌田”“雞窩地”多,農田坡度大,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 15° 以上坡耕地占 55% 以上,耕地分散在3處以上農戶占比高達 91% 。農事耕作條件差,加之農作物農藝要求不達標,導致很多現代農業機械應用率低。
2.1.2農民科技素養偏低
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農村主要勞動力的流失,留守農村從事農業的多為老人、婦女,他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接受新技能、新知識、新模式的主動性差,導致農業科技普及和應用程度較低。
2.1.3 現代科技人才匱乏
奉節縣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共計有14613人,從學歷來看,高中、中專及以下學歷12348人,占比達85% ;從人才類型來看,農業技術人員701人,占比不到 5% 。綠色發展人才、農業信息化人才和高效智能設備使用人才緊缺。
2.2農業科技創新激勵不足
2.2.1 機械化支持力度不足
農業機械的前期資金投入較大,農業生產主體承受能力弱,加之一些適宜山區的智能智慧化機械尚未納人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目錄,導致很多現代農業機具推廣成本高、難度大。
2.2.2農業科技成果供給不足
科技項目的決策和管理體系導致一些科研和生產脫節,造成農民實際需要的農業產品研發不足,而一些高端的科技成果又難以轉化。例如,山區對小型農業機械的需求較大,但目前市場上合適的機械產品不足,導致可推廣使用的農業機械少,農業生產效率低。
2.3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薄弱
2.3.1 體制機制不順
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工作主要由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特色產業發展中心等承擔。行政關系上為鄉鎮人民政府直屬事業機構,業務關系上由縣農業農村委管理,形成縣鎮兩級雙管局面。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人、財、物權受制于鄉鎮人民政府,基層農技人員身兼多職,專業的人員不能放在專業的崗位上,過多參與鄉鎮其他行政工作,技術主業被動荒廢,正常的農技服務工作難以高效開展,技術主業被動放置,其職責難以實施。
2.3.2 隊伍結構不優
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主要表現為專業技術人員總量不夠、年齡老化、理論和實操水平低等特點,在知識結構和年齡上存在著老化和斷檔現象,缺乏真正懂專業、能上手、能解決問題的專業人員。奉節縣原來有188名畜牧獸醫人員,經過幾輪機構改革后,目前鄉鎮基本無專職獸醫人員,僅個別鄉鎮有兼職的獸醫員。
2.3.3 推廣投入不大
無專項經費保障基層農技人員開展工作必須的車輛、專業設備、技術指導等費用,基層農技人員從事專業工作“心有余力而不足”。社會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經營主體培育等方面投人力度不大,缺乏持續性的投入,新技術、新品種、新設備的應用效果得不到充分論證。
3 發展建議
3.1建立農業科技創新保障體系
3.1.1推動農業經營組織化
耕地分散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現代化進程,因此必須擴大土地經營規模。推動農民確權地登記頒證,創新實踐“小塊變大塊、土地化零為整”土地流轉模式,將土地集中到善于經營的個體農戶或農業生產組織者手中,形成適度規模農場,破解“巴掌田”“雞窩地”“插花田”等難題。在不改變各自土地規模的條件下,探索實行一定的產前、產中和產后聯合,實現經營規模的擴大。可以實行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和多種經營,再由中介商人或商貿組織收購產品,走規模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的道路。
3.1.2推進農田耕作宜機化
農田宜機化改造是提高丘陵山區農機化水平的治本之策,同時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實現農業節本增效的戰略舉措。山區農田地勢坡度大,不能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宜機化改造是推動耕作機械化的重要手段。因而,要不斷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科技支撐,加大對山區農田宜機化項目的支持力度2]。
3.1.3推廣農業服務社會化
重慶市丘陵山區的地勢及我國農村人多地少的現實,決定了農業不適宜走大農場主模式。而大規模的全程機械化培訓和機械購置又會造成資源和資產的浪費。為解決未來農業“如何種、怎么賣”的問題,要不斷培育和壯大家庭農場和農業專業化合作社,支持發展農業播種、施肥、打藥、修剪、采摘、加工、包裝、銷售等全產業鏈的社會化服務,促進農業生產創新農業生產托管托養模式,培育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會管理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隊伍,推動農業技術服務的市場化。
3.2優選科技創新產業體系
3.2.1圍繞重點產業謀創新
農業科技創新應有所側重和傾斜,抓住重點產業集中優勢力量突破。針對重點產業,在政策扶持、資金支持、項目安排上進行傾斜,圍繞育種、生產、施肥、打藥、采收、加工、包裝、銷售等全產業鏈條進行創新突破,全面提升主導產業的科技賦能水平。
3.2.2 圍繞重點產品謀創新
