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1;G32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25.02.006
從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9月7日在黑龍江考察期間提出新質生產力1概念,到2024年1月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與兩會期間對新質生產力的深入闡釋,再到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的深人部署,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在眾多重要場合得到論述與闡釋。作為當前理論研究的重要議題,學界和業界積極對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邏輯、內涵特征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從提出邏輯來看,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傳承與創新,這一重要論述的形成具有其歷史背景、理論淵源、思想意蘊和現實背景[2]。從“供給-需求\"視角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生產力的發展實踐與理論認識積累為這一理論的提出奠定了基礎,而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交匯則對如何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發展提出了重大需求[3]。從內涵特征來看,新質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知識密度大,是傳統生產力因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生產條件下所衍生的新形式和新質態[4]。新質生產力強調通過創新驅動,實現關鍵性和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強勁驅動力[5],其重要性在于它能夠引領創造新的社會生產時代,具有強大的發展動能,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切入點。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鮮明主題和首要任務。
我國的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并強調了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即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6」。只有通過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構建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才能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在此背景下,需要回答如何理解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邏輯,理順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實踐路徑,探索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要的科技體制機制,從而實現集中力量解決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體制和機制難題,進一步釋放體制機制改革和科技創新的潛在優勢,助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本文試圖立足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從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角度剖析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路徑,并提出若干實踐路徑,以期為新質生產力建設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撐。
一、新質生產力與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內涵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繼承與創新。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認為,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而新質生產力則在此基礎上結合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與中國經濟社會的實際,進一步提出“以新促質\"的核心理念。新質生產力不僅是傳統生產力的延續,更是通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在新的生產要素和發展模式下產生的,具備更高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的新型生產力形態。
(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新質生產力是相對于傳統生產力而言的,是在傳統生產力基礎上,以科學技術為核心,以知識為基礎,以新技術、新組織形式、新產業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等為主要標志的新型生產力[8]。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在新的生產要素、新的生產模式和新的發展動力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更高效率和更強競爭力的生產力[5]。它不僅包括物質生產能力的提升,還涵蓋了知識、技術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創新與優化,是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新質生產力具有以下幾層顯著內涵:第一,區別于一般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而產生的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根本驅動力,推動生產方式和要素結構的根本轉變;第二,從所包含的要素范圍看,新質生產力的要素構成從傳統一般生產力所包含的土地、勞動、資本,擴展到數據等方面,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促進了生產過程的全面數字化與信息化;第三,新質生產力更加強調生產要素融合與配置的質量,要素融合不僅體現在生產要素的多樣化上,還反映在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技術革新與管理優化的深度融合上,這對推動生產要素的創新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質生產力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創新[9],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強調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10],而新質生產力在此基礎上,結合了現代科技進步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以新促質”的核心理念。新質生產力不僅實現了生產力的量變,更推動了其質變,成為新時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關鍵驅動力。這一理論創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深刻理解新時期發展規律,以中國式現代化為重要理論依托的思想認識。
新質生產力相較于傳統生產力而言更加強調科技創新與知識驅動,其特點在于不僅推動物質生產能力的提升,還包括知識、技術和管理的全面創新與優化。這種生產力的新形態不僅是傳統生產力的延續,更是其在科技創新條件下的變革與升級,是推動中國經濟現代化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二)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內涵
