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地理學業質量,要從多方面人手,要突出學生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關注個體差異;創新地理教學模式,注重地理學習的情境性、實用性、綜合性與探究性;以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為導向,激發學生的地理探索意識和興趣,完善地理核心素養。同時,需要構建基于學業質量提升的評價體系,以“雙減\"政策為指導,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一、提升初中地理學業質量的意義
提升初中地理學業質量的意義體現在多方面。首先,秉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運用豐富新穎的教學方法,構建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可將學生從繁重低效的學習模式中解放,激發地理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幫助學生全面認知地理學科價值,強化地理綜合素質。其次,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突出其特點,引導學生融合地理和多學科知識,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強化實踐思維,促進理論和實踐融合,讓地理教學更科學、高效。再次,依據學生的地理基礎、興趣、素養等差異,設計個性化地理教學與評價體系,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訴求,既讓優等生吃得飽,也讓后進生吃得了,這是人本精神的體現,也是合理利用地理教學資源、優化地理教學結構的重要之舉。最后,提升初中地理學業質量,還能推動教師自身發展。
二、初中地理學業質量問題淺析
初中地理學業質量問題,突出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長期以來,講授式的教學模式使“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較為困難。學生只能按照教師的方法被動學習,束縛了自主發展意識,地理學習興趣和地理鉆研能力受制約,影響學習質量。其次,教學方法單一化、教學內容課本化,削弱地理學科魅力。一方面,學生對于情境化學習、項目化學習和跨學科學習等提升地理學習效率和效果的方法認知不足,提升自身地理學習能力的途徑較為狹窄;另一方面,學生只把課本知識奉為權威的認知模式,也影響學生的地理探索精神和實踐動力。最后,過分重視考試成績和升學率的傳統評價模式,既給學生增加了精神壓力和學業負擔,違背了“雙減\"政策,又不利于初中地理學業質量的提升。
三、提升初中地理學業質量的策略
(一)落實好新時期\"雙減\"政策
提升初中地理學業質量,教師需理解和落實好“雙減\"政策,在減輕學生學業壓力和負擔方面發力,提振學生學習興趣與自信。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可改變傳統灌輸模式,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項目目標設計、項自步驟的實施、項自實施效果的反思等,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地理學習的主人,讓地理教學成果惠及學生。在作業設計中,教師需要改變死記硬背式的作業設計模式,創設實踐性、生活化作業等,激發學生設計積極性。比如,在世界的海陸分布的教學后,教師可為學生設計實踐性作業,學生可繪制世界海陸分布海報,制作短視頻講解地理課程;或通過其他方法深化對世界海陸分布的認知。這種作業設計模式沒有強制性要求,能激發學生的參與動力,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空間,讓學生能基于自身興趣和特長加以完成,不會給學生造成壓力。總之,深人理解“雙減\"政策內涵,是提升初中地理學業質量的重要保障。
(二)營造互動交流的地理教學環境
提升初中地理學業質量,需在教學環境建設上下功夫,發揮環境的隱性育人作用,營造互動、分享、展示、互助的學習環境,助力學生獲得更大成長。為此,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具有趣味性、挑戰性、啟迪性和思辨性的問題,提升學生地理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教授“世界的人口\"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果給你一個機會重新規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你會怎樣做?基于什么理由?這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從地理角度規劃世界人口,比如優先在水資源豐富的地域規劃人口,同時,學生還要結合各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進行人口規劃,如為戰亂頻繁的國家的難民設計移民遷徙路線等,考驗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鼓勵學生分組討論,針對不同觀點展開辯論,表達各自的想法和認識。在互動交流方法上可以面對面,也可以借助信息化社媒平臺展開交流,同學之間通過點贊、留言等方法互相支持和鼓勵,提高地理學習興趣。
(三)促進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地理實踐能力是學生的核心素養之一,強化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的融合,是提升地理學業質量的關鍵。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地理考察活動,以“中國的水資源\"教學為例,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當地的水資源保護中心,了解水資源保護方面的成果;還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當代的污水處理廠,直觀深入地了解水資源的保護措施。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在組長和副組長的協調安排下,共同設計一些實地考察項目,如人類活動對水體的影響、植被覆蓋情況等,學生拍攝照片和視頻,撰寫實地考察報告,將運用測試工具獲得的水體pH值等指標反映在報告中,實現跨學科學習。總之,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應成為學生深入理解地理學習意義的重要手段,教師要豐富實踐項目,基于初中生的自身能力,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促進學生對地理地貌特征的研究和探索,樹立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生理想。
