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精神是幾代科學家及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救國、科研報國、科教興國、科技強國的偉大實踐中凝聚而成,基本內涵包括“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科學家精神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其內涵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價值高度契合。將科學家精神融入初中地理教學,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又是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需要,更是貫徹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需要。
一、科學家精神融入初中地理教學的價值意蘊
(一)貫徹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科學家精神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體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科學家精神涵蓋的六大方面與六大核心素養存在內在耦合關系,如圖1所示。
圖1科學家精神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在耦合圖

科學家是兼具深厚人文積淀和科學精神的群體代表,具有較強的理性思維和批判質疑精神;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則是對國家的認同,對社會的責任擔當,對當時國際形勢的理解和對祖國的深厚熱愛之情;科學家在艱苦環境下攻堅克難、不斷攀登技術頂峰的精神,是創新精神集中的代表;科學家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則是學會學習、善于學習的體現;科學家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是健康生活中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科學家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是他們處理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集中體現,是責任擔當的必然選擇;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則是擁有高度人文情懷的表現。
(二)落實地理學科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
科學家精神體系是價值體系的高位引領,展現出獨特的教育價值,更是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價值的重要體現。旨向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融合科學家精神體系、教育案例等細節內容,不僅落實精神浸染的即時效果,更能培養具有良好道德品質、扎實科學文化知識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將科學家精神融人初中地理教學,不僅豐富了課程內容和課程資源,還彰顯了課程思政功能,引領學生挖掘知識背后的教育故事,感受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在追尋科學家探索腳步的過程中沉浸式體驗科學研究的不易,深切感受科學家鍥而不舍的求知精神和舍身為國的民族大義,引導學生勵志成才。學生以科學家為精神導師,接力民族復興大任,潛心學習,勇攀科研高峰,努力成為為社會主義事業終生奮斗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推動地理教學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需要
科學家是國家科研領域的排頭兵,是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構成,更是推動科技進步的核心力量。在知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面對國際形勢的波詭云謫,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對提升綜合國力、擴大國際影響力至關重要。除了聚焦現階段的學習,科學家精神更能面向未來,幫助學生養成細致觀察、精確記錄的習慣,敢于求實、勇于批判的創新精神,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科學方法至關重要。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側重對批判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理念一脈相承。加之地理學科與眾多學科交叉,在跨學科探究領域融合度高,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孵化器。因此,在初中階段地理教學中融人科學家精神,接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接力棒,既有利于地理學科深度的縱向延伸,又推動初中地理課程建設橫向發展,為國家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培養潛在人才。
二、科學家精神融入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路徑
為推動科學家精神融入初中地理教學,培養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探究,從教學資源的開發、教學過程中的活動探究和思維過程的進階等環節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最終實現價值觀的引領。
(一)開發科學家精神教育資源
科學家精神的具象化表現在科研實踐、思維方式和人生選擇中。因此初中地理教學素材的可以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現有科研成果,挖掘其背后的學科聯結;也可以選擇正在研究的科研課題,讓學生模擬科研實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探究。將科研探索的艱難歷程作為挫折教育案例鼓勵學生勇于試錯,不斷探索
科學家精神融入初中地理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要實現二者有機融合,需從聯結點入手。本文以2024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的知識結構為例,列舉出各章節知識內容與科學家精神的聯結點,詳細內容如表1所示。
表1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中的知識內容與科學家精神的關聯點

(二)設計科學家精神主題教學
為使科學家精神與地理教學有機結合,設計科學家精神主題地理教學,用科學家事跡創設情境,運用科學家思維探究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實現思維進階。教學實施過程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并結合主題研學、科學調研、科學考察等形式,讓學生沉浸式體驗科學家的探索歷程,在素養提升的同時,深切領悟科學家精神內涵。
載人航天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典型代表,是30多年來一代代航天科學家艱難探索、勇攀高峰共同鑄就的偉大航天精神。新課標中也順應時代對太空探索提出相關要求“結合圖片、影視資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測及空間站建設等人類探索的進展與意義。收集中國航天及太空觀測發展的相關資料,舉例說出中國太空探索的成就”。因此在課題中融入載人航天精神適宜適切。
(三)創設科學家精神校園活動
科學家精神內涵豐富,難以在地理教學中僅靠三言兩語描述清楚。除理論學習的延伸外,還應融合跨學科的教育理念,設計綜合性校園活動,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探索空間,引導學生在積極互動學習中,汲取彼此的學習經驗,相互幫助、監督。教師應根據科學家精神內涵,設計多元活動形式,激發學生興趣,浸潤式體驗校園文化。
結合測繪精神,融合信息技術、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相關內容,設計“丈量土地\"系列實踐活動。學生可以通過測繪儀器的使用,把握測繪的精度;還可融合手繪地圖與信息地圖,依托新技術生成可視化學習成果。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則作為活動的價值延伸,引導學生感知測繪精神中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的相關內容,比如保持忠誠事業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態度,最終實現愛國情懷升華,讓校園活動主題更加明確,打造良好的校園文化。
(四)打造科學家精神主題研學
為讓學生深人地理解科學家精神,可打造科學家精神主題研學活動,組織學生走近科學家、走進科研院所,近距離、全方位感知科學家的精神之源,接觸與學科相關的前沿研究,在開闊學生眼界的同時,激發學生的開拓創新思維,讓科學家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終實現知行合一的轉變。
載人航天精神的主題研學地點可安排在學校所在地區附近的博物館或者科研院所,如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圖書館。錢學森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國際知名科學家,他有著人民科學家風范和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值得后人瞻仰與學習。錢學森圖書館是載人航天精神的教育基地,也是弘揚科學家精神的主陣地;館內設立的“天空課堂\"地面教室,能讓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航天體驗。這一研學主題與課堂學習內容充分對接,任務設計緊扣課堂教學主題,實現學用貫通。
(五)構建科學家精神融入評價標準
將科學家精神融人地理教學,不僅是對精神內涵的把握,還是對科學家思維方式和科研探究方式的學習,因此,將活動探究過程、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提升作為評價標準,既增強科學家精神的現實指導意義,又是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探究方式的強化和高階思維的培養。圍繞“探究方式、思維進階、文化理解等維度,分設4個水平層級,由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綜合考查學生的表現和素養的提升。
費孝通“田野調查\"的從實求知精神,不僅強調學生在理論知識方面的積累,還關注生活中的實際檢驗和批判思考。通過“居民與文化\"這一單元的知識學習,學生要注重過程發展,在理論學習中積累知識,并在實踐中加以探究檢驗,圍繞學生自主探索所得的本地區的居民居住方式、發展變遷、文化特色的內容,設計總結評價表,匯總學生自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等視角,記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習過程,綜合展現學生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文化涵養等方面的成長情況。
三、結束語
本文對科學家精神融人初中地理教學的價值意蘊和實施路徑進行了論述和探討。將科學家精神融入初中地理教學,既是價值所需,又是初中地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一種嘗試。本文以“載人航天精神引入初中地理教學\"為例,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研學實現教學的有機結合,聯動多學科協同育人,發揮系統性的育人價值,讓科學家精神引領學生成長,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后備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9(1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