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性閱讀是指運用批判性思維原理、策略與技戰性和教學價值,為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以思辨為導向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自然成為理想的實施路徑。那么,整本書思辨性閱讀教學的目標應如何定位?實施過程中要關注什么?其核心特質又是什么?本文將通過對比分析具體課例修改前后的變化,闡述整本書思辨性閱讀教學的三個維度及實施策略,旨在為整本書閱讀教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一、目標維度:指向思辨性表達
整本書閱讀,因其文化視域更開闊,內容含量更豐富,人物關系更復雜,思想主題更深刻多元,所承載的思維方式更系統,所需要的思維能力更高階,因此,更適合開展思辨性表達。如果不能發揮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獨特功能以培養學生的思辨性表達,那么,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價值就會混同于單篇教學,整本書閱讀的推廣就失去意義。因此,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視域下,把思辨性表達能力的培養作為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師可通過創設指向思辨性表達的情境任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思維潛能,在富有思辨性的閱讀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思辨性表達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2023年,筆者在《寶葫蘆的秘密》整本書閱讀啟動課的教學中,根據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語文要素“感受童話的奇妙,體會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及“按自己的想法新編故事”,設計了單元情境任務:評選“優秀童話代言人”。代言的內容包含兩方面:一是為自己喜歡的童話故事代言,講述故事內容;二是為自己新編的童話故事代言,分享創作成果。然而,“優秀童話代言人”的評價標準僅關注學生講故事和編故事的能力,未能充分體現思辨性表達的要求。那么,應該怎樣設計指向思辨性表達的情境任務呢?筆者以為,根據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作為分享者,學生不能只講自己喜愛的童話故事,而應該結合故事內容,就“想象力與人物特征”闡述個人見解,做到有理有據;而作為創作者,則要重點說明新編故事的“新奇有趣之處”,并論證“故事結局與情節的合理性”。這樣的情境任務與評價標準,將引導學生關注材料與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分析論證中培養負責任、重證據、有個性、有智慧的思辨性表達能力。
二、方法維度:鎖定質疑與反思
相較于單篇閱讀,整本書閱讀在內容理解、形式把握、主題探究等方面給學生帶來更多認知挑戰。由于受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更需聚焦學生的困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他們在不斷質疑與反思中自我修正,最終達成認知能力的整體提升和精神世界的豐富拓展。可以說,整本書閱讀教學只有鎖定質疑與反思,才能真正觸及思維的深層,實現其應有的教學價值。
在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下,質疑與反思這兩個環節往往未能得到充分重視。受此影響,學生并不善于質疑,更不善于反思。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意識地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精心設計,引導學生完成從“他主”到“自主”的思維轉型。具體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有意識地提供多元(或矛盾)的觀點。在傳統教育背景下,學生在整本書閱讀時往往容易停留在感性認知層面上,對作品的理解與判斷往往難以突破思維定式。為了幫助學生全面、客觀地探究人物特征,探尋作品的藝術手法,把握作品的主題思想,教師可以在學生自主閱讀并形成自已觀點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提供多元化的觀點,甚至可以呈現對立觀點,以此激發學生的質疑精神。引導學生借助作品提供的事實,展開深人的分析與論證。觀點的對比與激烈的辯論,有助于學生形成全面、客觀的認識,領會作者的真正意圖,進而在思辨表達中提升思辨性思維能力。二是鼓勵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教師應鼓勵學生對自己思維的結果進行反思和總結,從思維的準確性、完整性、邏輯性等方面,回顧自己的思考過程和結論,從而發現自己認知中的局限與矛盾,克服思維慣性和惰性,實現思維能力的不斷深化和進階。
以筆者曾執教的《寶葫蘆的秘密》整本書閱讀分享課為例。最初設計的教學環節主要包含:借助“氣泡圖”交流王葆的人物特點;借助“魚骨圖”梳理主要事件及人物心情變化;借助“魚骨圖”講述喜歡的事件。這些活動雖然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但更多的是淺層理解,學生不需要思辨性思維的介入,無法體現整本書閱讀教學獨有的價值。經過教學反思,筆者對教學環節重新進行了設計。環節一,質疑教材,探究人物特征。“有人說,王葆不符合真善美的人物特征,不應該選編入小學語文教材,你的觀點呢?請聯系書中具體情節進行分析論證?!杯h節二,選取喜歡的故事片段并闡述理由。借助“魚骨圖”厘清主要事件及人物心情變化,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選取自己喜歡的故事片段并闡述理由。環節三,新編故事結局可行性論證。重點探討結局與情節的契合度。環節四,對整本書閱讀進行總結與反思。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目前的閱讀實踐,反思這部創作于60多年前的作品對當今少年兒童的閱讀價值。
這樣的教學設計緊扣本單元語文要素,充分契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實現了整本書閱讀與思辨性表達的有機結合。設置的問題大多富有思辨性,有助于學生在不斷質疑與反思中進行深度閱讀,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過程維度:注重分析與論證
思辨性表達是一種負責任、有條理、有中心、重證據的表達,那么,思辨性閱讀就應該以事實和邏輯為基礎開展分析與論證。這里的閱讀,讀的是作品本身,強調從原著中提取信息和事實,而不是依賴作家資料、時代背景或讀者感受來替代閱讀。這里的分析,是對隱含在這些事實背后的真相、深意和邏輯的分析。這里的論證,則是基于事實和邏輯,對結論進行審慎的反思,對理由進行嚴肅的拷問,對理由與結論之間的關系進行認真的推敲。
批判性思維具有質疑的特征,但它的這種質疑是基于實證與分析的,是基于理性的反思與權衡的。思辨性表達不是憑感性和慣性隨意得出結論。因此,整本書思辨性閱讀強調的是,以思辨性表達為重要目標,以質疑和反思為核心特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的策略。教師應適時提供必要的批判性思維工具或支架,鼓勵學生進行持續而深人的分析與論證,在此基礎上作出理性的價值判斷,最終形成合理的結論。
在上述《寶葫蘆的秘密》整本書閱讀分享課的教學中,改進后的環節一,教師要求學生認真閱讀作品,并聯系作品中的具體情節,對他人的質疑進行判斷與論證。改進后的環節二,學生要基于具體事件,在反復的比較中進行分析與論證。改進后的環節三,學生要在推理的基礎上進行反思與論證。改進后的環節四,學生要結合個人閱讀經驗和閱讀收獲進行反思與論述。
整本書閱讀教學給一線教師帶來巨大的挑戰,因此,探索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目標、過程和方法至關重要。以批判性思維為媒介,以思辨性表達為目標,這無疑是整本書閱讀教學的一條理想的路徑。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國貨路小學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
本專輯聚焦小學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讀思達”方法、思維圖示的運用,以及整本書閱讀的課程化實踐,展現了學生的思維如何從激活到拓展,如何從低階向高階躍進,從而助力學生將知識轉化為素養,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