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DeepSeek的橫空出世,一度把杭州推向世界的聚光燈下。隨后的大半年內,關于杭州的“傳說”更是風起云涌。就在8月13日,位于杭州城西的浙大校友企業總部經濟園又傳來消息:全國首臺國產商業電子束光刻機“羲之”正式在杭亮相,精度比肩國際主流,“標志著量子芯片研發從此有了‘中國刻刀’”。
杭州是一個不缺乏注視的城市,從電商到直播,從人工智能到具身智能,這些切實塑造了國人生活、牽引中國經濟的前沿產業中,總是活躍著杭州的身影。
當人們長久凝視這些身影時,另一個景象就會浮現。
小霸王、步步高創始人段永平,本科畢業于浙江大學無線電工程系;拼多多的黃崢是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的畢業生。當“杭州六小龍”攪動中國科技業之際,浙大的聲譽也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包括DeepSeek 梁文鋒在內,“杭州六小龍”中有三家公司的創始人來自浙大。
“浙大系”在經濟界愈發受矚目。《2025浙江大學校友藍皮書》顯示,截至2025年4月,保守估計浙大校友管理或控制327家上市公司、33家獨角獸企業、337家未來獨角獸企業。而2024年的數據則表明,“浙大系”控制的313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約5.4萬億元,接近福建省一年的GDP。
如果說杭州正在引起一場科技風暴,那風暴的中心便是浙江大學。
DeepSeek 爆火后,江蘇當地媒體曾一連發出三問: DeepSeek為什么會出現在杭州?為什么南京發展不出“杭州六小龍”?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
現在,我們不如直面這樣兩個問題:為什么是杭州?為什么是浙大?
浙大與杭州的氣質是相近的,它們都有歷史的底蘊,又深深扎根在當下。
許多浙大學子剛入學就能聽到這樣一個玩笑:如果在火車旅行時遇到清華北大的學生,就和他們聊校史。
聊別的可能比不上,但聊校史不會輸。浙江大學的前身求是書院創建于1897年,比1898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還早了一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后,浙江大學被迫西遷,在時任校長、中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的帶領下,浙江大學崛起成為國內最有影響力的大學之一。1944年,英國學者李約瑟將浙大稱為“東方劍橋”,美譽流傳至今。
但校史顯然不是浙大人最愛聊的話題,他們通常不沉溺于過去的崢嶸歲月,浙大是一所很“當下”的大學。
國內有不少頂尖學府校內古樹參天、紅墻綠瓦,一踏足就感受到一股典雅、篤定、沉靜的氣息,與此相對,浙大如今的核心校區紫金港2002年才投入使用,西區至今還未完全竣工,走的自然是現代實用風格。
從東大門走進,不久就能看到開闊的啟真湖和造型獨特的月牙樓,越往北邊的文化廣場和生活區走,就越熱鬧,宿舍樓下的演唱會與社團活動時常喧囂到深夜。在全國幾所頂尖高校中,浙大的學生自認為“更愛玩”—這其中或許有自嘲、自夸的意味,但不是完全沒有依據。
考慮到省內高校的情況,浙大本地生源占比長期居高不下,接近50%。浙大本科生中,有一半都是浙江人,浙江人給外界擅長經營、精明務實的“刻板印象”,因此說浙大人注重實踐、靈活開放也就更有緣由。
愛玩的另一面是創新。1988年,時任浙大校長路甬祥提出了“求是創新”的校訓。他在浙大建校95周年致詞中如此詮釋:“創新精神,嚴格地說,已包含在求是精神中……但人們往往把求是理解為求實……而不特別強調創造與創新……浙江大學要辦得有中國特色和自身特點……必須十分重視創新精神的提倡。”
創新精神一直刻在浙大的基因里。浙大被民間稱為“中國創業率最高的大學”,一份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浙大本科生創業率達4.16%,在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中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本科生創業率為1.38%。2014年,“大眾創業”被正式提出,國務院原總理李克強走訪浙大時表示:“創業是靠創新才能創出來的。”
包括DeepSeek梁文鋒在內,“杭州六小龍”中有三家公司的創始人來自浙大。
高創業率源于浙大對學生在創新創業上的培養。第三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評價研究咨詢服務機構“創指數”發布的《2024年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指數榜》顯示,浙江大學是唯一一所得分90分以上的高校,斷檔領先。
可以說,浙大把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了整個學校教育體系。校方數據顯示,浙大校內有特色創新創業課程168門、創新創業實踐基地20余個,超過80%本科生開展各種形式的創新實踐。
浙大的ITP班(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有“中國創業第一班”之稱。ITP自1999年創立,每年從全校非管理類大二本科生中擇優錄取約40人,進行兩年的輔修培養。該強化班以培養“未來企業家”為目標,有數據表明,ITP學生畢業5年后創業成功率超20%。
課堂之外,浙江大學還有延續20多年的“蒲公英”大學生創新大賽、1998年就開始實施的SRTP等創新創業平臺。在國外高校中,本科生參與科研訓練非常普遍,在國內則普遍是研究生參與居多,而浙大的SRTP 讓本科生可以通過立項申請,獲得學校給予的科研經費,并選擇導師參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
