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學科內容廣泛,文學性和文化性較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幫助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貫通古今、串聯知識,采取多樣化學習方法開展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在興趣的基礎上深度探索歷史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促使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逐步形成和發展。當然,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切實體會歷史學習樂趣,進而主動探索,不斷挖掘全新的學習領域,實現歷史學習的良性循環。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意義
(一)助力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
初中歷史學科中蘊含著較為豐富的道德觀念和文化價值。學生學習歷史時,能從古人的行為事跡、重大歷史事件中汲取經驗教訓,理解正義、愛國、奉獻等價值觀的內涵。長此以往,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生自然愿意以優秀的歷史人物為榜樣,促使正確的價值觀念得以形成,最終幫助學生成長為一個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和道德情操的人。
(二)助力學生思維能力發展
學生具備良好的歷史學科素養后,在分析具體的歷史事件時,可運用邏輯思維梳理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探尋它們的因果關聯。這個過程使學生歷史知識學習的思路更加清晰,更具條理性,也能夠將歷史上所發生的有關聯的事件串聯成一個整體,強化對知識的整體性記憶和關聯性記憶。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發展,這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為今后解決復雜問題奠定堅實的思維基礎意義重大。
(三)助力學生增強文化認同感
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都是其獨特文化的深厚積淀,初中歷史課程包含了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學生在學習中國歷史時,能深人了解到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如儒家仁愛思想、道家無為而治等,這些思想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可以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而在學習世界歷史時,學生又能領略到多元文化的魅力,學會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在文化的交融碰撞中,進一步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堅定文化自信心,這也為學生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打下了基礎。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路徑
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如此才能幫助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獲取更多成長,提高學習主動性,全面提升學習效率。在此,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優化教學內容、深挖教育元素,鼓勵自主探索、實現拓展學習、開展探究活動、提升綜合能力、運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資源、完善評價體系、關注素養發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路徑。
(一)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在新課標的引領和要求下,當代初中生歷史教學需注重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打破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創設情境、角色扮演、故事講述、活動探究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上大膽表現、表達,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如此,既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學生也可以在課堂上收獲更多的歷史學習樂趣,并對知識學習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相關史料視頻,為學生創設“安史之亂\"的具體情境。在情境中,學生可以切實感受到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的滅亡性傷害,從而對歷史背景形成更深刻的認知。在此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如扮演唐明皇、楊貴妃、安祿山等角色,讓學生通過演繹角色來表達臺詞,加深對歷史的了解,點綴對知識的學習。如此一來,學生通過親身感受歷史氛圍,自然可以激發歷史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愿意積極主動投入下一階段的歷史學習。
(二)優化教學內容,深挖教育元素
歷史教材中的知識是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基礎,但教師教學不能僅停留于表面知識傳授。教師需依據新課標,深度挖掘教學內容,提煉歷史事件、人物背后蘊含的歷史思維方法、價值觀、家國情懷等教育元素。隨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分析歷史,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歷史解釋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讓歷史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還是素養的培育。這樣一來,通過教育內容的優化,學生自然都可以在歷史課堂上學習到更多具有生成性意義的知識。
例如,在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教學中,教師不只是簡單地講述唐太宗的統治措施,還可以深入挖掘背后的教育元素,如從唐太宗任用賢才、虛心納諫的舉措中,引導學生思考人才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廣開言路在政治治理中的積極作用;還可以從貞觀年間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局面,來探討統治者政策與民生關系,進而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發展、以民為本的價值觀。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分析唐太宗統治理念形成的歷史背景,鍛煉其歷史思維能力,使歷史學習更具探索性和創造性。
(三)鼓勵自主探索,實現拓展學習
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為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鼓勵學生跳出書本知識的框架,結合書本內容進行自主探索,實現拓展性學習。這也就意味著,學生需要根據歷史課本中的文化知識,研究當時的歷史背景及歷史人物身上的其他故事,通過探索故事發生的背景和杰出人物取得成功的原因來開闊思維視野,并從中收獲道理。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通過查閱書籍、網絡搜索、參觀博物館等方式收集資料,在自主探索過程中拓寬歷史知識面,學會自主學習和知識整合,提升歷史學習能力,實現從課堂學習到課外拓展的延伸。
例如,在\"太平天國運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太平天國運動的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可行性。學生通過圖書館查閱歷史文獻、網絡搜索學術論文等方式,深人了解該制度的內容、實施情況及歷史局限性,并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這不僅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也培養自主學習和知識拓展能力。當然,整個過程是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過程,那么學生一定可以收獲更多的樂趣,這會不斷激發學生進一步進行歷史探索的欲望。
(四)開展探究活動,提升綜合能力
歷史探究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平臺,教師應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開展探究,學生能夠在資料收集、實地調研、成果展示等環節中鍛煉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等。同時,在探究過程中,學生需綜合運用歷史、地理、語文等學科知識,這就打破了學科界限,實現了跨學科學習,從而也有效地培養了綜合素養,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從歷史遺跡看清朝政治制度”的探究活動。學生可以分組對當地與清朝相關的歷史遺跡進行實地考察,記錄其建筑布局、裝飾風格等信息。回到學校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分析這些遺跡所反映的清朝等級制度、權力分配等政治特點。最后,在成果展示階段,學生自已制作演示課件、撰寫報告,并向全班同學匯報探究成果。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綜合運用歷史知識解讀遺跡背后的政治文化內涵,在小組合作中共同解決遇到的各種難題,整體提升歷史學習綜合能力。
(五)運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資源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歷史教學帶來了豐富的資源和多樣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工具能夠整合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信息,讓歷史知識的呈現更生動形象、直觀具體。在線歷史數據庫、歷史紀錄片、虛擬歷史場景等信息資源,不僅拓寬了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的渠道,也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更有助于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歷史知識,解讀歷史信息,助力歷史學習更加輕松高效。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可以播放反映八國聯軍侵華暴行的影視片段,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侵略者的野蠻;接著,教師展示《辛丑條約》的文本圖片,結合地圖動態演示條約中關于賠款、劃定使館界等內容對中國主權的嚴重破壞,加深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最后,教師通過網絡資源,展示當時國內外對該事件的不同報道和評論,幫助學生從多視角分析這一歷史事件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從而更加豐富了學生對這段歷史的認知,使學生受益匪淺。
(六)完善評價體系,關注素養發展
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需完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素養發展。傳統的以考試成績為主的評價方式,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歷史素養發展情況。完善評價體系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綜合考量學生在課堂學習、作業完成、探究活動、小組合作等方面的表現,并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思維能力的提升、歷史價值觀的形成等。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個體情況,教師還需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進而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九課“列寧與十月革命”一課的教學中,完善評價體系,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通過搶答列寧生平重要事跡相關問題來考查學生的知識記憶。此外,可以給出《四月提綱》等文獻片段,讓學生分析其對革命的推動作用,檢驗材料分析能力。課下,教師可以布置論述題\"列寧在十月革命中的領導作用為何如此關鍵”,讓學生思考作答,以此評估歷史解釋與邏輯論證能力。課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小組辯論“十月革命道路對不同國家的適用性”,觀察學生團隊協作、觀點闡述及對歷史經驗現實應用的思考,從多維度關注學生歷史素養的發展。如此一來,多元化、全方位的評價體系自然能夠推動學生歷史綜合素養的發展。
三、結束語
初中生歷史學習存在一定的個性化學習特點,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需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發揮學生的優勢和特長,立足學生本位,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評價方式,引進更豐富的教學資源,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發展學生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初中歷史教學也會更具趣味性、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澤春.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J.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19(8):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