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通過對學生的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反饋,促進教師反思并改進教學方式,使教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學,努力實現‘教一學一評’一致性。”近年來,新課程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話題就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實踐“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真正厘清教學、學習與評價三者之間的聯系,使它們相互促進、協同融合,從而構建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教學相長的高效課堂。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實施“教一學一評”一致性,就要著眼于課程目標、問題導向和精準評價,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師的教學資源,努力找尋“好課堂”的實施路徑,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目標意識:依據標準、精心設計,把課備明白
教師在備課時應形成目標意識,充分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結合生情、學情和現有教學資源來設計教學目標(亦是評價目標),并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達到學業水平要求和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要求,知道“為什么教”。
以三年級下冊《愛心的傳遞者》一課的教學為例,其對應的課程要求是:對弱勢人群有同情心和愛心,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觀念,并愿意盡力幫助他們。而教學目標是: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愛心,列舉出身邊的愛心行為;體會日常生活中的關愛,并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幫助他人;培養關愛他人、樂于助人的情感,主動在日常生活中傳遞愛心。而學情特點是:學生較缺乏生活閱歷,較少參與愛心公益活動,較少體驗關愛的感受。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可先以問題的形式收集整理學生想知道的有關“愛心”的信息,形成“我知道的身邊的愛心行為,如何把愛心變為我的自覺行動,如何在生活中傳遞愛心”等教學目標內容。在設計評價任務和評價標準這一環節時,教師可先設計好相關表格和課堂作業,通過問卷調查、成果展示、等級評定等,對學生已有的主動關心、幫助他人的次數、程度、能力和影響力,對積極愛心的認同程度,對愛心的道德情感與態度等進行評價設計。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可先收集愛心短視頻、愛心圖片或雷鋒故事等,在課堂上讓學生靜聽、觀看、欣賞,用視頻、圖片、故事等情境引入學習,之后讓學生談談關愛的感受,從而正確引導學生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最后,教師再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愛,把感受中的愛通過情景模擬、熱點討論、案例分析等進行小組活動探究,并讓學生說一說、辯一辯、議一議如何把愛變為將來行動,如何延續和傳承。通過這一系列的設計,讓教學目標環環緊扣、處處彰顯。這種“逆向設計”法讓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生的學及對學習的評價圍繞目標實現一致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學法意識:圍繞版塊、厘清思路,把課上清楚
1.立足教材,梳理信息。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著重梳理教材信息、重構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對教材中的原文知識、圖片文字中的“活動園”“閱讀角”“知識窗”“小貼士”等版塊進行梳理,對教材內容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改換、調整或重構,進一步明確哪些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要素,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效教學。
以三年級上冊《走近我們的老師》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按照以下步驟實現“教一學一評”一致性。首先,確定了解老師(由表面直覺到深入感受)、理解老師(由間接感知到直接溝通)、感恩老師(由情感認知到理性行為)三個教學內容。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把教材中的“交流園”“閱讀角”進行重新梳理,通過講一講老師的故事、寫一寫眼中的老師、演一演身邊的老師等讓學生了解老師,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小事看到老師對自己的愛。教材中“不能理解或接受老師的做法”“老師也有疏忽大意或者誤解你的時候”這兩個話題都講述了具體的情境,插圖邊上的提示語更可以引發學生思考。這時,教師可以補充、調整相關的信息,將靜態變為動態,通過演繹、辯論、討論等途徑,讓學生對教師的行為產生新的認識,從而理解老師。教材中的“涂一涂”是讓學生具體了解老師的工作內容,認識老師工作的辛苦,而這時教師可以增加調查訪問、觀看短視頻的內容,形成“減輕老師負擔我能行”表格,引導學生用實際行動減輕老師的負擔。課堂上,學生對教師這一職業的了解情況、理解深度、減輕負擔的實際行動及表達對教師感恩感謝的情感進行自評、互評和綜評,實現教與學互動。
2.提煉問題,抓住要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依據評價目標、評價任務、教學內容及學生實際等設計有啟發性和針對性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究知識技能。教師通過學生提出問題的深淺、參與的程度、思考的深入程度等進行適當的表現性評價,讓問題教學與評價融為一體,實現一致性。
以三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規則》這一課為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出如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有哪些規則?”“不守規則將會給人們帶來哪些危害?”“怎樣自覺守好規則?”教師根據以上問題,引導學生課前調查訪問、查閱資料、回憶反思等收集信息,然后再引導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共同完成“我守規則行動計劃表”,內容涉及生活規則有哪些(學校規則、購物規則、交通規則、游戲規則、旅游規則等),不守規則會帶來哪些危害(身體傷害、交通癱瘓、秩序混亂、環境臟亂等),怎樣守好規則(法律法規規定、自覺行為遵守、接受他人監督等)。教師深入學生活動中,了解哪個學生提供的信息多、更有價值、具有說服力等,對他們的參與程度、思考深度、協作能力及綜合表現等進行評價。這種引問題、解問題、評問題等方式,可引導學生以問題為導向,引發思維碰撞,促進深度思考,實現“教一學一評”一致性。
三、評價意識:精準適切、融為一體,把課評到位
教學評價不是教學活動結束后的附加、獨立、后置的內容,而是要嵌入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才能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實現“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精準評價、閉環評價對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況、改進教學進程、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活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一課時,教師可實施閉環評價,步驟如下:一是弄清評價目標。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發現、體會環境污染的現狀及帶來的危害,提高保護環境的行動能力。二是設計評價方案。教師可通過白色污染大討論、“減塑”方案我制訂、環境污染調查研究、環境保護法人人知等評價方式,讓學生全面深入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三是實施教學評價。教師可通過小組討論、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成果展示等活動,評價學生的認知情況和表現情況。四是反思分析評價。教師應分析學生對環境保護這一主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了解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知變化和態度傾向。五是反饋調整評價。針對學習活動中的不足,教師要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如增加案例分析、設計作業評價表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六是閉環再評價。教師可通過當堂檢測、學生自我表現情況進行再一次評價,檢驗改進后的成效,形成一個不斷反饋、優化和提升的循環,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