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圖示就是將那些原本不可見的思維路徑、結清晰可見。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往往呈現碎片化特征,缺乏嚴密的邏輯性。思維圖示的運用能夠有效整合零散的知識點,構建認知框架,幫助學生在文本閱讀中提取信息,明晰內容,顯現文章思路、結構和方法,進行理解性記憶和結構化思考。基于思維可視化理論,本文提出從三個方面助推學生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發展,進而獲得思維的發展和提升。
一、聯圖喚思:巧借圖示,激發閱讀靈感
1.按圖索驥,梳理思維脈絡。
“按圖索驥”在教學中的應用,即通過思維圖表幫助學生理解作者思路。利用思維圖表,教師引導學生深入解析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表達技巧和思維邏輯。這種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系統性地掌握知識,更能有效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文本整體感知能力,使教學更加高效。
例如,在教學《魯濱遜漂流記(節選)》時,教師借助思維圖示,清晰地呈現了故事梗概的主要情節框架,并引導學生就印象深刻的情節交流感受。同時,在學習節選部分時,教師設計了結構化表格,指導學生通過提取、歸納和概括等閱讀策略,系統梳理魯濱遜遇到的困難及其解決方法。
2.對比縱橫,聯結思維網絡。
利用思維圖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基于已有的知識及經驗,發現并建立事物間的內在聯系。通過系統的對比分析,學生能夠將原本零碎的信息整合為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具體而言,思維聯結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縱向聯結,一種是橫向聯結。縱向聯結體現思維發展的遞進性,幫助學生建立層級分明的認知框架,掌握循序漸進的閱讀方法。橫向聯結則聚焦文本特征,通過對故事內容和表達方法的比較,引導學生從共性和個性出發,關注不同作家的表達特點。
利用圖示作為引導,通過縱向與橫向的對比分析,能夠有針對性地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動。一方面,將原本分散的、碎片化的知識有效地串聯起來,形成連貫的認知鏈條;另一方面,促進邏輯思維模式的建構,最終實現從信息接收到思維整合的完整認知過程。
二、理圖建基:梳理知識,構筑復習基石
1.化零為整,還原思維本質。
化零為整是通過對收集的資料和信息進行整理、分析、綜合,將零散的思維凝聚到一起,形成連貫的思維路徑。這一過程不僅還原了思維的本質,還為學生構建了符合規則的操作技能,為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奠定了基礎。在單篇教學中,也要具備整體觀念。
例如,在執教《魯濱遜漂流記(節選)》時,筆者從情節和人物的角度進行思維整理。首先,通過時間軸圖示呈現事件鏈,建立敘事整體框架;其次,運用樹狀圖解構“心理獨白”片段,將“絕望一理性分析一自我激勵”的情感轉折可視化,并通過節點標注“計算幸與不幸”“制作陶罐”等細節,揭示笛福“困境求生”的思維邏輯;最后,以概念圖整合“生存策略”“精神成長”“文明反思”三大維度。該圖示化路徑通過“宏觀敘事一微觀解構一主題聯結”的三重認知加工,有效還原了作者對人性的頑強及啟蒙精神的深度思考。
2.單元整合,提升思維層次。
單元教學需強調整體性,借助結構圖和概念圖整合知識要點與思維方法,培養學生整體感知和前后融會貫通的思維,構建系統性認知網絡。
例如,在教學《魯濱遜漂流記(節選)》時,筆者引導學生使用思維圖示梳理情節脈絡和人物性格,同時提煉“抓主線”“析細節”等閱讀策略,通過色塊區分“內容一手法一主旨”。掌握了這些方法后,學生會發現,在閱讀《湯姆·索亞歷險記》時,也能運用相同的彩色標記法。將單篇精讀與整本書閱讀方法相結合,使學生在可視化重組中深化對文本結構和創作意圖的理解,形成單元知識體系的內在邏輯鏈。
3.交流分享,碰撞思維火花。
在閱讀同一部作品時,不同讀者往往會產生獨特的理解和感受。借助思維圖示,學生可以將自己的閱讀體會進行系統整理和直觀呈現,進而在交流中實現思維火花的碰撞。在閱讀分享活動中,學生可借助思維圖示來梳理人物關系。
例如,在閱讀《湯姆·索亞歷險記》時,通過人物關系圖標注湯姆與其他人物的互動。在閱讀《騎鵝旅行記》時,運用路線圖展示尼爾斯與大雁從對立到互助的情感變化過程。借助箭頭、符號等可視化元素標注關鍵情節沖突或情感變化,學生能更直觀地把握人物關系脈絡,使分享交流更有條理性。這樣的分享過程不僅能夠豐富閱讀體驗,還有助于拓寬思維視野,提升認知能力。
三、繪圖拓境:圖導思維,深化寫作意蘊
1.舉一反三,順延思維線索。
在片段仿寫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維路徑和表達方法是關鍵。通過舉一反三的思維訓練,學生能夠沿著作者的思維軌跡進行延伸與遷移,從而構建自己的仿寫思維路徑,實現思維能力的深化。
以《臘八粥》課后小練筆為例,教師通過提供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梳理課文片段內容,建立與作者的思維對話,提取文本核心信息,明確思維路徑,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實現寫作思維的有機銜接。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輔助圖(如圖1所示),啟發學生思考。
在輔助圖填寫過程中,學生自然地延續作者的思維,完成思維的重構與深化。
圖1

2.謀篇布局,構建思維框架。
構建完整的寫作思維離不開作者的謀篇布局。
例如,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習作要求選擇合適的內容寫出真情實感。教師可借助思維導圖構建結構化寫作框架。在核心區域確立情感主旨后,圍繞“事件發展線”和“心情變化線”雙線展開,通過具體事例的細節描寫形成具象化敘事脈絡。學生在構思過程中,需經歷素材篩選、層次梳理、布局優化和邏輯整合等系統性思維訓練,最終實現從零散素材到有序敘事的轉化。這種借助思維可視化工具引導的寫作訓練,既能強化情感表達的真實性,又能提升謀篇布局的邏輯性,為創作情感真摯、結構嚴謹的習作提供有力支撐。
3.刪繁就簡,優化思維表達。
刪繁就簡的過程旨在幫助學生去除繁雜內容,使表達更加簡明。這一過程不僅是指導學生去除冗余、提煉精華的寫作技巧,更是培養他們優化習作思維的重要步驟。
例如,在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主題習作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在引用補充資料時存在機械摘抄現象,缺乏信息整合能力,導致文章偏離主題。以習作《端午粽》為例,學生直接照搬原始資料中的傳說故事,往往模糊了介紹習俗與講述傳說的主次關系。為此,筆者通過思維導圖的可視化工具進行十預,指導學生將文獻資料凝練成“戰國時期屈原投江后,百姓以粽葉包飯投入江中演變而來”的簡要文字,使習俗介紹既保留文化內核,又能有效服務于寫作主題。
(作者單位:福建教育學院附屬集美實驗學校美山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