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在教學上進行多次改革,新課標提出跨學科整合,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滲透培養(yǎng)學生的立體式思維,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跨學科教學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積極探索、開拓思維,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優(yōu)化教學方法,實現(xiàn)學科之間的知識融合。在這個過程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圍繞本學科核心知識展開,適時融入其他學科的知識,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學科核心知識,以順利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融合教學原則
(一)交互性原則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跨學科教學中,需遵循交互性原則,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及師生與學科之間的動態(tài)交流。該原則包含以下幾點,首先,學生參與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合作學習。其次,師生互動性。教師作為引導者要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合理的預設,促進師生交流,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學習。再次,多學科對話。在教學設計中挖掘不同學科的聯(lián)系點,打破不同學科的邊界,助力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如可以從語文的文學角度、歷史的唯物主義背景、地理的客觀社會環(huán)境等進行綜合思考,增強知識的互動性。最后,技術輔助性交互學習。這個交互過程是借助信息技術和智能工具來增強學習的互動性,為跨學科融合提供動力。
(二)適應性原則
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教學應遵循適應性原則,這是指在教學中適當調整教學內容、方法與體系,更好地適應當下初中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等。這一原則體現(xiàn)在:(1)強調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根據(jù)學情讓學生從自己感興趣、擅長的角度闡述觀點;(2)差異化教學,確保學生在自己的學習基礎上得到進步;(3)動態(tài)調整,根據(jù)學情、教學資源的變化調整教學方式,貼近生活經(jīng)驗;(4)情感與認知,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和體驗,產(chǎn)生情感共鳴,促進共同認知的發(fā)展。
(三)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原則強調在跨學科的實踐學習當中,通過分析、比較、論證,挖掘各種學科資源,開拓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例如通過角色扮演、實物展示、小報、競賽、實景參觀等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感悟,自然形成道德與法治知識認知。通過跨學科引進知識,讓學習內容在跨學科拓展活動之間互嵌,既不影響主干知識的學習,又不會讓融合內容變得生硬。另外,跨學科學習應鼓勵學生在課內外進行一系列的研究,借用社會資源,讓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深化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讓跨學科學習實踐更具體,更有感染力。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融合要點
(一)突破學科教育局限
跨學科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融合,關鍵是突破學科的局限性,讓學生通過其他學科已有知識、經(jīng)驗,更好地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在相關主題學習中,教師通過合理設計,適當、自然融入其他學科知識,讓學生認識到其他學科內容和道德與法治之間的關聯(lián),提高綜合思維能力,促進協(xié)同育人。
(二)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在跨學科引領下,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通過科學設計,針對不同學科內容設計合理的融合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率,感受道德與法治的學科魅力。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案例和熱點,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與提升,促進學生綜合思維的發(fā)展。
(三)豐富學生學科內核
與其他學科相比,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有較強的理論性,要求學生具備一定思維能力。但初中學生,特別是七年級學生生活經(jīng)驗相對缺乏,學習部分主題時,對知識的理解往往較為淺顯,很難將教材知識和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教師借助跨學科融合教學,適當整合引人其他學科的資源,適當補充其他學科的學習背景、內容、實例等,讓學生對知識有更系統(tǒng)的理解,從整體上提升實踐應用能力,豐富學生學科內核,幫助學生養(yǎng)成更完善的思維體系,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融合教學策略
(一)加強文政融合,提高思想內蘊
跨學科融合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設計符合初中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初中學生理論知識相對缺乏,基于此,教師可在課堂上充分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促進學生思維的提升。
比如學習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十三課《實現(xiàn)人生價值》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青山不老》中的“老者”《刷子李》中的“刷子季”,他們都是普通的勞動者,但是都有值得學習的勞動品質。教師抓住這些勞動者的形象,讓學生體會“人生價值是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的”,我們要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這不僅讓學生對習得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還能對“在奉獻中成就精彩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在作業(yè)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布置文政融合實踐類作業(yè),讓學生搜集《論語》《唐詩三百首》等文學經(jīng)典中的格言,增強文學經(jīng)典名著對道德教育的感染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推薦學生閱讀優(yōu)秀文學作品如《有一種青春叫奉獻》等書籍,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
