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嘉慧,1998年出生于廣西桂林。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現為桂林市某校高中語文教師。
斗笠
斗笠的篾條上
偶爾仍閃爍起那日爺爺揮舞篾刀
剝開竹青竹黃的身影
更多時候,它只安靜地趴在我們背上
行過漓江,穿過幾座橋,停留又離開
每一岸
比起留守深山的兄弟姊妹們
它擁有著許多柔軟的時光
一些陰雨糾纏的夜晚
從江水里出生的父親
總是牽起我
頭戴斗笠,蜿蜒在流淌著白光的山間
把一鼎鍋早已捂冷的魚仔泡飯
輕輕撒向爺爺安睡的竹林
訾洲聽竹
往訾洲深處走,恬靜中
佇立著一片竹林
骨節分明,青衫飄飄
一位,一位,再接一位地
朝那高高在上的蒼天
筆直走去
沙、沙、沙!簌簌……
聲音在白天和夜晚都沒什么區別
風來訾洲前,總是先痛飲了漓江的
潮濕
而后故作清醒,往訾洲最深處走去
同那片竹林一起
猛地撞碎在我耳間
古榕
我結廬城心。漫步浩浩漓江時
側身白鷺和水花,側身游船
有時我閑坐。陪著古南門和系舟亭
陪著那位遠道而來的失意者。當目光
匯聚
我就在雨水下閉目,養神于
幾朵盛開的鳥鳴
我吐絲結繭
我希望生命的旅程中總有一段飽滿的
時光
有一處自己和自己暢談的小桃源
采摘那些種在喉嚨里的聲音。偶然掉
落的黎明和星子
足夠我熱一壺漓水,久久品茗
想到落地那日,菩提老祖曾叮
囑我——
“一切種子皆本性有”,風動了
我晃一晃頭發,就像幾百年前一樣
東鎮門
江水曾和他們十八個兄弟姊妹
對飲過一二七二年的月色
如今,只剩下他和那個老姐姐
一在城之南,一在城之北
遺忘太陽原是東升西落
門樓緊閉,恪守著以身殉城
史書著墨的帝相、將卒
無名氏,在四季淺淺的陽光下無端
游動
他為每塊青石
哭過,已死的和未死的
那截記憶被路人踩疼時,斷裂的雙臂
再次
于空氣中顫抖起來,試圖去擁抱什么
陰雨輕鑿出皮膚紋路和易碎的
嘆息;古城不堪
他潮濕的目光
如一柄銹劍在母親胸口生長
漁網
即使是影子佝僂的今天
只要一瞥墻上那張因潮濕而斑駁的老
照片
回憶的風就吹起來.就像那天幾只扎
花的黑辮子
偷笑著撐起竹筏,劃到大人警告過的
江尖上
像平時在山頭飛舞裙擺那般,飛舞起
漁網
笑聲中有小沙礫一樣的光漏進江里
江面不時飛過斷碎的木枝、新葉
小小的身子也搖晃起來
用力拖拽——
漁網上閃爍起親昵可愛的亂影
原來影子也會飄起扎花的黑辮子
穿紫云英那樣柔嫩的衣裳
于是彼此隔了青青江水欣然對起歌來
她當時想,平日里最尋常的山歌
原來就是生命所賜予的圓滿
不過,佝僂影子很快搖了搖頭
明明拿到這張照片時
她們正在石灘上生著火
也在摘著漁網上滿滿當當噼噼啪啪的
魚蝦
漁網睡在竹竿上曬太陽,一小撮鹽
落在一條條泛黃的鱗殼間
比頭天晚上做的夢還要鮮甜
漁歌
爺爺在石灘上弓背彎腰
補那張老漁網。影子愈勞作愈
細,如補網的針線
爸爸晃起竹筏到江心,就著日頭撒網
他從來只打撈亮閃閃的魚蝦,從不肯
答應打撈
我央求過那么多次的太陽、月亮
哪怕是半顆摔碎的星星也好
我們的船常常逆流,向著山
或是某座洲島
鷺鷥飛過江面時,總把自己想象成
大鵬
只有我知道,昨夜它們還是爸爸魚簍
里的鯤
往往是一陣突然的雨
沖進漓江,像去家多年的尾仔
帶回滿臉縱橫交錯
四季的風走來走去,腳步
踩得江水日夜哭喊
岸邊的陸地、樹木或是行走的人,也
一并潮濕了
霧濃后,我在船頭點亮漁火
再吃一碗鼎鍋湯飯
江上漂泊的歌聲就會漸漸散去
筏工
一聲令下,他從碼頭領走了所有派給
他的
云中鶴亦背負青蒼
所謂輕裝上陣,不過是他者的想象
他行在既定的路上
他行往那個既定的地方
河水的瘦黑養子,一步一進
仿佛前方是他對半斬開的魚身
去鱗,用水沖掉并不食用的內臟
再熟練地剔除每一根刺
前方緩緩斬開
如同這鍋魚湯正在慢慢燉煮
有時水中會躍出猛虎
他就輕輕經過
所有派給他的,他一一按時歸還:
游客,竹筏,救生衣,膠鞋,還有
河水的瘦黑養子
媳婦的中藥,兒女的學費,老屋的瓦
頂,還有
請求被深夜吞噬的自己
就像這些賴以為生的碼頭
江水哭喊時
你并不知曉是啟程還是歸途
(責任編輯 黃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