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在桐城六尺巷考察時強調:“要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協同發力,打牢社會治理的文化根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2,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紅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為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和自由,在長期的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一系列的革命文物、革命文獻、文藝作品、革命紀念地、戰爭遺址、革命領袖人物故居、革命根據地,以及凝結在其中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道德傳統。它不僅是歷史的重要見證,還是激勵新時代青年奮發向上的精神動力。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新時代大背景下,以紅色文化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推動紅色文化深度融入育人全過程,在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田播下紅色火種,靜待星火燎原。
一、紅色文化基本內涵及其概況
(一)基本內涵
從江淮重鎮到現代化省會,如一顆明珠鑲嵌在江淮大地,是貫通中國東西、連接南北的重要樞紐,素有“三國故地”“包拯故鄉”“淮軍搖籃”之稱[4。廣義上的由蜀山區、廬陽區、包河區、瑤海區四個市轄區,以及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廬江縣、巢湖市“四縣一縣級市”組成,本文所指紅色文化即指在以上范圍內,由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共同締造的具有特色的先進文化,并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得以升華的各種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此處地域特色鮮明,記錄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后繼英勇斗爭,用生命書寫的不朽紅色篇章。
(二)基本概況
紅色文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以革命活動舊址、紀念性建筑設施、烈士紀念場所及革命名人故居為核心,構成的物質文化。具體表現為“現有吳山廟武裝起義舊址、肥東縣瑤崗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等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138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1個;擁有渡江戰役紀念館、中共歷史陳列館、蔡永祥紀念館等紅色旅游景點,以及延喬路、克農路、習友路、蔡永祥路、淮海大道等傳承紅色精神、弘揚紅色文化的道路60余條”回。這些紅色地標,既是革命歷史的重要見證,也是賡續紅色血脈的鮮活載體,它們共同構筑起獨特的紅色文化景觀。
二是,以革命精神、紅色文物、紅色文藝作品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文化。包括中國共產黨在渡江戰役中孕育的以“堅定信念、革命到底;軍民團結、奮勇爭先;攻堅克難、勇于犧牲”為核心的偉大渡江精神;收藏在各革命場館中的革命文物所蘊含的精神密碼,如省檔案館中收藏的1919年印刷的25開本《五四》,該刊為中國記錄“五四運動”第一本史料集,蘊含著革命熱血薪火相傳的精神密碼;中共北鄉黨支部紀念館內收藏的一張畫像、一紙證書、幾把尖刀長矛,在無聲中傳頌著崔筱齋烈士的傳奇人生。此外,還推出抗戰題材主題廬劇《東門破》、影視作品《瑤崗1949》《決戰黃疃廟》《雙山阻擊戰》等。這些都是紅色文化精神層面的生動體現。
二、紅色文化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以紅色文化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實現了價值引領、人才培養與文化傳承的良性互動,具有豐富的價值意蘊。
(一)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大義
紅色文化有著深遠的革命歷史,孕育了革命精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性紅色教育資源庫。通過實地參觀、聆聽講解等方式,學生得以具身感知革命先烈的英勇斗爭,進而認識到中國革命進程的艱辛與偉大,增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取得革命勝利的認識和認同,實現歷史認知和情感共鳴的有機統一。
(二)堅定理想信念
筑牢新時代大學生信仰之基,離不開紅色文化的有機融入。正是無數革命先烈因為相信選擇看見,用生命譜寫了一曲信仰的壯歌,用犧牲鋪就了一條復興的道路,他們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為火炬,照亮了民族解放的道路。我們應當挖掘梳理紅色文化中有關理想信念的內容,以思政課為載體,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堅定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三)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
紅色文化作為城市文化的鮮亮底色,其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相結合,一方面,能夠加深當代大學生對的歷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進而激發他們對地方文化的興趣;另一方面,有助于紅色文化的宣傳與傳播,擴大城市文化影響力,為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供增值動能,實現教育資源與城市文化建設的良性互動。
(四)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紅色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密碼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提供了優質的資源供給。以紅色文化系列活動為載體宣傳紅色文化,對于培養當代大學生團結合作、樂觀向上、艱苦奮斗、創新求變等意志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在紅色文化浸潤下,當代大學生得以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成長為兼具歷史使命感與時代創新力的復合型人才,實現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的同頻共振。
三、紅色文化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創新路徑
(一)加強思政課師資隊伍建設
在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有機融合的過程中,教師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主體性作用。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一課”,教師們在備課過程中會發現不能局限于書本知識,還需要結合歷史、經濟、法律、政治等不同領域的知識加以理解和掌握,然后進行教學轉化,通過課堂講授呈現出來。思政課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思政課中蘊含的育人價值,在平時備課、授課、總結的過程中應當有意識地主動融入紅色文化案例,尤其是本省、本市、本地區案例,將本地區紅色文化作為案例,一方面,能夠增加學生對省情市情等的了解;另一方面,用學生身邊的案例進行講授,不僅拉近了紅色文化與學生的距離,使紅色文化更加貼近生活、深入人心,學生也能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
