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是世界歷史上典型的以弱勝強的偉大一戰。
從純邏輯層面來看,絕不存在“以弱勝強”,凡是最終取得了勝利的一方,必然是以強勝弱的。一直弱的一方,不會勝利。然而,以弱勝強的戰爭卻確實是存在的?!爸袊鐣x楚城濮之戰,楚漢成皋之戰,韓信破趙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外國如拿破侖的多數戰役,十月革命后的蘇聯內戰,都是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逼湟幝墒?,實現每一場看似不可能的勝利,必定要經過從敵強我弱的困局到敵弱我強的結局的發展變化。
它是如何實現的呢?對1937年到1945年之間的中國人民來說,這是最大最重要的問題。
1938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的窯洞里,近10天時間焚膏繼晷,將自己針對抗日戰爭總結的戰略戰術、戰斗思想,整理成《論持久戰》,成就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部凝結深刻哲學思想和辯證唯物主義精神的戰爭理論巨著。5萬字,字字珠璣。
它是一部兵法,如有神助地精準預測了戰爭走向,并提供了有效的打擊敵人的戰略和方法。但它不止應用于戰場,它還是闡述辯證法思想的生動文本,因而至今仍在世界政治領域被廣泛推崇和研習。它的意義也不止于贏得一場戰爭,它對世界反法西斯事業的剖析,指引我們眺望全人類幸福和平的未來圖景。
它顯然是個“陽謀”,戰略戰術布局公然印行,不懼敵知,而歷史卻毫厘不爽地照著謀劃發展。
1938年,中國在發生什么?
日本正全面侵華,侵略者想要速勝。遠溯至甲午戰爭開始之前,日本已在進行侵占中國的細密謀劃,他們自認為充分了解中國,一盤散沙,“不值一打”。但中國共產黨的出現是日本侵略者未曾預料到的。正是這個全新力量,筑起了日軍無法摧毀的民族堡壘。
毛澤東的結論是先破后立的。他反駁了當時盛行的“亡國論”和“速勝論”,然后指出中國“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但也“不能速勝,必須是持久戰”。
這是一個判斷,一個預測,是人的主觀想法。它是否成立,需要現實情況的檢驗;要讓它成立,需要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讓它實現的條件。
毛澤東提出了持久抗戰取得勝利的三個條件:“第一是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二是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國內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就中國人民的立場來說,三個條件中,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睂σ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而言,“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通過全體人民的努力,一旦我們擁有了這三個條件,那么戰爭就會遵循其規律呈現出必然的發展趨勢。在毛澤東的戰略遠瞻之下,抗日戰爭清晰地展開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戰略防御階段,我們在損失中積累進步的經驗,為進入第二階段打基礎、做準備;
毛澤東指出,通過發展來扭轉強弱格局需要時間,是為“持久”。我們要敢于以土地換時間,同時廣泛動員人民群眾,敵人是熬不過我們的。
第二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我們要擴大和鞏固統一戰線,熬過經濟困難和漢奸搗亂,堅決抵抗,消耗敵人;
第三階段,戰略反攻階段,聯合國際力量,提高陣地攻擊,力圖收復失地。
《論持久戰》的出現,就像一束明亮的火把,照進了中國人內心無助而焦灼的荒野。
中宣部原副部長林默涵在解放后回憶其在《解放》周刊讀到《論持久戰》時的感受:“我看到的時間也就是1938年7、8 月的樣子。我是在武漢郊區的山上一口氣讀完的。越看心里越亮堂,越看越高興。中國不會亡,但也不會速勝。我從心底里呼出了這句話?!笔艽烁姓?,林默涵于1938 年秋去了延安。
開國上將王震回憶:“我們這些在抗日戰場上直接參加戰斗的人,在戰斗的間隙,土炕油燈,如饑似渴,欣然閱讀,倍受鼓舞。完全可以說,一部光輝的《論持久戰》,鼓舞和指引我們奪取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p>
《論持久戰》對國民黨和國際社會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擴大和鞏固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和爭取國際援助方面發揮了巨大的宣傳和團結作用。傅作義、衛立煌、馮玉祥、白崇禧等國民黨高級將領對這一論著大為贊賞,白崇禧在閱讀后更是直言不諱道:“(國民黨作戰)只是單純地軍事動員,政治并未動員,只是軍隊的抗戰,民眾并未動員。”當時的共產國際總書記季米特洛夫則發表文章贊揚《論持久戰》:“有史以來,還沒有人把軍事問題、戰爭問題說得這樣透徹過?!?/p>
