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經驗,筆者以“自制樂器”為實踐素材,嘗試構建指向“感知、樂探、創生”的三種能力進階和“聯系認知、任務探究、創意表達、評價反饋”四種條件驅動的小學音樂創造實踐活動體系,以期全面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小學音樂創造實踐活動的模型建構
“三階·四驅”的音樂創造實踐活動模型包括三種能力進階和四種條件驅動。初級進階以“浸潤”為目標,通過探索樂器、聯系生活、感官體驗等實踐活動驅動認知發展,進而實現“音樂源于生活”的知識遷移;中級進階以“樂探”為目標,通過創設角色任務進行驅動,鼓勵學生自主發現、追蹤并解決問題;高級進階的活動以“創生”為目標,打破學科界限,融合科學與美術學科,驅動學生在學科融合中進行音樂編創;活動評價則貫穿小學音樂創造實踐活動的始終,關注學生在過程中的表現,讓學生的動態成長可視化,最終形成認識、內化、輸出的學習閉環。
二、小學音樂創造實踐活動的實踐路徑
1.認知驅動:聯覺式觸發體驗。
認知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在活動中,教師可通過設計多重感官體驗活動,讓學生認識豐富的樂器,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對樂器的“立體”感知,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有意識的聆聽,發現樂器制作所需的聲音材料。
(1)感官聯動,探索樂器。
活動前,教師創設開放性的學習情境,設計“觀(觀察樂器結構)一摸(觸摸制作材料)一奏(變換演奏方式)一聽(驗證樂器音色)”四個維度的聯覺式樂器探索活動,啟發學生對聲音進行想象、玲聽、驗證,形成可遷移的“樂器學習”思維。如,教師可以在課堂創設“中國傳統樂器展廳”的學習情境,在展臺上放置豐富的傳統樂器,引導學生自由探索;活動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對樂器知識進行收集和介紹,以“樂器講解員”的視角進行深入的活動體驗。
(2)融于生活,尋找材料。
教師可在生活中啟發學生善于觀察與聲音相關的現象和活動,在活動中有創造性地表現聲音,從而感悟音樂源于生活。如,在聲音探索活動中,學生將“身體”作為樂器,通過敲擊身體的不同部位為歌曲伴奏;走進廚房和五金店,運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天然材料”演奏生活交響。從課堂延伸至生活,學生在感知中實現了初級能力的提升。
2.任務驅動:角色鏈開展實踐。
樂器制作是積累音樂實踐的過程。根據學生的思維進階,教師可創設“樂器設計師”“樂器制作師”“樂器維修師”三種角色任務驅動實踐,引導學生在思考中重建,在探究中遷移,在遷移中創新。
(1)繪制圖紙提出問題。
實踐活動的第一步是鼓勵學生大膽繪制樂器設計圖紙。學生經過思考,發現以下關鍵問題:制作步驟是怎樣的?需要哪些工具組合樂器?制作的樂器能發出哪些聲音?學生的想象天馬行空,充滿打破常規的想法。
(2)樂器制作追蹤問題。
自制樂器要達到理想的聲效,光有想象還不夠,還需要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深入探究。在接下來的活動中,學生根據“設計圖紙”,走進生活,尋找合適的制作材料,如廢棄的瓶子和奶粉勺、廚房里的豆子都是樂器制作的材料。探究中,學生發現不同材質和不同數量的材料所制作的樂器,產生的音響效果完全不同。
(3)樂器維修解決問題。
通過探究,學生的制作思路逐漸清晰,制作了一些自制樂器。但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自制樂器陸續出現了故障,如自制鼓的鼓皮破損,鼓槌的槌頭變形等?;谝陨锨闆r,教師可在活動中設計問題解決清單,啟發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樂器維修。以“自制鼓”為例,在維修的過程中,學生發現:用堅硬的材料做槌頭容易把鼓皮敲破;用氣球做的鼓皮雖然有彈性,但容易開裂等。在探索過程中,學生嘗試、分析、合作和優化,從而實現能力的提升。
3.創意驅動:跨界玩創實驗。
隨著學生能力的進階,設計跨界的樂器玩創活動,能夠助力學生在“激發編創興趣一積累編創經驗一生成編創展示”的過程中培養創造性思維。
(1)破除學科藩籬,拓展編創空間。
音樂創造活動要注重學科的綜合性,在學科融合中循序漸進地培養創新意識。在編創活動中,教師可以鏈接學科間的學習要素,幫助學生感知音與形之間的“通感”,編創樂器圖形譜,繪制聲音之形。
以“活動二——畫聲音圖譜”為例。第一,融合:結合科學學科,學生通過科學實驗探索樂器的發聲原理,感受聲音振動的可視化圖像。第二,思考:在音樂活動中,請學生演奏三角鐵來感受聲音的持續震動,并思考“三角鐵的長音從何而來”。第三,創造:結合美術學科,引導學生嘗試畫出聲音圖譜。教師可運用美術學科的“造型元素”與科學學科的“聲音振動的幅度和頻率”,在“畫聲音”的創造活動中將學生的思維可視化,形成“抽象思維一形象思維—創造性思維”的成長鏈,逐步實現思維的進階。
(2)善用節奏要素,積累編創經驗。
節奏是音樂的骨架,節奏編創由大量的節奏模仿積累而來。在活動中,教師可以結構規整、變化重復的音樂素材為基礎,將節奏編創的過程分為“節奏模仿一節奏選擇—節奏組合一節奏編創”四個步驟,不僅可以豐富課堂實踐,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表現能力、讀譜能力和創造能力。在人音版三年級下冊《搖船調》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音樂游戲,引導學生體驗和經歷節奏編創的全過程。
以“活動三一節奏辨變編”為例。首先,表現:師生互動,模仿節奏為歌曲伴奏,熟悉和鞏固不同的節奏型。其次,重組:結合樂器圖形譜,讓學生為樂句‘
”組合新的節奏型,并伴奏。最后,創造:學生嘗試編創節奏,并選擇音色適宜的自制樂器為歌曲伴奏。在演奏中,大部分學生選擇了
和 ×× 兩種節奏型,也選擇了音色干凈、泛音較少的自制樂器為其伴奏,逐步邁向創造性的高階能力。
(3)提供即興場景,搭建編創通道。
看似輕松的即興編創,需要學生在長期的創造實踐中積累音樂學習經驗。教師可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為主題,賦予聲音不同的角色,開展即興編創。以“雨”的主題為例,教師用變化的語言來表現不同場景的“雨”,引導學生即興演奏,合作編創關于雨的“聲音情景故事”。如,溫柔的春雨落下來了,調皮的小雨點滴到泥王里。緊接著,教師再變化情景:雨越下越大,伴隨著陣陣雷鳴!學生在進階的編創活動中不斷地創生,構建通往高階的學習路徑。
4.評價驅動:動態成長尋跡。
教師可將過程性評價貫穿實踐活動的全過程,捕捉學生有創意的表現,并及時予以評價。教師可聚焦創意實踐的達成度,設計“學生動態成長評價表”,涵蓋不同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分析等維度,及時記錄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度、表現及合作交流情況,以評促學,讓學生在聯系認知、任務探究、創意表達中欣賞和評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及表現,形成總評,助力學生的能力進階。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創造實踐活動“三階·四驅”的路徑探索模型構建了“以生活為源、以實踐為徑、以創造為核”的音樂學習新樣態。在未來教學中,我們將繼續創新小學音樂創造實踐新路徑,讓創意實踐成為學生由經驗走向創造的持續動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蓮花小學責任編輯:蘇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