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學校一直踐行顧明遠先生“孩子成長在活動中”的教育箴言。自2015年起,學校每年組織兩場活動:1月-6月開展年級主題活動,9月至次年1月舉辦“夢想領袖”活動。通過持續實踐,全體教師逐步認同“成長在活動中”的教育理念。如今,面對問題孩子時,教師首先想到的不是訓誡,而是如何設計活動引導其成長。
領袖”活動。就是讓學生基于自己的夢想,組建團隊開展系列尋夢活動,在活動中獲得成果并展示,最后反思總結形成文字。活動主要包括尋找領袖、組建團隊、尋夢追旅、成果展示、反思總結五個環節。活動開展以來,盡管困難諸多,但大家樂此不疲,因為活動中的協作和挑戰讓孩子獲得了成長,家長收獲了驚喜,教師深化了對教育的理解。究其原因,是“夢想領袖”為孩子補了一個“兒童世界”。
一、何為“兒童世界”
“兒童世界”的表述是否正確?是否有出處?這些問題姑且不論。我只是做一個草根的思考與表述,“兒童世界”是相對于“成人世界”而言的。
比如,兒童與父母、祖輩等成人共處時,所形成的便是“成人世界”。因為在這個小世界里,起主導作用的是成人,盡管孩子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卻不妨礙其按照成人的思維方式或沿著成人的價值觀在行進。
“兒童世界”則是由一群孩子長時間一起活動形成的比較固定的心理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成人被排斥在外,孩子們有自己幼稚而樸素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判斷。在這個世界里,每一個孩子都因其實際能力獲得一個角色,這個角色可能是“兒童世界”的領頭人,可能是出主意者,可能是財力支持者,可能是體力輸出者,等等,他們都是這個世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由這些不同的一分子組成了一個屬于兒童的世界。
因此,兒童的健康成長是有兩個世界伴隨:孩子參與由父母長輩或教師主導的“成人世界”,在這學習“成人世界”的思考方式、處事能力、價值追求;同時,孩子參與由孩童自己組成的“兒童世界”,在這里享受童言童語,無知無畏,純潔與純粹。
二、“兒童世界”對孩子的成長意義
“兒童世界”對孩子的成長意義在于幫助孩子形成比較客觀全面的自我認知。
孩子在“成人世界”里的自我認知基本來自成人的評價,而成人的評價大多依據孩子的學習成績。因此,學習成績是孩子在“成人世界”中獲得好評的主要依據,所謂的一好百好,一白遮百丑:只要學習成績好,孩子就被認定為優秀。在這世界里,成績好的孩子也自認為很優秀,成績差的孩子也自我否定。
但在“兒童世界”里,孩子們的成績便不再是唯一依據或主要依據。每個成員都會“有用”,在“有用”的過程中形成最初也是最深刻的自我認知。
在一些關于童年的文學作品中,我們常會讀到小伙伴結伴偷果子趣事。以偷桃為例,要完成偷桃少不了分工,比如情報提供,哪片桃子特別好吃,哪片桃子主人哪個時間段不在家;比如組織偷桃,用什么理由瞞過父母以獲得條件,從哪里進去,從哪里出來,帶什么工具,等等;比如安排耳聰自明且十分認真的人負責望風,否則會導致任務失敗;比如個子小的負責爬高,盡可能摘到那個好吃的桃子;比如個子大的負
信息
俞正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浙江省金華師范學校附屬小學黨總支書記、校長,2024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教育部首屆教指委數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長三角最具影響力校長,明遠未來教育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責搭人梯,讓個子小的盡可能爬高,如此等等。
假設一位“憨包”,因成績不好,在“成人世界”他獲得的所有評價都是糟糕的,但在“兒童世界”里,他力氣大,偷個桃子需要他來搭人梯;又因為“憨”,總是勇于承擔,他就會成為這個“兒童世界”里的重要人物,大家對他的評價會非常積極,表現為這個“兒童世界”少不了他。
