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實施知行合一表現性評價,有利于督促教師從生活實際出發,以教材內容為基礎,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原則,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案和評價體系;有利于學生從中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更有效地將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從而更好地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提升該學科的教學效率,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下文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實施知行合一表現性評價的有效舉措。
一、堅持教學目標,在細化任務中實施表現性評價
鑒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抽象性,教師在發布課堂任務時需要堅持教學目標,嚴禁“為考而教”的現象出現,要將抽象的課堂任務精細化,設置每個小任務的具體實施策略。
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走近我們的老師》時,如何和教師拉近距離,這本身就是一個較為抽象的任務。教師可以將“和老師拉近距離”設置為教學目標,并在這一個教學目標上精細安排任務。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對各學科教師進行采訪,設置合適的采訪問題。例如,為什么要選擇“教師”這個職業?興趣愛好是什么?對本班級學生的學習態度有什么看法?課后有什么娛樂活動?這些問題中有一些與學習相關,還有一些與教師生活相關,這樣可以讓學生與教師產生親近感,幫助學生在心理上拉近和教師之間的距離。
隨后,教師就要讓學生思考選取什么方式可以更好地對教師進行采訪。學生可采用視頻采訪的形式,或者采用面對面訪談的形式,還可以采用調查表的形式…總之,學生要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采訪方式。
最后,教師要讓學生執行時,可制訂一個自由靈活的大框架,讓學生發揮。教師可以提前和其他學科的教師溝通好,讓其他學科教師給予學生高度配合。這樣既能保證學生不會偏離教學自標,又能提升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
二、創設有效情境,在體驗感悟中實施表現性評價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難點在于如何讓學生把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內化為行為。在教學中,我們發現,一些學生對某些道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知道某些事情可以這樣做,但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在知行合一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行為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書本內容具有抽象性,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教學,將教學內容融人情境之中,在具體的情境中、在學生的體驗感悟中實施表現性評價。
教學六年級上冊《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時,教師可創設一個酒駕的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酒駕的司機、維護交通的警察、同乘的游伴、路上的行人等,指導學生構想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并在課堂上表現出來。角色扮演結束后,教師再讓各個角色發表看法,使學生在自我表達中更好地理解法律在我們生活中的意義。同時,教師讓學生對各個角色的表現進行評價。接著,教師結合課本內容,向學生普及法律知識。通過故事情節的講述,可以把法律知識普及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且故事扮演的學生可以對自己所講述的法律有更加深入的認識。這樣的情境創設和對情境角色的表現性評價,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教材內容的學習,更有利于學生對相關法律法規的把握和道德行為的養成。
三、豐富實踐活動,在知行合一中實施自主表現性評價
實踐活動是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落實知行一致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的日常行為表現,是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結果。實施表現性評價應與學生的日常行為結合起來,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課后實踐活動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可能是教師在課堂上沒有講到,但是在實踐活動中會遇到的問題,因此學生必須通過思考對所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并對自己的實踐活動和行為進行評價。這樣可以讓學生深刻感受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內涵。
四年級上冊“為父母分擔”這一單元的內容有《少讓父母為我操心》《這些事我來做》《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教師可以依據這些課時內容布置相應的課后家務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實際行動完成教學內容,實實在在地為父母分擔。例如,《少讓父母為我操心》一課,教師布置的實踐活動是:請學生回家制作一張調查表,內容是“我”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讓父母操心。當父母填寫了這張調查表之后,學生要根據調查表的內容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評價,并制訂出相應的少讓父母為“我”操心的行為自標。如有些家長寫的是“你總是不好好吃飯,挑食,我總是操心你的身體健康”;有些家長寫的是“總是不好好做作業,在學習方面總讓我操心”;有些家長寫的是“性格內向,從來不和爸爸媽媽溝通,在人際交往方面讓我操心”那么,學生不僅要反思自己的不足,還要制訂計劃,在平時的生活中做到:按照父母的安排健康飲食,以保證自己身體的健康成長;回家以后要按時完成作業,有不懂的地方可以請爸爸媽媽解決;回家以后可以主動和爸爸媽媽分享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和爸爸媽媽溝通自己心里的想法。
在《這些事我來做》一課中,教師可布置以下實踐活動:在家幫媽媽晾衣服、主動打掃衛生,自己的被子自己疊,同時完成爸爸媽媽安排的家務活。這一課的教學,更多的是強調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勞動意識。教師可以通過實踐活動的安排,讓學生回家主動幫父母分擔家務活,并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勞動的樂趣。
在《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一課中,學生可以想一想:“通過做一些小的事情可以幫助爸爸媽媽分擔一些生活負擔,這是我為家庭做的貢獻。”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在家里做的事情列舉出來,也可以通過拍視頻的方式讓教師觀看學生在家里做家務活的情況。教師看到學生提交的實踐活動報告后,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鼓勵和肯定。這一課的教學,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關懷,讓學生通過做家務活來樹立責任意識。如此可以有效地達到知行一致的教學目標。
四、培養主體意識,實施多元化表現性評價
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表現性評價中,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任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評或者互評,通過學習反思:“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我學到了什么知識?在學習中,我明顯地感受到自己有哪些方面的進步?在平時的生活中,我會有意識地利用道德與法治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通過學生自評或者互評,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深入反思,這樣比教師直接指出學生的問題更加有效。
同時,學生的評價準則和教師的評價準則是有區別的。通過學生互評,可以站在學生的視角映射出教師的教學是否有效。因此,教師要對學生互評及自評進行深入把握,作為調整教學活動的依據,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幫助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實施表現性評價還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尤其是課外實踐活動和學生校外的思想品質、行為習慣培養等,家長參與的表現性評價更直接、更有效。
總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靈活運用表現性評價,認識知行合一對于學科教學的重要性,并采取具體有效的舉措來實施知行合一的表現性評價,提高教育教學實效,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霞浦縣第四小學責任編輯:蘇少偉)
[1」房華.表現性評價實施策略[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0,36(04):27-29.[2]侯勝文.生活情境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應用的有效性探究[J].學周刊,2022(11):24-26.[3]盛伏平.表現性評價“三要素”的具體設計——以《有趣的節奏》音樂大單元為例[J].教育視界,2020(1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