(四)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才能稱得上優質教育。提升初中地理學業質量,需聚焦每位學生的基礎、興趣、潛能,基于不同層次學生的現實情況,設計個性化的實施路徑,滿足不同學生多元學習訴求。為此,教師需把學生分組,為每組學生安排契合其整體學習能力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讓各組學生獲得進步和發展。以“中國的水資源\"為例,教師可將學生分成三個小組,A組學生整體學習能力較強,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學習目標,每位學生選擇一個具體省份或流域作為研究對象,概括水資源現狀。同時組員之間可以從課本中提煉一些觀點和主題展開討論和辯論,諸如“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水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C組學生整體學習能力不足,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采用趣味化和生活化的方法進行學習和探索,如講述身邊節水用水的小故事、制作宣傳節約用水的海報等。B組學生處于中間層次,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利用地圖直觀了解和認識中國水資源的空間分布,同時讓學生嘗試采用角色表演的方法,扮演官員、農民、環保人士等,站在各自的角度表達觀點和立場。總之,只有讓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契合不同層次的能力,學生才能保證初中地理教學的科學性、適宜性和有效性。
(五)完善教師的地理教學能力和素質
學業質量和教學質量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的。特別是在“教學評”一體化背景下,教與學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提升學業質量,教師必須完善自己,轉變思維觀念,注重教學創新,關注學生差異,圍繞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科學高效地推進教學計劃,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一方面,初中地理教師要適應新課標下的地理教學環境,豐富地理知識,拓寬認知視野,通過多種手段加深自身對教材內容的深刻理解,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地理感悟。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對教師地理綜合教學能力的培訓,通過階段性考核對教師的教學成果進行展示和分析。與此同時,鼓勵學生對教師的地理教學能力進行評價,突出學生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主人翁意識。這也是促進教師自身發展的重要策略。
(六)構建基于初中地理學業質量的增值性評價體系
初中地理學業質量增值性評價,是指通過考核學生一段時間內的地理學習質量“凈增值”(凈增值
后值-初值),對學生在這段時間內的地理學習表現進行考查和分析,包括學生的學習信心、學習能力、學習方式、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等。教師要改變傳統地理學業評價模式(重成績輕素質、重結果輕過程、重當下輕長遠、重主導輕自主),積極探索地理學業增值性評價的最佳應用路徑,最大限度地發揮增值性評價的優勢,提升初中地理學業質量。比如在教授地球的運動后,教師可以圍繞如下幾點進行增值性評價。
(1)學生能否通過本節課學習,科學理解與認識地球自轉和公轉,能否立體化認識、感受和描述地球運動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不同層次學生是否都能通過本節課學習獲得思維認知改變?如優等生之前認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之間是沒有關系的(晝夜交替和晝夜長短的關系),中等生誤以為地球只有公轉沒有自傳,后進生之前認為地球是不運動的,現在學生都能對地球的運動產生探索的興趣。
(3)學生能否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較之前掌握更多新穎、有效的地理學習方法,如實驗法、考察法、假設法等,并能夠在今后的地理學習中科學合理地運用這些方法提升自身的地理學習能力。
(4)學生是否能夠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對自身的地理基礎和學習潛能等有較為全面的認識和梳理,特別是能夠對暴露出的不足有清晰的認識,并能在今后的學習中加以改進。
通過這樣的評價,基本體現新時期地理教學評價特色:以學生為中心以全面發展為目標,保障不同層次學生了解自身的地理學習能力、保障學生能夠針對性的持久性的加以學習和發展。在評價方式上,要注重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同時把家長評、學校評、社會評等納入評價體系,力求評價的全面準確。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提升初中地理學業質量,應從教學設計、作業設計、課外實踐等方面入手,切實糾正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的教學問題,強化人本思維,創新教學模式,突出地理學科在生活中的運用價值,鼓勵學生合作學習,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方向,通過學業質量的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沈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單元作業設計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4
[2]趙潔.基于情境類型學的初中地理學業水平考試試題情境分析[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4.
[3]鄒盛瑋,黎韞琴,陳實.中國與芬蘭初中地理課標內容及學業質量標準比較研究[地理教學,2024(4):17-21.
[4王安楠.淺析如何有效提升初中地理學業質量[J].中學課程輔導,2023(34):114-116.
(本文系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雙減背景下初中地理學業質量增值性評價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B/2023/0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