文政結合的渠道非常豐富,比如教師還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舉辦微型辯論賽、閱讀感悟分享、主題寫作、情境模擬等進行教學。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文學素養(yǎng),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價值判斷力和道德感,提高思想內蘊。
(二)促進政史融合,賦能課堂教學
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政史不分家”的言論,可知歷史發(fā)展中蘊藏著政治的光芒。另外,政治方略的制定也是根植歷史邏輯中,基于歷史發(fā)展的基礎上提出的。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人的分析,根據(jù)學情補充歷史的背景,讓學生能夠挖掘歷史學科和道德與法治學科之間的契合點,強化認知和豐富認識。
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三課《夢想始于當下》中,涉及青少年“樹立什么樣的夢想\"“如何實現(xiàn)夢想\"的內容,教師可以結合“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歷史,使用多媒體來播放影視資料,讓學生對歷史事件產(chǎn)生客觀認知;也可講述鄭成功收復臺灣、戚繼光抗倭等故事,闡述先輩在統(tǒng)一祖國、抗擊外來侵略的過程中所做的努力,讓學生在情緒上被感染,得到更深層次的教育。再與學習內容契合,補充新時代以來現(xiàn)代化建設過程中的先進模范人物的事例,將學生從歷史知識中拉回道德與法治課堂,引導學生在既有認知“我的夢想是什么?”的基礎上思考:“我的夢想是關于自己夢想的實現(xiàn),還是像自古以來的先進人物一樣在實現(xiàn)夢想的過程中去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去成就更偉大的事業(y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過程,讓學生認識到夢想對個人、對社會、對國家甚至人類社會的重要性,產(chǎn)生民族自豪感,進一步思考人生方向,這對學生未來學習成長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聚焦政美融合,提高融合效果
新時代背景下,核心素養(yǎng)培育受到人們的重視,“美育”又是新時期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入美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合作能力。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學科對學生思維有重要影響作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厭煩心理。基于此,教師可調整教學策略,引入美育吸引學生。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依托美術和音樂中與道德與法律相關的主題啟發(fā)學生的智慧。以美術作品達·芬奇《最后的晚餐》為例,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引導學生觀察畫上面的人物形態(tài)等,討論忠誠與背叛的道德議題,討論正義和犧牲之間的抉擇。也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主題,用音樂作品進行導人或者升華,比如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十一課《確立人生目標》的學習中,講授“如何實現(xiàn)人生自標”,可以借助音樂作品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歌曲《我和我的祖國》等營造情境,探討作品背后的社會責任感,感悟音樂作品背后表達的高尚情操,促進學生情感升華。除此之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還可以“傳統(tǒng)節(jié)日\"為時間節(jié)點融合美術、音樂學科,開展歌唱、表演、繪畫創(chuàng)作等豐富多樣的文化主題活動,培養(yǎng)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質,獨特的審美情趣。
由此可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引進美學理論、開展美育活動,能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規(guī)則之美、和諧之美、公正之美等,更好地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尊重文化多樣性,堅定文化自信,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推動構建更深層次的育人體系。
(四)關注政地融合,拓展課堂范圍
地理知識具有歷史性、科學性、人文性,將地理知識融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2024版新教材為例,將愛國主義教育和地理教學結合,可以更好地將愛國之心根植于學生的內心。
如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十一課《確立人生目標》的學習中,引進“大我\"與“小我\"的概念,從世界、中國、個人三個層面上拓展,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國際地位,熟悉我國國情,從國土、海洋、主權意識等方面入手,再引入海洋主權、國土主權所產(chǎn)生的糾紛與戰(zhàn)爭,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在發(fā)展中面臨的問題。由此,學生感受到人生漫漫,有陽光也會有風雨,國家也是如此。同時,借助地理知識讓學生體驗到世界當前面臨的挑戰(zhàn),繼而引出“個人如何負起時代責任\"“如何樹立正確人生目標\"的主題探索,引導學生關注國家的發(fā)展,將個人與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相結合。地理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不僅拓展了課堂范圍,也為后續(xù)學習國情國策專題打下鋪墊。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跨學科融合是新課改背景下重要趨勢的一部分。順應當下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更深層次理念的認識,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fā)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將教學內容和其他的學科結合起來,能更全面地豐富學生認知,讓學生通過跨學科來提升自己,讓道德與法治實現(xiàn)全方位育人。
【參考文獻】
[1]司賽賽,顧翠霞.道德與法治跨學科融合實境教學的策略研究[J].初中生世界,2024(44):48-50
[2]王緒強.信息技術賦能下的初中跨學科教學實踐策略:以歷史學科與道德與法治學科融合為例安徽教育科研,2024(32):83-85.
[3]張斯?jié)?小學道德與法治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原則與策略[J].亞太教育,2024(20):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