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核心素養 “隱在”系統 “顯化”策略:統文核語養體系。但這一體系是“隱在”的,而不是“顯化”的,在教材的呈現和教學中并不刻意強調體系,以防止過度操練。也就是說,語文核心素養在統編版語文教材中是“隱在”的。正因如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它“顯化”出來,使其更加清晰可見。
一、“隱在” 系統
(一)語文核心素養“隱在”單元導語和課后習題
以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單元導語頁左上角引用的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這是單元的人文主題。右下角的兩句話是單元的語文要素。這一單元要讓語文核心素養落地,就要落實語文要素。例如,《觀潮》一課描寫了一次觀潮的盛況,通過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由遠及近又奔騰西去的過程,從聲音和形態兩方面寫出了大潮的雄偉、壯觀。那么,怎樣落實單元語文要素呢?課后習題第一題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3~4自然段”。要實現有感情地朗讀和快速背誦,就要依托“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一方面,想象畫面要借助朗讀,即思維發展與提升要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基礎;另一方面,把想象到的畫面通過語言表達出來,也要借助對畫面的形象感知,即語言建構與運用依賴于思維發展與提升。因此,核心素養的培養蘊含在單元要素的落實中。
(二)語文核心素養“隱在”選文系統和語文園地語文核心素養最重要的隱藏之處就是在一篇篇課文中,在整個選文系統中。例如,在六年級下冊《匆匆》一文中,出現了大量的連續問句。教師可通過反復朗讀,引導學生體會散文的魅力,感受作者情感表達的變化,從而理解時間的匆匆流逝。文中還有許多的擬人句,通過品析鑒賞,學生不僅能感受到時間流逝之快,而且還能建構起豐富的語言體系,積累習作素材。
此外,語文核心素養還“隱在”語文園地。例如,在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中,通過仿寫練習,學生先剖析原句的表達特點,發現語言表達的規律;再融入自身獨特的體驗與感受,創造出新的句子。這一過程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還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二、“顯化”策略
(一)在落實單元語文要素中運用語言
1.借語境悟表達。
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梢姡@一單元的一“得”就是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洞笞匀坏穆曇簟芬徽n中有一句話:“當狂風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動起來,合奏出一首雄偉的樂曲,那聲音充滿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边@句話的生動之處在于“激動”一詞的運用。要引導學生體會這句話的生動性,就要緊密聯系語境。先請學生思考: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了森林的激動?在上下文中有沒有寫到森林的激動?再請學生聯系自身經驗說說:“你激動時會有怎樣的感受?”通過將學生的生活體驗遷移到對森林激動的理解中,使理解更具有溫度與深度。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聯系了文化語境,還結合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實現了語言學習的生動化與情境化。
2.扣要素習表達。
如果說閱讀是吸收,習作是傾吐,那么讀寫結合就是架起二者的最佳橋梁。仿寫一般以小練筆的形式呈現,既可以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補白,也可以是基于課文之外的相同要素的仿寫。前者更注重情感和方法的雙線并進,后者則更強調表達方法的遷移運用。然而,無論采用哪種方式,仿寫都要與本課學習的語文要素緊密聯系,突出重點,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二)在踐行單元語文要素中提升思維能力
1.在有目的的閱讀中提升思維能力。
有目的的閱讀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竹節人》一課時,學生在初讀感知的基礎上,帶著學習提示中的三個任務進行有目的的閱讀。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展開閱讀,能夠對閱讀內容進行有效取舍,從而顯著地提升了閱讀的效率,同時促進了思維的發展。
2.在有方法的閱讀中提升思維能力。
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通過抓住關鍵句來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以《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為例,學生通過批注和勾畫關鍵句,理解了每一段的主要意思,從而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種有方法的閱讀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還提高了閱讀的實效性。
3.在有深度的閱讀中提升思維能力。
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是通過有深度的閱讀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有效的批注,是一種提升思維能力的方法。
(1)點亮式批注促思維。點亮式批注要求學生在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對文本的結構、邏輯順序、語言特點和表達方法進行深入的欣賞與評點,從而深刻體會文章表達的精妙之處。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梅花魂》一課時,當學到“我”因不小心弄臟外祖父的墨梅圖而遭到外祖父嚴厲訓斥的部分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并思考:“你覺得哪些詞句寫得非常好?為什么?”要求學生作批注。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精煉性和形象性,從而提升語言鑒賞能力與思維深度。
(2)質疑式批注促思維。例如,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要求學生學會批注。在教學《牛和鵝》一課時,教師既要借助文本讓學生學習批注的方法,也要培養學生獨立進行批注的能力。課文呈現了質疑式批注的范例,如:“事情真的是這樣嗎?”又如,在《一只窩囊的大老虎》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揭題時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式批注:“為什么這是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接下來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帶著這一問題去閱讀,從而讓學生在質疑與探究中提升思維能力。
(3)拓展式批注促思維。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陀螺》一課時,學生讀完課文后,可以圍繞“這真應了一句古話: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句話進行批注,寫下自己的體會與感悟。這種拓展式批注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涵,還能激發其思維拓展與個性化表達,從而提升閱讀與思考的深度。
(三)在強化單元語文要素中浸潤審美教育
1.賞析語言之美。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月光曲》一課的第9自然段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想象畫面,感受樂曲的美妙。學生通過反復品讀,能夠體會文字之美、情境之美、畫面之美,從而提升審美素養。
2.品味人性之美。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感受人性之美,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審美能力。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文時,教師可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象課文描寫的場景、細節,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母愛。在教學《父愛之舟》一文時,可讓學生說說作者夢中出現的難忘的場景,體會深切的父愛。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石竹中心小學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