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6.12;F59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3.047
鄉村產業發展與振興已成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所在,農旅融合作為一種創新的發展模式,為鄉村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四川省雅安市百丈湖水域廣闊,自然風光秀麗,文化底蘊深厚,加上雅安市特色農業資源豐富,獨特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優勢,為百丈湖國際旅游度假區農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隨著鄉村旅游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百丈湖國際旅游度假區的建設運營成為推動雅安市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以農旅融合實現農業與旅游業優勢互補,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相關理論概述
1.1農旅融合概念與內涵
農旅融合是指將農業生產、農村生活與旅游活動相結合,通過農業觀光、鄉村休閑、農事體驗、民俗文化、特色農產品銷售、科普教育、創意農業等方式,將農業資源和農村環境作為旅游資源,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發展模式I]。其強調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價值的再創造,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農旅融合的內涵包括農業資源的旅游化開發、旅游活動的農業化體驗及農業與旅游業的產業融合等方面2。從資源依托來看,農旅融合主要以農業生產、農村風貌、農民生活等農業資源和農村環境為基礎和依托,這些資源包括但不限于田園景觀、特色農產品、農耕文化、傳統村落、農事活動等,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從融合方式來看,農業與旅游業在多個層面相互滲透與融合[3。從目的與意義來看,農旅融合主要是實現農業的多功能性,不僅能夠促進農產品的生產銷售,還能夠推動農村文化傳承、鄉村景觀保護,同時為游客提供豐富的旅游體驗,滿足人們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和休閑度假的需求,最終達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及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
1.2農旅融合發展的主要模式
農旅融合發展主要包含農業觀光模式、鄉村休閑度假模式、農事體驗模式、民俗文化體驗模式、特色農產品加工銷售模式、科普教育模式、創意農業模式等7種模式,其主要特點、發展內容及優勢如表1所示。
表1農旅融合發展模式概要

2 百丈湖國際旅游度假區農旅資源現狀
2.1 農業資源現狀
目前,雅安市已形成了以“雅茶、雅竹、雅果、雅藥、雅魚”為代表的“五雅”特色優勢農業產業格局。按照《雅安市“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指引,“雅茶”產業要建設全國現代茶產業示范區,爭當精制川茶排頭兵;“雅竹”產業要建設高質量林竹融合發展帶,扮靚川西竹海風景線;“雅果”產業要建設百公里精品花果經濟廊,創建花海果鄉集散地;“雅藥”產業要著力構建中藥材全產業鏈條,打造川西醫養樣板區;“雅魚”產業要構建冷水魚產業發展新格局,樹立西部冷水魚標桿線。百丈湖國際旅游度假區總規劃面積 1 009hm2 ,其中湖域面積213.3hm2 ,常年蓄水2080萬 m3 ,開發利用價值高;茶園及農林用地面積 600hm2 ,地理標志“蒙頂山茶”連續7年人圍“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綜合產值蟬聯四川省第一。
2.2 旅游資源現狀
雅安市因其位置特殊,山、湖、峽、林資源類型多樣、內涵豐富;百丈湖位于蒙頂山東麓,坐擁豐富的山、水、茶、驛旅游資源,成為旅游愛好者們的天堂,也是眾多川西、川藏游客的必經旅游地4。在雅安市“問茶蒙頂·樂水百丈”縣域旅游名片宣傳下,蒙頂山、百丈湖共同構成了名山區獨特的“一山一湖”旅游極核,核心地位顯著。百丈湖國際旅游度假區地處香格里拉旅游環線和川西旅游環線的交匯處,素有“川西咽喉·入藏門戶”的美譽。隨著川藏鐵路、成都都市圈環線高速公路的建設,百丈湖國際旅游度假區將從原來的進藏入滇過境地,逐步轉變為成都市域近郊濱水休閑度假目的地。
3 百丈湖國際旅游度假區農旅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3.1產業融合深度不足
由于百丈湖國際旅游度假區產業開發處于初期階段,農旅體驗項目以露營基地、百丈湖觀景臺、茶馬司景點、茶旅體驗等為主,項目形態相對單一、互動性不強,缺乏對區域內“一山一湖”資源的深度挖掘。同時,區域客流量受季節影響較大,夏季游客多,冬季游客明顯減少,難以支撐周年化持續運營。
3.2旅游配套設施不完善
目前,百丈湖國際旅游度假區的交通、住宿、餐飲、購物設施均處于建設階段,出行方式主要依托環湖公路自駕或騎行,環湖綠道暫未貫通,餐飲主要依托百丈鎮現有餐館,住宿業態正在陸續呈現,現有配套設施尚不能滿足游客的基本旅游需求。
3.3與當地居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
雖然百丈湖國際旅游度假區已與當地合作社建立了百丈湖消落帶水稻種植和品牌大米銷售方面的產業化合作,部分居民已享受相關福利政策,但除此之外,當地居民在農旅融合發展中受益較少,導致農戶在農旅業態的打造上參與度不高,未形成有效聯動[5]。
4百丈湖國際旅游度假區農旅融合發展策略
