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思達”教學法強調:學生只有經過閱讀、思考、表達這三個基本環節的學習,才能實現對知識的深加工,從而把知識轉化、內化為素養。思維作為連接閱讀與表達的橋梁,教師如何立足小學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筆者從問題設計、方法指導、情境創設三個維度,試析小學語文課堂中激活思維、習得思維、拓展思維的具體策略,力求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可操作的實踐路徑。
一、巧設問題:激活思維的“觸發器”
1.于認知沖突處設問。
認知沖突是思維發展的內在動力。當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與新信息產生失衡時,此時設問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主動調用已有知識進行分析、推理、驗證,最終實現認知重構,從而將學生的思維推向更高階水平。例如,在《城南舊事》整本書閱讀啟動課的教學中,筆者聚焦英子與秀貞母女離別時的矛盾情景,抓住“英子舍不得她們離開”與“英子送盤纏幫助她們離開”這一行為沖突,設疑引導:“這是為什么呢?英子啊,英子,你是怎么想的呢?”通過創設采訪情境,讓學生代入角色想象表達,最終在“感性不舍”與“理性成全”的沖突中,品悟英子善良、重情義的形象特點。這一過程不僅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人物的復雜性,更推動學生的思維從情感共鳴(“我感受到英子的難過”)向辯證評價(“英子的矛盾行為體現其成長與善良”)提升,實現閱讀能力的進階。
2.于思維進階處設問。
于思維進階處設問,通過“解讀案例一提煉規律一遷移運用”的層級化問題鏈,推動學生實現從具象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實踐的認知躍遷,契合了“理解到分析,再指向創造”的思維發展路徑,落實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所提出的“通過比較、推斷、質疑等方式發展理性思維”的要求。例如,教學《守株待兔》一課,僅讓學生讀懂表層寓意是不夠的。教師可以出示《守株待兔》的背景資料,并提出問題:“守株人守的是什么?而等待的又是什么?”在學生深層理解后,引導學生討論生活中是否有思維僵化的“守株人”。通過討論與表達,幫助學生將零散認知整合為結構化知識,并形成辯證思維習慣。
3.于表達留白處設問。
對文本留白進行主動填補,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因此,教師要善于在留白處設問,激發學生的想象、推理與評價能力。例如,《精衛填海》一課只交待了起因及經過,卻沒有結果,這給學生留下了想象空間。教學時,教師可以設問:“故事要不要添加填海的結果?”引導學生圍繞這一思辨問題展開討論,明確不寫是為了突出堅持不懈的精神,領悟精神傳承超越現實結果的深層內涵,進而感悟留白的表達效果。
二、巧用比較:習得思維的“腳手架
1.聚焦文本對比分析。
比較思維是認知發展的重要工具。通過文本對比,學生能發現不同文體的結構規律,形成“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思維模式,既有助于學生掌握語言表達的深層邏輯,又有助于提升文本解讀的精準度。例如,教學《松鼠》一課,筆者在引導學生品悟作者從外形特征、性格特征、行為特征、生活習性等方面運用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等說明方法介紹松鼠的特點后,先引入《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與文中相對應的內容,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二,進而對比體會說明性文章與資料表述的不同效果。再引導學生聯系《太陽》一課進行語言風格比較,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到:同是說明性文章,《太陽》一課語言平實,而《松鼠》一課語言活潑。最后引導學生遷移運用,試著將課文《白鷺》第2~5自然段改寫成一段說明性文字。通過文本的比較分析、轉換表達等語言實踐,真正實現了學生語用能力與思維水平的雙提升。
2.聚焦人物對比分析。
人物對比分析能幫助學生建立“自我一他人”的參照體系,在差異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培養同理心與批判性思維。例如,在教學《少年閏土》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對比表格,引導學生從外貌、語言、經歷等維度自主分析閏土與“我”的成長差異。通過這種對比閱讀,學生不僅能理解人物命運的深層原因,還能在“角色承擔”中反思社會背景對個體發展的影響。這樣的教學設計既提升了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3.聚焦遣詞造句對比分析。
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聚焦遣詞造句,通過增刪、調換、對比等方式,體會不同表達方式的語言效果。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化對詞匯本義、語境義及情感色彩的理解,還能讓學生在語言辨析中建構起系統的語言運用邏輯框架,從而培養學生推敲語言表達的良好習慣。例如,教學《彩色的夢》一課,教師在引導學生品味“大塊的草坪綠了”一處時,將其改為“大塊的草坪綠綠的”,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這樣改好不好。在思維碰撞中,學生通過分析動態與靜態描寫的差異,感悟到原文能讓人仿佛看到小草在生長的畫面,感受到小草生長的生機與活力,進而實現語言文字運用及思維能力培養的雙提升。
三、巧設情境:拓展思維的“催化劑”
1.重構生活情境。
通過生活情境重構,學生能更好地深入文本,將文本語言轉化為具身體驗,實現“具身認知”與“抽象思維”的融合,符合杜威“做中學”的教育哲學。例如,在教學《書戴嵩畫牛》一課時,當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后,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創設“畫館故事會”的情境活動,引導學生選擇文中不同角色,運用第一人稱視角,創造性地講故事。如:“吾乃杜處士,非常喜歡書畫…”“吾乃小牧童,今天天氣真好,我正要去放牛,剛出村口,就看見”“吾乃蘇東坡,聽聞蜀中有位杜處士,尤好書畫”像這樣對文本內容進行再創造,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能有效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升。
2.創設虛擬情境。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借助虛擬現實技術等信息化手段創設虛擬情境,構建多感官參與的沉浸式學習環境,能增強學生的代人感,促使其突破文本限制進行創造性思考。例如,在教學《我是一只小蟲子》一課時,教師創設了“小蟲子生活體驗館”的情境。先借助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通過沉浸式視頻體驗進入小蟲子的世界;再引導學生借助對一種小蟲子生活習性的了解,想象它的生活;最后讓學生借助句式支架,表達自己作為一只小蟲子的獨特體驗。通過在虛擬自然環境中進行角色代人,學生不僅真切感受了小蟲子的生活,還深入思考了“當一只小蟲子有沒有意思”的主題,深化了對文本的理解。這種“做中學”的方式既落實了語言運用訓練,又培養了審美創造能力,進而實現了核心素養的融合發展。
3.模擬沖突情境。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模擬沖突情境,通過角色對抗,引導學生從不同立場分析問題,發展批判性思維。例如,在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葡相如是否應該避讓廉頗”的辯論會,引導學生從歷史語境、人物性格、家國利益等維度進行分析。這一語言學習實踐活動,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深化了學生對“和”文化的感悟,還促進了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霞浦縣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