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素養與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關聯性分析
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要素,核心素養對小學數學教學起著指向性作用。在數學核心素養關鍵能力的培養中,需要關注形象思維、概念抽象、推理能力、信息處理、模型構建和運算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大單元教學作為創新性的教學組織方式,與核心素養培養存在緊密關聯。該教學模式以核心概念為主線,通過知識點的系統整合,建立結構化的學習單元,幫助學生形成數學知識間的邏輯聯系,構建系統性的數學知識認知體系。該教學設計策略能幫助學生系統習得數學知識,并在教學實踐中培養數學核心素養。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設計策略
1.以核心概念為主線,統整教學內容。
基于核心素養發展導向,小學數學單元教學需圍繞核心概念展開設計,通過系統化整合關聯知識點,構建具有邏輯連貫性和層次結構性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構建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該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學生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的掌握,幫助學生實現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步發展。
在人教版五下“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數的意義與運算規則”作為核心概念,利用對整數、小數及分數關鍵概念的整合,形成系統的數學知識網絡。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需要特別關注知識內容的漸進式發展和結構化安排,依據學生的認知發展特征,實施漸進式教學推進,逐步深化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在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整數加減法人手,通過具體的實物操作或生活情境(如分蘋果、數積木等),采用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掌握數的基本概念和運算規律,幫助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形成對數的直觀認知。這一教學安排既為學生后續的知識建構提供必要的認知準備,又為教師系統性地開展分數概念教學創設了有利條件。通過直觀的圖形表示或實際生活中的分物情境(如切蛋糕、分比薩等),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及其與整數的關系,進而更好地進行分數的加減法運算的后續學習。這種從整數到分數的過渡,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還能幫助他們建立數系的整體觀念。通過這種以核心概念為統領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學生不僅能夠逐步掌握數的意義與運算規則,還能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系統的數學認知結構,從而實現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實。
2.以真實情境為驅動,激發學習興趣。
在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中,創設真實情境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借助數學教學活動與生活實踐的有效聯結,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與參與度,促使學生在真實問題情境中體悟數學知識的本質與應用價值。在提高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同時,助力其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以“圖形與幾何”大單元的教學實踐為例,教師可以創設一個以“設計校園花壇”為真實情境的教學活動。這個情境要求學生設計一個包含三角形、四邊形和圓形花壇的校園綠化方案。通過這一真實情境,學生需要構思各種形狀花壇的設計,并解決周長與面積的計算問題,以及如何優化花壇的設計方案。這些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有效推動了學生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的發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圖形的基本知識,還能提高空間想象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通過真實情境的引入,教師能夠實現將數學與生活實踐相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同時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的運用價值。
3.以多元評價為手段,實現綜合提升。
在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中,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評價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關鍵性影響。傳統的單一評價模式往往過度聚焦于學習成果的測評,卻弱化了對于學習進程的系統性評估。教師應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超越傳統單一評價模式,以更有效地推動學生全面發展。通過多元化評價手段的實施,為學生提供及時的發展性反饋與個性化指導,從而優化其學習策略,并提升學業成效。
以“條形統計圖”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構建多維評價體系,實現對學習過程與成果的系統性評估。首先,教師可借助系統的課堂觀察評估,準確把握學生的課堂參與表現、協作學習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例如,在小組合作進行數據收集和整理時,觀察學生是否能夠合理分工、積極討論并提出有意義的分析結論,以及及時發現并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其次,通過訪談評價,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個別或小組訪談,深人了解他們對統計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從而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反饋。教師還可以通過作品分析評價,評估學生制作的統計表、條形統計圖,以及由此衍生的數據分析報告等作品,檢查其清晰性、數據計算的準確性以及分析結論的合理性,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并發現不足。最后,教師通過同伴互評和自我評價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反思,通過設計自評量表與互評機制,引導學生進行多維度的學習診斷,促進其客觀認識自身優勢與發展空間,進而優化學習路徑、提升學業表現。此類綜合性評價模式能夠完整呈現學生的學習軌跡與發展路徑,還能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實提供了有力支持。
4.以主動探究為方法,發展創新意識。
素養導向的小學數學單元教學,把主動探究作為發展創新思維的重要策略。教師通過設計開放性問題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探究,使其數學思維能力得以發展,提升解決問題能力,并促使他們科學探究素養與創新意識的同步發展,為助力學生持續成長和未來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以“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為主題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運用分類、比較、歸納和推理等數學思維方法分析和處理現實問題。首先,教師可基于學生生活經驗,借助開放性問題情境設計有探索價值的任務,如“最優路線設計”的探索任務,教師通過提供一個虛擬的城市地圖,要求學生從家到學校設計一條最短或最省時的路線。學生需要通過觀察、分析和比較,運用分類和推理等思維方法找到最佳解決策略。其次,教師可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指導學生共同探討問題解決策略。教師可以給出一個資源有限的情境,要求學生合理分配資源,學生通過討論、嘗試和調整,找到公平且高效的分配方案。通過設計綜合性的任務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熟練運用分類、比較、歸納與推理等思維方法,顯著提升了解決問題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第五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