百丈湖國際旅游度假區可搶抓“國家戰略腹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及“川藏經濟協作試驗區”建設的歷史機遇,積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依托“一山一湖”產業基底,圍繞“做示范、用政策、強賦能、導運營”的發展策略,創新發展集水上運動、康藏探秘、茶馬文化、戶外休閑、自然研學、康養旅居于一體的濱水度假產業體系,打造以農旅融合發展為主題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4.1挖掘“一山一湖”資源,做精產業示范
深度挖掘蒙頂山與百丈湖“一山一湖”的獨特產業資源,以蒙頂山茶、百丈湖漁業、百丈湖消落帶稻米為產業基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示范項目。1)“問茶蒙頂”茶葉示范項目。百丈湖國際旅游度假區可與當地茶葉經營主體在茶葉示范基地、茶產品代加工、品牌茶葉銷售、茶旅融合等方面建立合作關系,以度假區運營為導向,建設生態示范茶園、景觀茶園、品茶空間,開發“百丈湖·蒙頂山茶”品牌茶葉產品和茶文化體驗項目,全方位植入蒙頂山茶文化,積極融人雅安市“世界茶源尋根之旅”旅游產品線。2)“百丈湖增殖放流”漁業示范項目。爭取百丈湖水庫成為名山區生態漁業增殖放流站,構建“增殖放流 + 人放天養 + 研學教育 + 生態放養 + 水上經營”的多重引擎,實現增效;同時,利用百丈湖水庫管理中心已配套的設施設備、人力資源,對水庫進行日常執法和安全管理,實現降本。3)“百丈稻香漁歌”稻米產業示范項目。每年5一9月為百丈湖水庫汛期,因汛期消洪水位降低,庫尾及桂花島周邊形成約 26.67hm2 消落帶,農民因地制宜搶種一季水稻,百丈湖國際旅游度假區可委托當地合作社代種代收代加工,度假區按需定制“百丈湖·濱湖生態米”,同時開發水稻研學課程,豐富度假區農旅運營項目。
4.2借助政策支持,完善基礎設施
百丈湖國際旅游度假區可按照階段性運營需求,借助鄉村民宿改造、配套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治理、職業農民培訓、財政惠農貼息、冷鏈倉儲補貼等各級鄉村振興政策資金,獲取政策項目支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可對接申報地方政府農林水利領域的專項債券,以“百丈湖流域水旅融合及環境提升專項債券項目”為主題,推動百丈湖國際旅游度假區的水域環境治理及生態駁岸、游船碼頭、人工濕地、茶園景觀林、休閑配套設施建設,提升百丈湖流域的旅游品質,吸引更多游客,增加旅游收入。
4.3構建聯農帶農機制,推動共建共營
百丈湖國際旅游度假區可在茶園生態化開發、消落帶水稻種植經營、民宿改造、配套經營等農旅經營板塊,與當地居民和生產經營主體建立合作機制,共建共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茶園生態化開發為例,可通過在百丈湖周邊篩選有意愿的茶園經營主體,引導其在茶園中套種黃花風鈴木、櫻花、紅楓等色彩鮮艷的景觀林木,打造茶場景、茶空間,開發不同季節的茶體驗項目,并為度假區提供百丈湖茶葉定制。茶園經營主體既能獲得景觀苗木的生物資產,也可通過提供茶產品和茶飲、餐飲、休閑等鄉村旅游服務,為度假區提供經營性配套服務。度假區運營公司與相關經營主體簽訂合作協議,以產品和服務的協議價、團購價,獲得差額經營性收益。通過共建共營,降低度假區的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增加區域內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多級營收,使其分享度假區農旅融合發展帶來的紅利。
4.4用活產業賦能平臺,推動“泛百丈湖”融合發展
百丈湖國際旅游度假區及其周邊產業資源豐富、規劃業態類型多、運營體系龐大,用好用活各類產業賦能平臺,以“泛百丈湖”理念推動度假區農旅融合發展,實現降本增效。在農業產業賦能板塊,可借助電商平臺推廣“泛百丈湖”特色農產品、手工藝品,同步增加度假區曝光度;通過溯源平臺實現產品生產過程的安全管控,提高品牌美譽度;引入鄉村振興人才培訓和農旅研學平臺,利用百丈湖現有場地資源、業態資源開展培訓和實訓,增加多級營收。在旅游產業賦能板塊,從“水、陸、空”3個層面出發,招引運營主體,開展水上運動、水上賽事、游船觀光、水上低空項目、陸地環湖項目、夜間經濟等,豐富游客體驗,實現全天全季的周年化運營,打造有辨識度的水旅產品;利用已建成的物業,招引酒店、民宿、田園辦公等運營主體,完善度假區旅居和田園商務功能,引客留客,提升持續運營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輝,張明.農旅融合視角下鄉村產業振興路徑探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5):112-114.
[2] 王紅,趙曉飛.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模式及策略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1,42(3):445-452.
[3] 陳晨,李明.農旅融合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的機制與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23(1):87-94.
[4] 張宇,劉靜.雅安地區鄉村旅游資源開發與產業融合策略[J].地域研究與開發,2022,41(2):102-106.
[5] 呂昭鳳,黃智剛.鄉村振興背景下容縣農旅融合發展路徑探討[J].南方農業,2024,18(15):178-181.
[6] 史訓東,姚冠新,徐靜,等.鄉村振興背景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耦合協調發展研究:以長三角地區為例[J].中國農機化學報,2022,43(7):230-236.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