傳記作家羅斯·特里爾所撰寫的《毛澤東傳》提到這樣一句話:“毛澤東抗日的方法后來被稱為‘人民戰爭’。人民戰爭讓中國的軍事傳統顛覆了。它遠不是把戰爭當做專門家的深奧技巧來看待,而是把這個任務拋給了普通人民?!?/p>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人民戰爭,是人民的戰爭,是為了人民的革命戰爭,是全體人民參與其中的戰爭。
這一點,既是《論持久戰》揭示出來的本質,也是《論持久戰》提供的方法。
毛澤東在分析抗日戰爭的時候,眼光是發展的,全面的,辯證的。他看到的是一個未成定論的變動中的局勢,敵雖強,我雖弱,但這個局面不是靜態的。
同時他看到了國際形勢的大局,日本寡助、中國多助,來自孟子的智慧支撐著這位現代中國偉人,他把對規律的信仰,對正義的信仰,注入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對那些片面的、主觀的觀點,毛澤東的評價是,它們是“不科學的”。
什么是科學呢?全面的、辯證的、從事實出發的、經由實踐檢驗的觀點,也即,辯證法思想,也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
之所以當時有亡國論和速勝論,要么是看到日本之強我們之弱,就下結論我們必??;要么是打過一場勝仗或指望國際援助,就認為可以速戰速決。這兩種觀點,都只看到了一部分的事實,正如毛澤東所說,“客觀事變的發展還沒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質”。日本固然“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但是其挑起的戰爭因其帝國主義性質,是退步和野蠻的,再加上其國土資源有限,經不起長期的戰爭;中國的基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軍事、經濟、政治均不及日本,但我們所處的發展階段是中國幾千年來前所未有的進步時期。這便是一國正在上升的人民去抵御一個愚昧野蠻的軍國主義政權。
毛澤東指出,通過發展來扭轉強弱格局需要時間,是為“持久”。我們要敢于以土地換時間,同時廣泛動員人民群眾,敵人是熬不過我們的。
《論持久戰》讓全體人民清晰地意識到,我們面對外敵入侵不是被動的,正如我們對一個光明幸福的未來社會,擁有值得堅信的主動權。
在這個持久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看到向下的變化,比如在戰略防御階段,艱苦的抵抗會讓我們流血犧牲,會讓我們經濟困難,然而這些都是“量”的變化。我們也不能忽略那些向上的變化,“戰爭中的經驗,軍隊的進步,政治的進步,人民的動員,文化的新方向的發展,游擊戰爭的出現,國際援助的增長等等”,這些都是“質”的變化。
我們的結論能否與現實相符合,驗證它的方法是實踐。在戰略戰術層面,所謂“置之死地而后生”,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對每一個當下的具體矛盾,毛澤東特別擅長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如同太極中的借力和化力,我之劣勢,可以在特定條件下轉化為優勢。
毛澤東相信,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期,也是蘊藏最多生機的時期。“中國經濟的不統一、不平衡,對于抗日戰爭反為有利?!睌橙吮M管占領了重要的、先進的城市,恰因我們不同區域之間經濟聯系不緊密,那些未被占領的廣袤國土上,可以相對不受打擾地積蓄力量?;焕麨橛欣@一觀點顯然富有辯證的色彩。敵人通過外線作戰進行戰略進攻,每個孤立的根據地都在敵人包圍之中,然而我們靠地廣和兵多兩個優勢,將那些孤立的根據地聯系起來,又可以實現對敵人的反包圍。有人認為,我們雖人多,卻兵弱;對方雖人少,卻兵精。毛澤東卻看到人多對兵精,有可能將其包圍而殲滅。
戰爭具有不確實性,敵人如何排兵布陣,何時進攻,對我們都是不定數。毛澤東再一次用辯證的思想轉化這個局面:敵對我不確然,我對敵也不確然,并且我們要兵不厭詐地給敵人制造更多的不確然,這樣對我們來說,戰爭的確實性就增大了。過去,大片的國土是落后貧窮的,而明珠一般散落的幾個大城市前衛發達。敵人看準了這一點,毛澤東也看準了這一點,然而敵人忽略了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因為落后的我們定不能讓它一直落后,“中國將是大塊的鄉村變為進步和光明的地區,而小塊的敵占區,尤其是大城市,將暫時地變為落后和黑暗的地區”。
這些轉化能夠實現的前提是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實踐。《論持久戰》讓全體人民清晰地意識到,我們面對外敵入侵不是被動的,正如我們對一個光明幸福的未來社會,擁有值得堅信的主動權。
在《論持久戰》里,抗日戰爭作為一個案例,對毛澤東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道理和方法作出了鮮活的展演。