這位“憨包”盡管在“成人世界”里不成功,但在“兒童世界”里很成功,這種“不成功”與“成功”成為孩子形成自我認知的兩個方面。
再來假設一位“學霸”,成績很好,在“成人世界”里,他獲得的評價都是優秀,但在“兒童世界”里就不一定了,這種落差同樣會對這個“學霸”的自我認知形成補充。這種自我認知的補充對于孩子的成長意義是巨大的。
《道德經》里有句話:自知者明,自勝者強。人生成長無非是自知自勝的過程,當“自知”出現了問題,“明”就沒有了,“明”的反面便是“糊涂”。“自知”用我們現在的語言來表述就是“自我認知”,“自我認知”是“自我評價”的結果。孩子在“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里的經歷是自我評價的來源。顯然,孩子的完整自我認知既離不開“成人世界”的經歷,同樣也離不開“兒童世界”的經歷。
三、“兒童世界”的消失及帶來的問題
時代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日新月異的體驗,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職業的消失、環境的改變。“兒童世界”便是這個時代發展帶來的眾多改變中極容易被忽視,卻又深刻改變孩子成長的事件之一。
那么,“兒童世界”是如何消失的呢?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只需分析“兒童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即可。
1.多胎家庭形成的“兒童世界”。多胎家庭一般指三胎或三胎以上家庭,多胎家庭的孩子至少有三人,這三人便成為一個穩固的“兒童世界”,這個“兒童世界”是獨立于父母而存在的。這個“兒童世界”與其他“兒童世界”相比,具有天然角色的特征。
2.表親、堂親形成的“兒童世界”。因為是多胎家庭,每個孩子會有兩個序列的伙伴,即表親與堂親。
表親多因為節日而相聚,堂親則日常而相聚,這個“兒童世界”包含著多胎家庭中形成的“兒童世界”。
3.大院、里弄、村落而形成的“兒童世界”。在中華民族的語境里有一些詞是專門指這類“兒童世界”。比如“發小”,比如“一起穿開襠褲長大的”。
4.上學放學長時間走路而形成的“兒童世界”。對孩子們而言,上學放學要走很長的路,路上結伴而行,久而久之,成了一個“兒童世界”。
這些各色各類的“兒童世界”,組成了屬于孩子的兒童經歷。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兒童世界”開始與孩子們漸行漸遠。
1.少子化的趨勢,解構了多胎家庭中的“兒童世界”,順帶也將表親、堂親的“兒童世界”解構了。2.高樓的單元化居住與獨門獨戶的院落居住,解構了大院、里弄、村落集聚而成的“兒童世界”。3.上學放學的家長接送與課后校外培訓班的普及,解構了上學、放學路上的“兒童世界”。
這些由時代發展帶來的解構行為,導致了“兒童世界”的消失,讓孩子對“成人世界”極度依賴,繼而帶來自我認知的失真或自我認知形成的失控。
長久的失真與失控,造成了當下形形色色的兒童心理問題。原本在“成人世界”中得到的嘉獎可以在“兒童世界”里炫耀,收獲同伴的羨慕或收獲同伴的比對,得到分享的消化;原本在“成人世界”中遭到的挫折可以在兒童世界中發泄或表達,得到同伴的寬慰或同伴的比慘,化解了挫折的苦痛。但隨著“兒童世界”的消失,這些自然而然發生的消化與化解都沒了。更重要的是,原本孩子在“成人世界”里遭遇的失敗可與“兒童世界”中獲得的成功進行對沖,在“成人世界”里獲得的成功可與“兒童世界”里遭受的挫折進行對沖。但是,隨著“兒童世界”的消失,這種對沖調整也沒了。
所以,我們會看見孩子被父母、老師批評后,經常會做一些極端行為。面對這些極端行為,我們不明白:為什么生活如此富足的年代,孩子變得如此脆弱?我們怪孩子經不起挫折。
現今的孩子,父母罵不得,教師管不得,為什么?怕引起孩子的極端行為。最后父母不敢罵,教師不敢管,于是孩子會出現更多的問題。這不是教育應有的模樣
四、用教育的方式解決問題
什么是用教育的方式解決兒童的成長問題?
