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前后,浙江大學物理系為引導學生深入研究思考問題,專門開設了師生互動交流的“物理討論”課。課上,主要是王淦昌和束星北兩位老師做學術報告。但他們并不是簡單地做報告,而是不管誰登臺主講,另一個人一定會在下面不斷地“拆臺”——不斷地提問插話、詰問抬杠,常常使討論變成論戰甚至吵架,兩人往往爭得面紅耳赤、氣喘吁吁。老師“斗”得不可開交,學生們也隨時可以參與,最后學生們都對爭論的問題有了深刻理解。
多年以后,仍有多名學生對王淦昌和束星北的“物理討論”課記憶猶新。李政道在回憶文章中說,1943年,17歲的他考上了浙江大學化工系。王淦昌和束星北的“物理討論”課讓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他由此決定從化工系轉到物理系。當時像李政道一樣被兩位老師吸引而從別的系轉到物理系的學生數量不少,讓本來學生不多的物理系人丁興旺起來。
國外同行也非常欣賞束星北與王淦昌。1937年,著名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訪問浙江大學時,束星北和王淦昌一直陪同。他們倆和玻爾在物理學問題上同樣有爭論,以至于后來但凡有中國人找玻爾幫忙出國留學的,他都會回答:“中國有束星北、王淦昌這么好的物理學家,你們為什么還要跑到外面去學習物理呢?”
王淦昌和束星北各有專長,一個擅長理論思考,一個擅長實驗探索,但每逢彼此有新課題、新見解,總會一起探索。學生、同事有疑問或新發現,王淦昌總是會把他們引到束星北那里去討論。王淦昌說:“他既不用課本,也不寫講義,常常結合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物深入淺出地講解所學的新概念、原理等,講得非常透徹,學生們都很愛聽他講的課,這一點是我無論如何也學不來的。”束星北也對學生稱贊王淦昌:“他肚子里的貨很多,你們得盯緊點。”
兩位物理學大師之間不停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照亮了學生們追求學業的方向、啟迪了他們的智慧。他們在激烈的學術交鋒之后,也依然保持深厚的友誼,一生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