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是適應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需要,對科技活動組織、管理和運行機制進行的系統化調整與優化[11]。具體而言,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涵蓋了科研機構的設置與調整、科研資金的分配與使用、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以及科技人才的培養與激勵等方面[12],其目標在于通過高效的資源配置和科學的管理體制提升國家的整體創新能力和科技競爭力。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經歷了多次調整和完善,逐步形成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科技創新需求的體制機制[13]。近年來,伴隨著全球科技競爭的加劇,中國持續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等政策文件的頒布與實施,使得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得到不斷強化。一系列改革舉措的實施推動了科技資源的整合與科研效率的提升,并顯著增強了國家科技創新能力。數據顯示,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躍升至2023年的第12位,印證了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成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戰略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是提升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環節。未來的科技體制改革將著力構建高效的資源配置體系,推動跨領域、跨學科的協同創新,加快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這意味著,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不僅要滿足當前科技創新的實際需求,還應為新興科技領域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以應對未來科技與經濟發展的挑戰。
二、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助推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邏輯
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如何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是一個關乎國家長遠發展的重要命題?;隈R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生產力理論框架與創新驅動理論,我們可以從理論邏輯上詳細探討其內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新質生產力是相對于傳統生產力而言的,在探究其發展邏輯時,既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也要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現代化進程的實踐現實。理論上,科技體制改革通過合理的頂層制度設計,釋放科技創新潛力,并有效促進科技與生產力核心要素的結合,推動生產力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一)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必要性:從傳統生產力到新質生產力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科技創新被視為經濟增長和結構優化的重要抓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強調了創新在新質生產力中的核心作用,提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生產力提升。在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框架中,生產力包含了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這三要素??茖W技術作為精神生產力,必須通過與生產力要素,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結合才能轉換為物質生產力[14],進而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從傳統生產力到新質生產力,其重要的區別就在于科學技術與生產力要素的結合存在差異,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與之匹配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應當具有更高的水準,同時與科學技術有著更加緊密的結合,從而實現顛覆性、關鍵性技術的突破發展,帶動生產力的質變和飛躍。
科技體制作為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才能對生產力產生積極的反作用。從傳統生產力到新質生產力,生產力實現了躍升,這就要求作為生產關系的科技體制通過動態優化調整順應這一升級變化,為創新活動提供制度保障,從而有效激發和提升生產力要素的質量和效率,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實現。
(二)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必然性:以改促新打破障礙
雖然馬克思沒有直接論述“改革促進創新\"的理論,但他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理論框架為這一觀點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生產力的發展最終會突破舊有的生產關系的限制,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生產關系(如舊有的制度、體制)不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改革或革命便不可避免[15]。這一點在推動科技創新時表現得尤為明顯,盡管科技發展本身有其內在驅動力,但其發展往往會受到制度安排的影響[16]。科技體制化最初為科學技術研究活動提供了獨立的體制空間,科學家們在共同認可的規范下開展研究[17]。這為科學研究的良性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但是,科技體制的變革與時代特征和科技水平進展需要協同并進,若科技體制不能很好契合時代與科技水平的新進展,則會阻礙甚至扭曲科技的發展,從而影響生產力的進步。當創新活動受到體制的束縛和限制時,改革便成為推動創新的必要手段。在當前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數據、知識和科技創新成為了推動生產力質變的重要力量?;诖耍萍俭w制機制改革具有必然性——通過調整體制和管理機制,以打破對科技創新的限制,使得創新資源和要素能夠更高效地配置與組合,從而加速科技創新的發展進程。
總之,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必然性體現在其通過改進舊有的科研體制和管理機制,為科技創新消除障礙,使創新資源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推動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躍升。這種以改促新、以新促質的邏輯,不僅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理論,也適應了當今時代對科技創新的需求,是實現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之一。
(三)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助推新質生產力的邏輯鏈路
科技創新引發生產力的質變,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助力科技創新。因此,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可以有效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是有合理的理論邏輯鏈路支持的。而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對生產力變革的影響,是從宏觀到微觀的滲透,是體現在外部驅動、內在滲透以及內外協同三個層次的。