以防范孩子極端行為為例。防范一:給所有走廊裝上隱形柵欄。防范二:每個樓層安排一位值班教師,進行考核。防范三:進行心理健康篩查,發現高危人員,進行心理干預。
這些防范措施都是積極有效的。裝隱形柵欄,可以認為是物理辦法,用防護網保證生命安全;安排值班教師進行考核,可以認為是行政辦法,用無死角管理保證孩子安全;心理健康篩查確定高危人員進行心理干預,是心理科學的辦法,用可能性解決可能性問題。
但這些辦法,都不是教育的方法。
教育的方式首先基于一個教育人對這一事情的認識:(1)孩子與成人的極端行為是有區別的。(2)孩子的行為多緣于自我評價的瞬時崩塌。(3)孩子自我評價的瞬時崩塌緣于孩子自我認知的缺失。(4)自我認知的缺失與時代發展帶來的“兒童世界”的缺失十分相關。(5)極端行為只是眾多心理健康問題中的最極端表達。基于以上認識,教育人的問題解決方式應該是給孩子補上一個“兒童世界”,一個“成人世界”怎么努力都無法替代的“兒童世界”。
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系統工程,就當下而言,物理改善,管理加強,心理篩查都能比較快的改善當下情況,但長遠而言,還要有教育的改善,給孩子補上一個“兒童世界”,幫助孩子形成客觀的、真實的、穩定的自我認知。這個自我認知,會給孩子以“篤”的資本。如果孩子成長是一條揚帆的船,那么,由自我認知帶來的“篤”便是那塊壓艙石,有了這塊“壓艙石”,船的航行才能成為“篤行”。
五、“夢想領袖”與“兒童世界”
學校設計的“夢想領袖”活動,旨在用教育的方式給孩子們補上一個形成自我認知的經歷。
“夢想領袖”活動的出發點是孩子們的一個愿景(夢想),比如騎自行車、環境保護、朗誦、擊劍,等等。這個出發點保證了“兒童世界”的組建紐帶是一件事情,“兒童世界”的靈魂是孩子們的共同夢想
“夢想領袖”活動的組織是孩子夢想的具象過程,由“夢想領袖”將夢想具象為口號、旗幟、計劃、裝備、輔導員、導師、保障等人或物或標志,并通過廣告、演講、面談的方式來告知大家,激發同學們的興趣。而每位同學都會得到多個不同“夢想領袖”的宣傳、面談,這些同學在不同的被激發過程中漸漸清晰自己的夢想,于是選擇申請加入。在雙向選擇中形成“同志”關系,“夢想同行者”便在同學中浮現出來,“夢想領袖”就有了一個“夢想團隊”,完成了“夢想領袖”活動的組織過程。
“夢想領袖”活動的開展是“兒童世界”得以真正落地的關鍵。在活動中,班主任充當咨詢者,父母是保障者,導師是孩子們自聘的。由此,這個世界的主角是兒童,成人退出了兒童生活的主導地位,兒童們自主安排屬于他們的計劃。
“夢想領袖”活動的成果展示是“兒童世界”價值的一次升華。因為要成果展示,“兒童世界”便具有價值追求,他們不只是湊起來玩,還是湊起來追求一個成果,而這個成果便是夢想的收獲。又因為成果展示是同年級的多個夢想團隊間的交流與比賽,孩子們的榮譽感在“兒童世界”里開始綻放光芒。
“夢想領袖”活動的反思總結是“兒童世界”的一次歷練告別。前后一共五個月的時間,大家為著一個夢想湊到一起,經歷困難、開心、矛盾、友誼、成功、失敗,將這些進行反思回顧,以一本紀念冊的形式,與這次“夢想領袖”活動告別;也向一個屬于自己的“兒童世界”告別,或相約以開啟下一場“夢想領袖”活動的方式向這一次活動告別。“兒童世界”便成了孩子們有商有量的心理空間。
“夢想領袖”活動是學校對孩子們“兒童世界”的一個主動修補。以夢想的名義讓學校修補的“兒童世界”比自然形成的“兒童世界”具有更高品質。孩子們在小學階段都可多次參與活動,這樣便會有多個“兒童世界”的經歷,在不斷體驗中形成客觀真實的“自我認知”,為“自勝”打下“自知”的基礎。
(責任編輯:林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