近兩年,國內本科生的自主創業率持續低迷,大學生在今天創業,已經不能僅僅依靠個人的勇氣之舉,它離不開教育帶來的底氣,還有環境的托舉。
浙大的創新創業,繞不開杭州。杭州是浙大人創業的土壤,和浙大一樣,杭州致力于創新的實踐從很早之前就開始了。
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這是國務院第一次出臺專門的政策文件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而杭州從2008年開始,就啟動了多輪大學生創業創新計劃,并提出打造“雙創之都”和“中國創新創業之都”。
在扶持大學生創業上,杭州市政府出手頗為大方。根據當前政策,畢業5年內的高校畢業生或在杭高校在校大學生,在杭州范圍內新創辦企業,經評審通過后就可獲得5萬—20萬元資助,優秀項目給予最高50萬元的資助;在杭新創辦企業租賃辦公用房的,還可申請3年內最高10萬元的經營場所房租補貼。杰出創業人才和高層次留學回國人員獲得的資助力度則更大。
而普通大學生畢業后只要到杭州工作,也能獲得生活補貼,其中本科1萬元、碩士3萬元、博士10萬元。
杭州是一座正在快速崛起的城市,人均GDP 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過去提到杭州,人們想到的是西湖美景、白蛇傳說,現在的杭州變得更加生動、復雜,呼嘯著涌入金錢、技術與勞動者的汗水。
其中,馬云是關鍵人物,沒有他,杭州很有可能不是現在的杭州。1999年阿里巴巴剛成立時,杭州是一個普通的省會城市,難以與北上廣一線城市競爭,但阿里巴巴讓杭州成為了中國電商之都,并在金融、云計算、文娛等領域豐富了杭州的產業布局。
一家巨型科技公司足以影響一座城市的生態。盡管馬云不是浙大的學生,但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曾經發文稱,因為馬云,杭州有了夢想,吸引一大批創業者前來追夢。
2011年,杭州未來科技城橫空出世,并逐漸布局“浙江大學+阿里巴巴+EFC+夢想小鎮”,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區域發展模式。
創業者要追夢,好的營商環境必不可缺。杭州市政府以務實、高效聞名,大多數政府服務通過在線政務平臺就可完成,企業開辦時間可快至0.5個工作日。
“杭州六小龍”之一強腦科技的創始人韓璧丞,過去把公司建在美國。他曾說,杭州市政府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派人飛了1萬多公里,到他的波士頓辦公室找他談落地事宜的地方政府。杭州不僅支持了強腦科技2000萬啟動資金,還幫他們拿下了三甲醫院的臨床試驗通道,“這在其他城市至少要排隊兩年”。
成功之所以難得,是因為各項元素缺一不可。浙江大學金融研究院院長史晉川曾表示,杭州的今天并不完全是政府規劃出來的,它是有效市場、有為政府、民營經濟良性互動的結果。
浙江原本就是民營經濟的沃土,可以說,浙大與杭州的創新精神一脈相承。不難想象,一所把創新寫進校訓的大學遇上一座以創新為目標的城市,二者間會碰撞出怎樣奇妙的火花。
2019年,杭州市與浙江大學簽訂了進一步深化全面戰略合作的協議。支撐市校合作,靠的是一套獨特的制度設計。為了推進“名校+名城”融合,杭州市和浙江大學戰略合作促進委員會就此建立,下設發展規劃組、創新創業組、人才教育組等8個小組;同時,雙方還制定了一系列兩年行動計劃和五年工作規劃,以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
比起對標京滬最負盛名的高校,浙大的發展路徑更接近斯坦福大學,而杭州正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中國的硅谷。
這次戰略合作的重點項目,是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中心。2019年2月,杭州與浙江大學簽署協議,在蕭山區共建國際科創中心。它的定位是新型大學校區、開放科技園區、卓越創新特區,主攻物質科學、信息科學、生命科學三大領域的交叉融合。
在人才共建方面,杭州與浙大將聯合實施“頂尖科學家匯聚計劃”,借助浙大海外資源打造“人才飛地”,并探索分領域建立專家庫。
這種深度合作的模式效果顯著。2025年8月,全國首臺國產商業電子束光刻機“羲之”成功進入應用測試階段。“羲之”由浙江大學與余杭量子研究院聯合研發,憑借0.6納米的超高分辨率和8 納米線寬加工能力,成功打破國際技術壟斷。
有觀點認為,浙江大學能在創新創業上屢創佳績,一方面得益于引導創新創業的教育體系,另一方面,浙大已經形成了全鏈條的創業生態,使得實驗室創新能夠快速落地到市場。“羲之”的誕生之外,“杭州六小龍”之一云深處的創始人朱秋國本人也是一個例子,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浙江大學工程師學院的副教授。
過去,浙大在海外不算知名,但2025年以來,DeepSeek的爆火使浙江大學引起國外更大關注。2月,浙大以“Zhe Da”的名字出現在《經濟學人》中,后者認為,盡管存在依賴政府資金、師生不夠國際化等問題,浙大的種種表現仍然展示出“全球高等教育的構造板塊正在發生劇烈位移”。
文章還提到,比起對標京滬最負盛名的高校,浙大的發展路徑更接近斯坦福大學,而杭州正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中國的硅谷。
鮮為人知的是,把杭州和浙大變為中國的“硅谷—斯坦福”這個理念,在20多年前就已經提出。
2000年,杭州市出臺“一號工程”文件,提出“構筑數字杭州,建設天堂硅谷”的發展戰略;2002年,紫金港校區尚在一片建設之中,時任浙大校長的潘云鶴對當時的浙江省省長柴松岳、杭州市市長茅臨生說:“浙江大學對于浙江,要像斯坦福大學對硅谷的帶動作用那樣,爭取做更大的貢獻。”
路雖遠,行則必至。這些口號,這些語言,在未來真正投入了實踐,并正在一步一步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