為此,高校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思政課教師對紅色文化的了解和應用能力。以地區為例,首先,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從宏觀層面上把握紅色文化的整體架構,如分布地點、場館主題等,以方便在備課過程中選擇適合的紅色文化進行案例教學。其次,本地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教學部等專業部門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在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等文件中,將紅色文化的學習明確納入思政課教學體系。如設置“紅色文化實踐周”,組織師生參觀紅色文化場所,并結合參觀內容開展專題研討、組織專職思政課教師開展集體備課、進行紅色文化教學設計研討、參加紅色文化專題培訓班,通過邀請省或市紅色文化研究專家學者、革命后代來校舉辦講座和指導等方式,幫助思政課教師進一步提升對紅色文化的整體把握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開展思政課教學。
(二)創造紅色文化校園環境
高校是思政課教學的主場所,也是紅色文化再生產與再創造的重要通道。想要打造全方位的紅色文化傳播方式,實現紅色文化要素在校園的浸潤性傳播,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因地制宜,結合省情市情校情、結合學校開設專業特點等,在校園內打造全方位的紅色文化宣傳。
從校園整體出發,線下可以在校園公共宣傳欄開辟專欄進行紅色文化專題展覽;線上可以通過學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號等自媒體賬戶不定期更新紅色文化系列報道;利用校園廣播搭建紅色文化“聲”入人心的橋梁,將紅色教育自然融入學生的校園時空;利用清明、五四、七一、國慶等重要時間節點舉行系列校園紅色文化主題教育,如清明祭掃、大學生紅色經典誦讀、大學生講思政課、紅色歌曲合唱比賽、紅色故事演講比賽等,讓學生們能夠充分地參與了解市紅色文化。思政課教師可以結合專業優勢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在紅色文化的校園傳播過程中積極貢獻小我之力。
從思政課教學本身出發,可以結合授課學生專業進行紅色文化的有機融入。例如,針對播音專業學生,可以在思政課上請學生從專業的角度朗誦紅色文化書信、故事等,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針對設計、藝術等相關專業的學生,可以在五四、建黨等紅色文化相關紀念日組織活動,充分發揮他們的動手能力,通過視頻制作、畫報設計等方式對紅色文化進行創新開發,多途徑展示創作成果;針對聲樂、戲劇影視表演等相關專業的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融入紅色音樂賞析、舞蹈、話劇等重現紅色經典,運用情景模擬教學法提升紅色文化傳播效能。這種結合本身就是一次紅色文化的精神洗禮,能夠幫助大學生在所學專業中進一步加深家國情懷,強化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主體意識。
(三)創新思政課堂的教學方式
過去,思政課堂常被貼上“枯燥”“說教”等標簽,在大家固有的刻板印象里,思政課內容抽象、講大道理、課堂氛圍沉悶等。然而,伴隨著教育理念的迭代升級、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如今的思政課堂正在逐漸生動有趣起來,正在向講活講透、入腦入心方向轉變。
首先,高校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鼓勵學生成為紅色文化的發聲者,如引導學生主動搜集了解紅色文化中的一些革命場館、經典戰役、英雄事跡等,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匯報,組織班級討論,教師進行總結。這種方式既加深了學生對紅色文化的了解,又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其自身的調查、分析等能力。鼓勵有基礎的專業學生制作紅色文化微視頻或動畫,進行紅色文化主題創作,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其次,高校要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實踐性,不僅要注重課堂講授,還要打破課堂界限,走出課堂,走出校門,通過開展紅色文化體驗式教育活動,進一步帶領學生沉浸在紅色文化的深厚底蘊之中。例如,設計紅色文化主題的教育游戲,以“劇本殺”為例,可以結合紅色文化進行劇本創作,課堂上由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以情景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思政課的趣味性;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文化遺址和紀念館,開展紅色文化調研和社會實踐活動,實地感受紅色文化氛圍。高校還可與紅色文化場館結對共建,促進校地協同育人,積極倡導學生加入紅色文化志愿服務隊伍,共同培養紅色文化講解員,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變“理論灌輸”為“情感共鳴”。
最后,高校要將新媒體技術充分融入思政課教學中。與傳統紙媒不同,新媒體是指基于互聯網、移動通信等技術,以數字技術為核心,以電腦、智能手機等智能終端為載體,實現信息傳播的新型媒介形態,具有形式多樣、交互性強、即時性高、信息量廣等特征。如今我國的網民規模已突破11億,大學生群體作為新媒體時代的“網絡原住民”,對新媒體技術掌握熟練、接受能力更強。因此,利用新媒體技術創新思政課教學形式,可以讓課堂更具吸引力,使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實現更高效的知識傳遞。
結束語
將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有機結合,是對紅色資源的活化利用,在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同時,助推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通過挖掘本土紅色資源的教育價值,可以使思政課堂煥發新的生機,促進學生對紅色文化精神內核的認知內化,深化對地區革命歷史的價值認同,引導學生自覺將紅色基因向服務地方實踐轉化。
參考文獻
[1]光明日報.習近平在考察時強調發揮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優勢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篇章[EB/OL].(2024-10-19)[2025-O7-O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813293187253978249amp;wfr ?= spideramp;-for=pc.
[2]林濤.文化自信: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EB/OL].(2018-06-13)[2025-07-01].http://the-ory.people.c0m.cn/n1/2018/0613/c40531-30054070.html.
[3]韋紅霞.紅色文化有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思考[].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1):89-91.
[4]張為,寧寧.紅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設探析Ⅲ].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2):84-86.
[5]中國城市規劃網.:地域文化[EB/OL].(2024-07-04)[2025-07-01].https://www.planning.org.cn/news/view?id
15687.
[6]銅陵市人民政府.傳承渡江精神奮進偉大時代 [EB/OL].(2023-04-21)[2025-03-25].https://www.tl.gov.cn/tlsrmzf/wyry/pc/con-tent/content_1688853275314282496.html.
作者簡介
程銘(1995—),女,漢族,東至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3年省高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計劃項目“以‘大學生講思政課’構建高職思政課創新互動課堂研究”(項目編號:sztsjh-2023-3-39);
2023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項目“新時代依托思政課培養高職院校學生法律信仰研究”(項目編號:PX-250231112);
2024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項目“紅色數字資源賦能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與實踐”(項目編號:PX-25024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