針對一些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持續加大對其開發和支持力度,圍繞其上下游相關產業鏈拓展,建立以產品為中心的綜合交易場所。圍繞奉節臍橙,探索建立臍橙包裝箱、臍橙分選器、臍橙軌道運輸機、臍橙耕種收機械、臍橙服務隊等全鏈條的開發模式。
3.3完善配套政策支持體系
3.3.1 以積分激發創新潛能
農業主體既是農業技術的推廣和使用者,又是創新產業和技術的創造者,要充分調動農業從業者創新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采取企業積分方法,對投入農業科技研發資金、認定科技創新平臺、研發創新產品、轉化創新成果等的農業主體予以適當的積分獎勵,并將積分作為申請科技創新補貼、農業項目申請、農業擔保貸款等的重要參考依據,以積分來激發其內在的創新潛能。
3.3.2 以補貼增添創新活力
農業機械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治本之策,目前很多農業機械并不適宜山區,或者生產成本高價格貴,農機推廣面臨難題。及時將新涌現的適宜山區的自動化、智能化機械申請納入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目錄,以促進其推廣應用。另外,加大對社會化服務組織購買農機具的補貼力度,推動農機服務社會化,提高設備使用率,降低農戶使用成本。
3.3.3 以選育充實創新人才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日趨推進,農業體系現代化人才的引進和培育也應盡快推上日程。在農業體系建設上,健全縣、鄉、村三級體系,加強農業專業人才選育,同時發揮科技副總、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的技術優勢,用好“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和“第二春”人才,打出農業人才驅動“組合拳”。在人才結構上,加強對農業現代機械使用、操作和維護人才類的培育,強化鄉鎮畜牧獸醫類人才的引進。在政策支持上,健全農業科技創新的項目扶持、政策激勵、發展服務等方面政策,擴大財政投入范圍,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示范帶動作用。
3.4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3.4.1行政推動引導
理順基層農技推廣體制機制,可以探索建立鄉鎮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在人、財、物和業務上的“雙管”同步機制,統籌鄉鎮畜牧獸醫、種植業、農機化、漁業、農產品加工、植保等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實行全縣統籌動態管理編制。采取派駐鄉鎮、集中分片服務的工作方式,考核實行主管部門、駐地鄉鎮人民政府、服務對象三方按比例考核制度,形成行政推動合力,逐步實現專編、專人、專崗。
3.4.2科技小院示范
壯大科研院校、農技推廣機構、行業部門等多元化的科技創新專家團隊,探索“專家 + 示范基地 + 輻射農戶”的科技小院推廣模式,扎實開展新技術、新品種試驗示范,著力打造綠色發展的試驗田、科技驅動的新樣板、鄉村振興的新典范、現代農業的新標桿。
3.4.3 “農技隨訪”普及
加強科技人員能力提升,將新型職業農民吸納到“農技隨訪”隊伍,普及推廣先進成熟的技術,豐富“農技隨訪”內涵,編制產業技術要點、手冊,開發“微視頻”等智慧課堂等。拓展“農技隨訪”外延,強化“組織化”服務、“職業化”服務、“智慧化”服務。打造“農技隨訪”示范,讓產區更美,讓產業更強、產品更精、聯結更緊。
4結語
農業發展已從發展“量”向發展“質”轉變,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隨后的中央一號文件均對農業高質量發展作出相關要求和部署。提高農業發展質量,無論是農業領域還是其他領域,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既是支撐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要素,也是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的主要結果[3。農業科技創新反映在縣級主要是做好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的推廣應用,縣、鄉兩級農業農村系統作為農業科技轉化推廣的主力軍,是打通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的關鍵力量,工作任重而道遠。重慶市奉節縣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做出大量探索,也面臨很多挑戰,未來需要緊扣發展需求,依托農業科技創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探索更好的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 王健敏,李婧媛,劉志超,等.云南省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分析與對策[J].農業展望,2019(6):108-112.
[2] 本刊評論員.提升整體效能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科技支撐[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24(10):1.
[3] 肖華堂.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影響效應、現實挑戰與應對策略[J].農村經濟,2024(10):24-32.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