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高中歷史學科面臨全新教學定位。現行課程標準不僅強調知識體系的系統建構,還將培養目標聚焦于五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的科學思維、時空框架的認知能力、史料實證的治學方法、歷史解釋的邏輯表達及家國情懷的價值引領。面對新的教育形勢,歷史教師急需實現教學理念的迭代更新,必須主動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構建多元化的課堂形態。通過教學實踐的系統優化,全面提升歷史學科的育人效能,從而切實落實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一、創設時空情境,增強學生歷史感知
(一)多媒體情境創設,直觀展現歷史場景
運用多媒體的多樣性打造立體化歷史學習場景,通過高清影像資料還原古代建筑形制與生活器具的細節特征,幫助學生形成對歷史階段具象特征的認知框架,配合環境聲效復現特定歷史場景的聲學特征,兵器碰撞聲、市集叫賣聲,強化學習主體對歷史情境的代入體驗。同時,結合三維動態推演技術展示歷史進程中的關鍵節點與演變脈絡,將抽象的時間維度轉化為可觀察的視覺化敘事,這種多維度感知系統的構建,能夠幫助學生突破時空限制,在具象認知基礎上形成對歷史發展的整體性理解。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中國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時,首先進行多媒體情境創設環節。上課伊始,教師播放一段精心剪輯的高清影像資料,展現西漢長安城的宏偉建筑,高大的城墻、規整的街道及熱鬧的集市,讓學生清晰看到當時建筑風格的大氣磅礴,人們身著樣式精美的傳統漢服。同時,配上集市上嘈雜的叫賣聲、人群的交談聲等音效,瞬間將學生帶入繁華的西漢市井場景。接著,在講解漢武帝時期的對外征戰時,運用動畫演示衛青、霍去病等將領率領大軍出擊匈奴的路線和戰爭過程。動畫中,軍隊的行進方向、雙方的交戰態勢一目了然。此時教師提問:“從這些影像、音效和動畫展示中,大家能看出西漢在哪些方面展現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呢?”學生積極思考并展開小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結合剛才多媒體呈現的內容,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最后得出結果:從建筑和市井風貌能看出經濟繁榮,為國家統一鞏固提供物質基礎;軍事征戰的動畫展示反映出強大的軍事力量保障邊疆穩定;而統一的服飾、文化交流等方面都體現多民族的融合,共同推動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二)構建數字化情境,模擬歷史時空環境
通過VR/AR技術,利用數字化手段重構歷史教學模式,構建一個讓學生親歷歷史現場、感受特定時空下社會風貌和事件進程的三維歷史場景還原系統。這種虛實相融的教學環境,既保留了歷史研究的嚴謹性,又激發了學生對文明演進的多維度認知。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中國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時,首先,教師可以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對原始人類的生活場景進行創作。當學生戴上VR設備,瞬間置身于遠古的山林洞穴中,能看到原始人圍著火堆的身影,他們中有打制石器的,也有烤制獵物的。教師適時提問:“同學們,觀察眼前的景象,你能看出原始人是通過什么途徑獲得食物的?“學生積極回答,將打獵、采集等方式從直觀的場景中歸納出來。接著,教師詳細介紹不同遺址出土的文物圖片,借助網上歷史資料庫進行展示。針對這些資料,教師提出問題:“從這些文物中,我們能推斷出早期人類在生產生活方面有哪些進步?\"分組討論時,學生通過對各個區域的器物特征進行橫向對比,縱向梳理過程演變脈絡,逐步構建歷史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方式,借助文物數字資源的三維建模,引導學生深入考察邦國時代的文化遺存,如禮制建筑、制作器皿和文字符號等。
二、構建時空框架,厘清歷史發展脈絡
(一)梳理時間線索,明確歷史發展階段
引導學生梳理歷史時間脈絡,制作大事年表,精準排列事件并標注時間、概括關鍵信息。分析事件間隔與聯系,理解歷史連續性與階段性,培養清晰時間觀念,為深入理解歷史演變奠定基礎。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中國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2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時,首先讓學生對課本上的有關內容進行自主閱讀,初步的認識這一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接著,引導學生將時間線索梳理在一起。先在黑板上畫一個簡單的時間軸,讓學生依次標注他們找到的重要事件,像1368年明朝建立、1405—1433年鄭和下西洋、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等。在標注過程中,要求學生對鄭和下西洋等重點信息,用簡短的語句概括。接著提出問題:“從這些事件的時間間隔和先后順序來看,能發現什么規律呢?\"引導學生思考。學生討論后發現,明初國力強盛,對外交往活動規模較大,如鄭和下西洋;而到了明代中后期,隨著國力的衰弱,也開始面臨一些外來侵擾。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成功構架一節課的時間線索。在這個過程中,對這一時期的歷史發展脈絡有清晰的了解,能準確地說出每一件事情的先后順序,認識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為后續深入學習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空間架構搭建,揭示歷史地域特征
利用歷史地圖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等工具,構建歷史事件空間架構,直觀展示疆域變遷、政治格局、事件發生地等,幫助學生了解地理環境對歷史的影響和事件之間的空間聯系,全面把握歷史時空維度。
