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對課程作業設計的優化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也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發展和綜合素質。
一、擴視野,增強作業設計的寬視域效應
作業設計的寬視域效應,是指教師跳出原來作業設計的框架,從人本出發,從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形成出發,拓寬作業設計的經度和緯度,促使學生開闊視野、深度實踐、促成內化。
1.從素養養成出發,構建作業體系。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作業設計要從單維的體系中走出來,聚焦于道德與法治素養的養成。比如,教師可每周設定一個“自理小挑戰”作業,讓學生從周一到周五每天回家嘗試自己整理書包、穿衣、系鞋帶等;要求學生每天完成后,讓家長拍攝照片或小視頻進行記錄,并發送到班級群打卡;周末時,完成一篇簡單的“自理日記”,用畫畫或者簡單文字,記錄自己這一周在自理方面遇到的困難和收獲。這樣的作業比簡單的知識記憶更有效,有助于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2.從實踐出發,寓于日常之中。
強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設計的實踐性,是提升作業效果的一條很好的路子。教師可讓學生從實踐中感知知識點,體會具體的實際情況。例如,教師可每月布置一次“社會現象觀察”作業,讓學生關注身邊的社會熱點話題,如環境保護、垃圾分類等。學生可以通過采訪、調查等方式,了解周圍人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和做法,然后撰寫一篇觀察報告,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二、精定位,準確對接學生的內在認知
教學中,我們必須遵循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此,準確了解學生情況、學生的內在需求,以及他們對事物、情感認知層次與程度的情況,從而準確達到有效對接,是作業設計優化的核心之一。
1.從個體出發,實施分層設計。
不同的個體具有不同的優勢和特長。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些差異性和多樣性,為個體提供更加個性化的發展空間和支持。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較短。此時,作業設計應注重趣味性和直觀性,以培養學生的基本行為習慣和道德認知為目標。例如,教師可布置“我是文明小使者”作業,要求學生在一周內,每天至少使用一次文明用語(如“請”“謝謝”“對不起”),并請家長用照片或簡短文字記錄孩子使用文明用語的場景。通過這種簡單且易操作的作業,學生可初步建立文明禮貌的意識。
到了中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所發展,開始有一定的自主意識。此時,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可側重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簡單的道德判斷能力。如教師可開展“我心中的英雄”主題作業,讓學生通過閱讀書籍、觀看影片等方式,了解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跡,然后制作一張手抄報,內容包括英雄的故事、自己對英雄品質的理解,以及從中學到了什么。這樣的作業能夠加深學生的道德情感。
2.從個性出發,提供多元設計。
教師在作業優化設計中,須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才能更好地達成作業設計目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如勇敢、善良、細心、有耐心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突出的個性品質設計相關作業,強化這些優秀品質,并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不同情境中。
對于勇敢的學生,教師可布置“勇敢者挑戰”作業。例如,鼓勵他們在一周內主動嘗試一件以前不敢做的有益事情,如在全班學生面前進行一次演講、參加一項有挑戰性的體育比賽等。完成后,教師可讓學生在班級分享自己挑戰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和收獲,進一步培養其勇于面對困難的品質。
對于有耐心的學生,教師可安排“耐心守護計劃”作業。比如,讓他們負責照顧班級植物一周,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包括澆水、施肥的時間和植物外觀的變化等。這個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耐心品質,還能提升他們的責任感和觀察力。
3.從自主出發,提供探究協助。
作業優化設計離不開學生的自覺。首先,離不開提供多樣化的作業選擇。教師應提供多種作業設計方案,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余地。其次,鼓勵自主探究。教師可在作業中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或項目,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解決問題或完成作品;或者引入合作學習,在作業設計中融入合作學習的元素,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共同完成任務。
三、懂心理,啟迪學生意識生長
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心理現狀與心理發展的教師,才能設計出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優質作業。
1.從心理需求出發,促進學生意識生長。
作業設計與學生潛意識生長的關系是一個復雜而深遠的話題。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延伸,也是促進學生內在發展的重要途徑,其對學生相關意識的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小學生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利用這一心理需求,教師可以設計具有探索性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激發學生主動思考道德問題的積極性,培育正確的道德認知和價值觀。
例如,針對“不同文化中的道德觀念”這一話題,教師可提供一些不同國家或民族文化的資料,讓學生選擇一個感興趣的方向進行深人研究,了解其中蘊含的獨特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學生可以通過查閱書籍、觀看紀錄片、采訪相關人士等方式收集資料,然后制作一份手抄報或PPT,展示自己所研究的文化中的道德觀念,并與中國的道德觀念進行對比分析,最后在班級內進行匯報展示,與其他學生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這樣的作業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心理需求,使他們的道德意識得到培育。
2.從環境營造出發,提升學生意識發展的質量。
學生的意識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環境、教育和社會文化等。這些因素在學生成長過程中不斷地塑造著他們的意識,影響著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因此,作業設計可以從環境營造出發,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進而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應對學習中的困難和挑戰,實現自我超越和成長。
例如,從家庭環境層面考慮,教師可以設計“家庭美德傳承計劃”的作業。第一階段,開展家庭美德大討論。周末時,學生組織家庭成員開展一次關于家庭美德的討論,如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勤勞節儉等,鼓勵每個家庭成員分享自己對家庭美德的理解和身邊發生的相關小故事。學生負責記錄討論的內容和大家的觀點。
第二階段,制訂家庭美德踐行計劃。根據討論結果,學生與家庭成員共同制訂一份家庭美德踐行計劃,確定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全家共同努力踐行的家庭美德具體行為,比如每天一起做家務、每周開一次家庭分享會等。
第三階段,記錄與分享。學生在一個月內,用日記或繪畫的形式記錄家庭踐行美德過程中的點滴,如家人之間相互幫助的溫馨瞬間、自己在踐行過程中的感受等;一個月后,在班級內分享自己家庭的踐行成果和收獲。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的設計優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教師要在注重個性化、增強實踐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提升趣味性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通過這些措施,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的質量和效果,助力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城縣新泉中心小學責任編輯:蘇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