時至今日,《論持久戰》的思想仍然有著鮮活的生命力。上至中美局勢,下至百姓生活,凡出現博弈處,《論持久戰》就被人們擦拭一次。在B 站檢索《論持久戰》,可以看到很多年輕人仍在熱切地閱讀這篇文本,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除了驚嘆毛澤東的戰略眼光、軍事才華之外,還會反復提到,《論持久戰》中的辯證法思想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歷史上的頂級“陽謀”,至今仍然在啟迪和幫助和平年代的年輕人,與生活交手。
羅斯·特里爾認為,從《 論持久戰》開始,毛澤東“開始像一個世界級政治家”。
《論持久戰》是站在全人類利益的角度上來理解抗日戰爭的,這一點對塑造現代化的中國公民有著重要意義。毛澤東看到了抗日戰爭之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意義,也有意借助西方世界的反法西斯斗爭來爭取抗日事業的成功。《論持久戰》不僅是中國贏得抗日戰爭的指導,通過指出全球性的反法西斯主義斗爭的必要性,它實際上為正在興起的泛亞洲民族解放的運動提供了可供參考的范本,為第三世界民主革命的設想提供了理論雛形。
《論持久戰》被整理出版時,距離納粹德國入侵波蘭還有一年時間,距離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及中國與反法西斯國家結盟還有3 年多。
毛澤東不是先知,他只是掌握了辯證法的哲人。在1936 年的演講《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當中,毛澤東已經開始論述“用戰爭反對戰爭”的理論。他將人類歷史分為人類和平生活時代、人類戰爭生活時代和人類永久和平時代,表示為了通往“消滅了階級,消滅了國家”后“什么戰爭也沒有了”的美好前景,我們要進行這場正義的戰爭。
毛澤東創造性地解讀了“偉大的人民戰爭”這一重要論斷,他從開天辟地的視角,把中國人民的斗爭放到全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當中去理解,把中國的命運放到全世界的命運當中去理解。
早在1937年的《實踐論》中毛澤東就已指出:“在世界、在中國均已到達了一個歷史的時節—自有歷史以來未曾有過的重大時節,這就是整個兒地推翻世界和中國的黑暗面,把它們轉變過來成為前所未有的光明世界……世界到了全人類都自覺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時候,那就是世界的共產主義時代?!?/p>
作為一個堅定勇敢的共產主義者,毛澤東對人類未來懷抱博大的夢想,他堅信,當前的人們為之奮斗的,是一個不再有壓迫、不再有剝削、不再有戰爭的未來,這是為了人民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偉大革命。在《論持久戰》的“為永久和平而戰”一節當中,毛澤東斷言,從當時的歷史時期來看,當前進行的戰爭接近于永久和平。因為這是一個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參與其中的戰爭,是更大更殘酷也更使人覺醒的戰爭,是將會出現偉大的革命戰爭的戰爭。
反法西斯主義就是戰爭。我們要推倒壓迫全世界人民的帝國主義、軍國主義、納粹主義,必須要付出鮮血的代價。過去,在封建主義時期,在資本主義的早期,戰爭是統治階級擴張國土、占領資源的殘酷游戲,因其代表的是統治階級意志,興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而反法西斯戰爭是人民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是人民從自身利益考量而必然參與其中的革命戰爭。
毛澤東還高瞻遠矚地反復強調,抗日戰爭的勝利,還要依靠日本國內的人民革命。毛澤東用政治的眼光來看戰爭,屬正義的革命的戰爭,能夠改造事物,或為改造事物開辟道路。中日戰爭終將改造舊日本和舊中國,因此我們能夠理解毛澤東在1941 年所說的:“中國人民與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個敵人,就是日本軍國主義與中國的民族敗類?!?/p>
毛澤東創造性地解讀了“偉大的人民戰爭”這一重要論斷,他從開天辟地的視角,把中國人民的斗爭放到全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當中去理解,把中國的命運放到全世界的命運當中去理解。為了爭取自由獨立而抗日的中國人民,在保家衛國的同時,為全世界的永久和平做出了杰出貢獻,處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中的百姓,前所未有地意識到自己的世界公民身份。改造的力量正在聚集,每個人都是締造和平的種子,每個人都是值得擁有幸福的人,這在當時雖是早已存在但卻未被充分揭示的真理。
歷史的閥門被沖開了。對和平和民主的渴求像不可阻擋的潮水,沖毀了法西斯主義的堡壘,簇擁著人們繼續向前,直至這個世界不再有戰爭的那一天真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