第一是外部驅動,通過外部規則的營造,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具有激發效應??萍俭w制機制改革的初始作用并不是直接對生產力內部要素產生影響,而是通過制定政策、優化制度環境、提供資源支持等外部手段,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這個階段,改革并未直接作用于生產力的內部要素,而是通過制度、政策的調整,激發科學技術的創新潛能,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外部驅動。這一過程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的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關系是為生產力服務的。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時,舊有的生產關系必須進行調整,以適應新的生產力需求。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作為生產關系的調整,首先通過政策法規、創新激勵、科研資源的合理分配等方式,為科學技術創新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改革推動科研機構與市場的結合,優化了科研管理流程,增加了對企業的激勵。這些措施雖然是外部的體制調整,但通過政策環境的優化,科技創新活力得以被激發,形成了推動生產力升級的初步條件。在這一階段,體制機制的改革主要通過外部規則對科技創新活動進行引導,促進創新要素的流動。
第二是內在滲透作用,科技創新對生產力內部的質變影響。當外部政策和體制機制的激勵達到一定程度,科學技術創新逐步滲透到生產力的內部要素中,帶動生產力從量變到質變。這個階段,體制機制改革通過科學技術的傳導作用,深人到生產力核心,科學技術與生產力要素結合,實現了從外部驅動向內部推動的轉化。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指出,生產力包含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當外部政策通過激勵機制推動科技創新時,科技作為精神生產力逐漸滲透到生產力的內部要素中,最顯著的是改造生產工具和勞動方式。例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進入制造業,使得生產效率和生產模式發生了質的飛躍[18]。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依賴于這一階段的\"內在滲透”,如當前的信息化、數字化時代,科學技術不僅提升了勞動工具的先進性,還提升了勞動者的技能,促進了勞動過程的智能化和自動化[19]。當科技創新達到一定積累時,生產力發生了質的變化,形成了新質生產力。這一質變不僅僅是工具和設備的更新,更是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的深層次變革。馬克思認為,量的積累引發質的飛躍[20]??萍俭w制機制改革推動的科技創新正是通過積累技術突破和管理創新,最終引發了生產力的整體質變。
第三是體制機制的持續支持,優秀的體制機制是新質生產力的長期發展動力。需要注意的是,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不僅僅是生產力質變的“催化劑”,它在新質生產力形成之后,依然能夠通過外部規則和制度的支持,繼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21]。當新質生產力形成后,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并未終止其作用。外部的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和制度保障仍然是新質生產力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馬克思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動態平衡理論進一步說明,生產力的長期發展依賴于生產關系的不斷調整??萍俭w制機制改革并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以確保生產力的持續提升。即使在生產力發生質變之后,體制機制的外部支持依然不可或缺,它將繼續通過政策引導、市場機制優化等手段,維持新質生產力的長期穩定發展。
以上是對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如何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理論分析,但其真正的效能需要通過具體的實踐才能得以驗證。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框架下,科技體制的改革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更是在中央到地方的政策落實過程中逐步展現出其對新質生產力的推動力[22]。正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其助力新質生產力的高效、可持續性發展。
三、當前我國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助推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現階段我國科技體制改革應加強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這意味著要通過政策統籌和制度設計,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破除不合理的科技資源配置方式、與科研規律不符的重大科技項目管理體系、不健全的戰略科技力量協同機制[23」等長期存在的弊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實踐情況符合上文所論述的邏輯鏈路,從中央到地方,從理論號召到制度政策,從制度政策到實踐,正在逐步形成穩健有序的實踐與反饋鏈條。但其發展路徑不僅依賴對現有經驗的總結,更需要前瞻性地分析未來形勢,遵循“穩中求變”的原則,持續深化改革。下面我們將總結現有經驗,從國家政策層面的宏觀推動到地方落實與實踐展開論述,進一步分析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實踐路徑。
(一)從國家戰略到地方實踐: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外部激發
1.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頂層部署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為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提供了系統性部署,強調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來激發創新活力,推動我國科技治理體系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143項改革任務全面完成,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些改革不僅為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支撐,更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4]。
一是通過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實行“揭榜掛帥\"等模式,推動前沿科技突破,保障新質生產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發展。二是優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構建國家實驗室體系,提升企業的創新主導作用,助力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三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通過政策激勵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推動企業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中的核心作用,提升產業競爭力。四是破除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科技人才激勵機制改革,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五是打造區域科技創新高地,推動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同時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科技幫扶力度,促進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的健全。
此外,中央積極拓展國際科技合作,發起并推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計劃,構建更加開放的科技創新環境。這種國際科技合作能夠引進全球先進技術與經驗,推動新質生產力在國際競爭中快速成長。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化不僅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應對外部風險挑戰、贏得大國博弈的重要支撐。通過這些頂層設計,中央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制度保障。
2.地方政府響應與政策落實
