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業負擔的重要性,并明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但實踐監測數據顯示, 72.6% 的家長仍存在作業焦慮(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23)。“家庭作業”逐漸異化為“家長作業”,無形中加重了家長的負擔。本文將從多個角度探討這一現象,并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家長檢查作業的角色定位:從監督到陪伴的轉變
家長是否應該檢查作業,這一議題并非新近出現,而是伴隨著教育的發展持續存在且愈發凸顯。早在20世紀80年代,甚至更早時期,關于家長是否需要監督孩子完成家庭作業(如背誦課文、默寫英語單詞等)的討論就已存在。
在20世紀80年代,家長對教育的介人相對較少,當時尚未形成家庭教育的概念,僅有“家長教育”的提法。那時的家長教育重點在于配合學校,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并督促學生完成家庭作業。因此,家長確實會檢查學生的作業,但主要是監督學生是否按時完成,確保學生的學習進度不受影響。
進入21世紀后,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特別是素質教育觀念的日益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逐漸從家長教育向親子教育轉型,家長檢查作業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檢查作業不僅是為了監督學生按時完成,更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能力。此時,家長檢查作業更多地表現為一種陪伴、支持和鼓勵,而不僅僅是簡單的監督。
如今,“雙減”政策的實施,讓中小學作業負擔減輕。家長對教育的關注點也在發生變化,從過去的單純關注學業成績轉變為更加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精神世界的成長。因此,在討論家長是否應該檢查作業時,我們需要站在新時代教育的新起點上,重新審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系,明確各自的責任邊界。我們既不能讓家長變成“第二教師”,也不能讓家長變成“甩手掌柜”,而是要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找到平衡點。
二、“家庭作業”何以成為“家長作業”: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1.應試教育的慣性。
盡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實施了多年,素質教育觀念也越來越深人人心,但應試教育的慣性依然強大。考試評價制度改革的滯后使得中小學教育仍然難以擺脫應試教育的陰影。有些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不得不布置大量的重復性作業,甚至懲罰性作業。這些作業往往超出了學生的承受能力。家長為了幫助學生減輕負擔、提高成績,不得不參與到學生的作業中來,甚至替代他們完成作業。
2.學校教育存在越位現象。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著各自的責任邊界。家庭教育的優勢在于個性化教育,能夠針對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教育;而學校教育的優勢在于集體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然而,現實情況是學校教育常常越位,做了許多本該由家庭教育完成的事情。例如,學校要求家長檢查作業就是學校教育的越位。家庭作業顧名思義是學生在家里完成的作業,家長有責任督促學生按時完成作業,但并沒有責任檢查作業。因為檢查作業是教師的職責所在,教師不僅要檢查學生是否按時完成作業,還要檢查作業的質量,并根據作業質量給予反饋。如果家長替代教師檢查作業,不僅會加重家長的負擔,還會削弱教師的教育權威。
3.家長教育存在缺失。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家庭教育,但許多家長并不清楚家庭教育的職責是什么,也不清楚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邊界在哪里。許多家長認為,家庭教育就是配合學校教育、監督學生學習、幫助學生完成作業。這種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導致家長在面對學校要求檢查作業時,往往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實際上,家庭教育并不是學校教育的附庸,而是有著自己的獨立價值、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因此,家長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指導。
三、如何應對“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多維度策略的探索
“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教育問題。這個問題不僅關乎學生的健康成長,也關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和諧發展。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一刀切”地解決這個問題,而應該從多個方面入手尋找解決方案。
1.改革考試評價制度。
要從根本上解決“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必須改革考試評價制度,建立科學、多元、全面的考試評價制度:不僅要關注學業成績,還要關注綜合素質;不僅要關注知識掌握情況,還要關注能力發展情況;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當下表現,還要關注學生的未來潛力。通過改革考試評價制度,可以引導學校和家長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從而避免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現象。
2.轉變教育觀念。
盡管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著不同的責任邊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合力。這就要求家長與學校、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明確各自的教育職責,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對于學校教育來說,要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作業的有效性,不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對于家庭教育來說,家長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指導,而不是盲目地配合學校教育的要求或者替代學生完成作業。
3.加強家長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身的教師。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成長。有鑒于此,學校和社會可以舉辦各種形式的家長教育活動,如家長學校、家庭教育講座等,向家長傳授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時,學校要加強家校溝通,建立家校合作機制,讓家長了解學校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以及學生在校的表現和家庭教育的職責,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通過加強家長教育,可以引導家長更加理性地看待家庭作業和學校教育的問題,避免過度干預或者放任自流的現象發生。
綜上所述,“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是一個復雜且長期存在的教育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以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同時,我們還需要注意尊重教育的規律和學生的成長規律、加強家校之間的溝通和理解,以及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多元化需求等。只有這樣,才能讓“家庭作業”回歸本位,讓“家長作業”退出歷史舞臺,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翰學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