比如教授人教版中國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2課《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時,教師首先在課堂上展示了一幅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歷史地圖。在地圖上,清晰標注出當時日本關東軍的駐地及東北三省的重要城市。教師提出問題:“從地圖上看,日本為什么首先侵略我國東北?”隨后,教師利用GIS技術,將當時東北的資源分布數據進行可視化呈現。學生看到,東北豐富的煤炭、鋼鐵等資源分布在多個關鍵地區,而這些地區與日本關東軍駐地距離較近。這一展示讓學生意識到,日本凱觸東北的豐富資源,是其選擇在東北發動戰爭的重要因素之一。接著,教師又借助歷史地圖,展示了當時國內的政治軍事格局。在地圖上,不同勢力控制的區域一目了然。教師再次提問:“國內的這種政治格局對日本發動局部入侵有什么影響?\"學生通過觀察地圖,結合之前所學知識,分析得出當時國內局勢的復雜,各地區之間存在一定矛盾,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了日本可乘之機。
三、運用時空對比,深化歷史認識理解
(一)橫向時空比較,分析同一時期不同地域的歷史差異
跨時空對比研究,可選特定歷史時段并存的文明,教學應聚焦治理體系與權力機制異同,對比君主集權與城邦共和,分析權力架構的社會基礎。經濟活動對比,需關注生產、商貿特性,如農耕與海洋貿易的互動。精神文化層面需考察語言、禮俗、知識傳承,比較象形與拼音文字創造性差異。這個框架能夠幫助學生構建整體認知,理解文明演進中普遍與特殊的辯證關系,提升歷史分析能力。
以教授人教版中國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6課《全球航路的開辟》為例,教師提問:“15至16世紀,中西方在航海事業上有著不同表現,背后原因是什么?會產生哪些影響?\"為解決問題,教師先讓學生分組,收集整理教材中關于中西方航海自的、支持力量、航海技術等方面的信息。隨后,引入當時中西方航海家的航海路線圖、航海船只模型等資料輔助分析。知識要點與內容上,學生了解到西方航海以追求財富為主要目的,有國家支持,航海技術先進,如葡萄牙、西班牙的航海探險。而中國鄭和下西洋主要是宣揚國威,以政府為主導,后期缺乏持續動力。方法上,通過對比分析,學生發現西方航海推動了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推動資本主義發展:中國航海在當時加強了中外交流,但后期停止航海,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如此一來,學生清晰認識到同一時期中西方航海事業的差異,培養了從多維度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了歷史發展的多樣性。
(二)縱向時空剖析,探究歷史變遷的規律和趨勢
對不同歷史時期相似歷史現象進行縱向深入剖析,引導學生關注歷史發展的延續性與變革性。從歷史現象的起源、發展、演變過程入手,分析其在不同階段的表現形式、本質特征與影響因素的變化。通過縱向對比,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與趨勢,學生認識到歷史并非孤立事件的簡單堆砌,而是一個相互關聯、不斷演進的過程。同時,引導學生思考歷史現象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適應性與局限性,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與批判性思維,提升學生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與把握。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中國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0課《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時,教師提出:“兩次工業革命中的技術創新在起源和應用領域上有何不同,這種不同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為找到答案,教師引導學生先整理課本中兩次工業革命技術創新的相關內容,又補充了發明家傳記、工業發展報告等資料。在起源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創新多源于工匠的實踐經驗,像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創新基于科學理論的突破,如電磁感應理論推動了電力的應用。應用領域方面,第一次工業革命集中在紡織、采煤等傳統行業,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拓展到電力、化工、汽車制造等新興領域。結果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確立了世界霸主地位,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格局初步形成。
四、結束語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化進程中,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已成為教學實踐的核心任務。當代教師不僅肩負知識傳承的使命,更肩負著能力建構的重要職責。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涵蓋時空觀念、史證辨析及歷史闡釋等維度,其中時空觀念作為基礎性素養,對構建學生完整的歷史認知框架具有奠基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通過多樣化教學策略的有機整合,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引導其掌握科學的歷史分析方法,從而實現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有效轉化和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孫金娥.淺析時空觀念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落實[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下),2023(10):64-65.
[2]霍利超.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的培養[J]中國科技經濟新聞數據庫教育,2023(5):4.
[3]何文澤.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素養的策略[J].學周刊,2023(3):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