地方政府應在中央的指引框架下,結合本地的經濟特點和資源稟賦,通過政策創新和制度優化推動科技成果的本地化轉化,并探索與其他地區的跨區域協同創新路徑。
地方政府可以結合自身經濟、科技、資源稟賦特點,因地適宜地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跨領域科技攻關平臺,以應對關鍵核心技術的挑戰。這可以通過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同承擔重要技術攻關項目來實現。建立“技術需求發布—專家評審—攻關團隊組建\"的機制,鼓勵地方政府、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共同參與技術攻關。同時,引人“技術揭榜\"機制,讓企業和科研團隊提出具體技術難題并尋找解決方案,對于成功解決難題的團隊給予豐厚獎勵和政策支持,從而有效推動前沿科技突破。另外,地方政府可以建立以重點產業為導向的科技創新實驗室,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以促進科技創新的深入發展,同時推動形成地方科技創新實驗室的網絡聯盟,促進資源共享與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提升地方科技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
(二)從政策激發到生產力質變: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滲透作用
1.從科技創新到生產力質變的傳導效應
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不僅通過外部政策激發了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創新活力,還通過政策的傳導作用推動科技成果逐步滲透到生產力內部。當創新成果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它們開始在勞動者、生產工具和生產組織方式等生產力要素中引發質的變革。通過深化產學研合作,科研成果逐步進人市場,推動勞動工具的智能化升級和勞動者素質的提升??萍俭w制改革通過推動尖端技術(如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進入生產過程,可以直接推動生產力內部的革新,使得勞動生產率和資源配置效率顯著提升。科技體制改革的傳導效應體現在多個層面。例如,科技水平較為發達的地區可以探索設立“科技-生產力智能對接平臺\"試點,利用AI和大數據技術精準匹配市場需求與科研成果,推動創新成果的高效轉化。該平臺可以通過智能合約和區塊鏈技術確保知識產權交易的安全和透明,進一步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后續的成功經驗能夠為其他地區的協同發展提供有益借鑒,推動全國范圍內的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一步提升整體生產力。
2.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與新質生產力的協同效應
隨著科技創新成果對生產力要素的滲透,生產力從傳統形態轉向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的結合,在生產組織形式、勞動者能力以及生產工具的高效運用上體現出顯著優勢。科技體制改革通過跨行業、跨學科的協同創新,推動了新質生產力的廣泛應用。例如,在已有的經驗中,上海市的技術轉移平臺實現了跨行業科技資源的高效整合,推動了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協同創新,加速了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這種模式具備較強的推廣潛力。為了推動新質生產力在不同領域的廣泛應用,建議探索設立“協同創新實驗區”,推動不同行業之間的科技融合,特別是在信息技術、制造業和農業等領域,推動跨行業創新項目,形成多領域、多行業的協同創新模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加速新質生產力在各個產業中的應用和發展,提升社會整體生產力水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持續支持與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長效機制
1.持續推動創新的體制機制支持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并不是科技體制改革的終點,改革在新質生產力形成后依然能夠通過外部政策和機制的持續支持來推動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中央和地方政府通過持續優化科研管理、完善創新資源配置、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確保新質生產力能夠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斷提升。為了保持創新動力,中央和地方政府通過設立長期創新基金、簡化科研項目審批流程等方式,確保創新項目的持久活力。同時,政府可以通過持續的政策創新,推動新興技術領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綠色技術、清潔能源等領域,確保新質生產力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強大的推動力。推動“未來產業孵化專項基金”,集中支持未來科技(如量子技術、新材料、生物科技等)的研發,加速新技術的產業化應用,確保新質生產力在未來科技中保持全球競爭力。
2.創新型人才驅動的長效機制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依賴于高水平的創新人才。通過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推動人才培養和流動機制的優化,確保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能夠持續獲得高水平的人才支持?!靶滦团e國體制\"賦予了中國獨特的資源調配能力。在此基礎上,可以探索設立國家級的創新人才特區,提供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創新環境,吸引全球頂尖科技人才集聚。具體實施路徑包括設立“國家科技創新特區”,給予創新人才更加靈活的科研環境和政策支持,簡化科研項目審批流程,鼓勵國際科技合作。通過特區模式,吸引全球創新人才和科研團隊,打造新質生產力的全球化人才高地。制度設計上,特區內設立“全球科研協作平臺”,引進國際先進的科研團隊,與國內高校和企業合作,推進新質生產力的全球化發展,確保中國在全球科技創新競爭中占據領先地位。
(四)面向未來: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創新路徑
1.跨行業融合的創新集群建設
在“新型舉國體制”下,科技創新不應僅限于單一產業領域的發展,而應通過跨行業的協同創新,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多元化布局。通過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可以推動各產業領域之間的深度融合,實現創新的乘數效應。設立跨行業的“協同創新實驗區”,鼓勵不同行業的龍頭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科技創新。通過協同創新,促進信息技術、制造業、農業、生物醫藥等多領域的融合發展,形成創新集群,推動新質生產力在各個行業中的廣泛應用。例如,信息技術可以為制造業的智能化轉型提供強大支持,而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則能促進農業和健康產業的發展。通過各行業的融合,不僅可以加速技術的突破,還可以提升產業間的協同效應,形成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正向反饋。跨行業創新集群的建設將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促進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并加快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2.建立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機制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新質生產力發展離不開國際科技創新的合作。通過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必須進一步開放國內創新體系,積極引進國際先進的科研力量,推動國內外科技資源的深度對接。在“新型舉國體制\"框架下,構建“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聯盟”,通過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方式,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達國家的科技創新合作。國際科技合作可以通過聯合研發、技術轉移和共同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等方式,推動全球科技資源的深度對接。這不僅有助于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還可以推動技術的快速轉化應用,促進中國在全球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地位提升。通過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能夠加速新質生產力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發展,同時也為國內創新資源的全球配置提供更多的機會。
