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作業設計應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仍有不少教師對作業設計缺乏重視,作業設計較為隨意,導致作業訓練指向不明確,影響教學目標的全面達成。本文在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對作業設計的實施策略進行探究。
內容、題型組合等往往缺乏有效監控。不少教師在面對龐雜的現成作業資源時,常常存在“不要放過”“難以選擇”“寧可多做”等心理,導致作業總量難以把控,作業內容和形式前后重復。這既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也割裂了課堂教學與作業之間的有機聯系,使本應銜接課內外、拓展新知的實踐性作業淪為形式。
一、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現狀
當前,小學語文作業主要圍繞教材內容進行設計,大多只重視語文學科基礎知識的鞏固積累和基本技能的重復練習,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一)形式單一,缺乏趣味與新意
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多關注字、詞、句等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積累,多以機械記憶和重復抄寫的形式進行,作業類型機械單一,學生參與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降低,學生的核心素養未能得到有效落實。
(二)內容統一,缺乏精度與區分度
不同學生在知識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上存在個體差異,而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往往采用統一的內容和形式,未能充分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這種缺乏精度與區分度的作業設計,無法與學生個體的學習狀態和需求相匹配,難以做到有針對性、分層次地幫助學生完善學業發展水平。因此,學生的能力與素養在作業完成過程中難以得到相應的鍛煉與提高。
(三)總量難控,缺乏規劃與拓展
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多依賴教輔資料,設計
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實施策略
為切實解決當前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形式單一、內容相同、數量失控等問題,提高作業設計質量,需要嚴格遵循適量性、實用性、整體性、差異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等設計原則。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通過以下幾種策略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
(一)整合要素,創新形式,增強趣味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行的編排方式,各單元、各年級的內容相互銜接。教師在作業設計時,既要把單元的語文要素融會貫通,落到實處,又要增強作業設計的情境創設,提升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內驅力和熱情。
如筆者在設計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作業時,以“探尋文明之源”為主題,嘗試將“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和“學習講好故事”兩個語文要素進行融合,創設作業情境“探尋天地之初”。在這個情境中,學生被邀請穿越到五千年前的部落,感受先人們的智慧。在富有創意的情境下,筆者設計了“探文化之初”“講祖先故事”“傳華夏智慧”三項作業。“講祖先故事”,讓學生化身為“小小傳講員”,借助文本展開想象,按照提示語“看到什么 $$ 想到什么 $$ 怎么做的 $$ 結果怎樣”講好“祖先的故事”。“傳華夏智慧”,鼓勵學生走進“快樂讀書吧”,了解其他神話故事。
(二)尊重學情,落實分層,發展個性
為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個性,教師必須基于學情設計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作業。從縱向上來看,可設置基礎性作業、發展性作業和拓展性作業;從橫向上來看,可設計必做題和選做題。
基礎性作業是對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掌握情況進行鞏固和檢測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學完《趙州橋》一文后,筆者在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設計了分層作業。其中,基礎性作業為:今天校園廣播室發來一張關于趙州橋的介紹稿,需要同學們幫忙補充完成——趙州橋位于河北shéng趙xiān( )的交河上,距今有一千四百多年。它是一座( )的石拱橋。趙州橋不僅很,而且還很( ),是石匠李春親自設計并參與修建的。該作業設計通過創設真實語言運用情境,將字詞拼音和書寫鞏固作為基礎性必做作業,讓學生“練得巧”“記得住”“用得好”。這樣的作業設計,既鞏固了學生所學的內容,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發展性作業是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通過設計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通過實踐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在一定范圍內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來完成作業。如在《趙州橋》一文的發展性作業設計中,筆者創設了“廣播室介紹稿”的情境,并設計了作業(二選一):1.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橋面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 。2.我也可以選擇畫一畫的方法來介紹橋上的精美圖案。前者引導學生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后者是讓學生嘗試將所想的精美圖案畫下來。這種具有發展性、開放性的作業設計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了學生的語言運用和審美創造等能力。
拓展性作業可以作為選做內容。在教學完《趙州橋》一文后,筆者設計了“國寶解密”的拓展性作業(二選一):1.為學生提供趙州橋和其他兩座橋的設計圖樣,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我會表達”,寫出李春這樣設計趙州橋的原因。2.推薦學生閱讀《中國橋》,要求學生查閱資料,設計包含橋梁基本信息和文化價值的“我喜歡的中國橋名片”。這樣的拓展性作業設計富有綜合性、創新性,學生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正確的價值觀在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逐步形成。
(三)鏈接舊知,注重實踐,巧妙拓展
作業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有效補充。《課程標準》指出,作業設計要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銜接,設計多種作業類型,如主題探究、跨媒介創意表達等,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和社會發展熱點。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時,要注重新舊知識在課堂內外的銜接,積極拓展學生的知識邊界和探索領域,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最終達到以教促學,以學促教,教與學互促提升的效果。
在教學完四年級下冊《西門豹治鄴》一文后,筆者為學生設計了“名臣小劇場”作業:1.掃描二維碼,觀看“名臣小劇場”。2.看完表演,你有什么感受?快和你身邊的小伙伴說說吧!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創編并表演課本劇《西門豹》。表演時,可以錄制視頻或拍攝圖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讓更多的人一起欣賞!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筆者為學生提供了學習支架,從老巫(滿臉堆笑、轉身命令女徒弟),西門豹(雙手背在后面、間、皺著眉頭、對衛士喊),新娘(滿臉淚痕)等角色方面給予提示。通過設計這種富有拓展性的作業,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聯通課內外學習,實現知識從輸入到輸出的轉化,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
總之,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要求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培養,還要通過設計情境性強、趣味性足、形式豐富的優質作業,促使學生從被動完成作業轉為主動完成作業,讓學生在充滿樂趣的學習氛圍中,不僅掌握語文知識,還提升綜合素養,從而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