這些合作機制的建立,不僅可以推動國內科技創新體系的優化,還能夠加強與全球科技前沿的聯系,形成全球化的技術創新網絡,為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5]周文,許凌云.論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與重要著力點[J].改革,2023(10):2.
[6]鄧洲.推動科技創新力向產業競爭力轉化[J].經濟研究信息,2024(O7):14-15.
[7]沈坤榮,孫占.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4,15(05):39.
[8]黃茂興.以科技創新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人民要論)[N].人民日報,2024-04-03(09).
[9]鄧玲.習近平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理論內蘊及時代意義[J].學術探索,2024(05):2.
[10]鄭世林,黃晴,陳勁祥.大國博弈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建議[J].學習與探索,2024(06):160.
[11]方新.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回顧與前瞻[J].科研管理,1999(03):7-8.
[12]黃濤,張瑞.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理論基礎[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3):21-25.
[13]方新,柳卸林.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回顧及展望[J].求是,2004(05):43-45.
[1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15]劉征.馬克思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思想及其對制度變遷的影響[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4(10):21-26.
[16]崔澤田,李慶楊.馬克思科技創新驅動生產力發展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理論月刊,2015(O5):12-16.
[17]孫烈.中國科技體制的演變[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9,34(09):977.
[18]孫燁,馮留建.當代科技創新對勞動生產力基本要素的作用機制[J].兵團黨校學報,2019(05):79-85.
[19]孫燁.科技創新對供給側要素的作用機制[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9(06):41-42.
[20]楊繼國.馬克思的增長理論與現代增長理論比較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01(04):64-69.
[21]李新靈.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與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1.
[22]曹原,田中修,肖瑜,等.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體制演變的歷程與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22(06):1-10.
[23]莊芹芹,王穎,韓龍艷.面向科技自立自強的中國科技體制改革邏輯與實踐突破[J].中國軟科學,2024(09):69-79.
[24]陰和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N].人民日報,2024-08-22(09).
(責任編輯文格)
The Intern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Reform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and Mechanism to Promot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RU Xiao-dong1'2,ZHU Zhe2 (1.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uzhou University , Fuzhou 350108,Fujian,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o07o,Hubei ,China)
Abstract: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characterized by transformations in driving forces,quality,and efficiency.As the core driver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ave become a key hallmark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the reform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and mechanism not only helps overcome bottleneck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enhance nat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and strengthen risk resilience but also deepens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production factors,thereby facilitating a qualitative leap in productive forces. Drawing on existing experience,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macro-level national policies and their localized implementation can externally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systemic reform.It further analyzes how policy transmision enabl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 permeate productive forces,realizing the synergy between systemic reform and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dditionally,sustained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support from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can continuously drive innovation system reform an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driven by innovative talents.The paper concludes by emphas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ros-industry innovation cluster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echanisms for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Key Words:reform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and mechanism;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