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收藏、研究、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重要文化機構,承擔著收藏保護、科學研究、社會教育、文化交流等重要職能,在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進入21世紀以來,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博物館事業應順應數字時代發展大勢,主動擁抱數字技術,推進藏品資源數字化進程,開發數字藏品,創新傳播方式,不斷提升博物館服務能力和文化影響力。
一、博物館數字藏品的內涵與特點
博物館數字藏品是博物館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其收藏保管的文物、標本、資料等進行數字化采集、轉換、存儲、展示和傳播而形成的一系列數字產品的總稱。廣義的博物館數字藏品包括數字文物、虛擬展覽、全景圖像、互動多媒體、動畫視頻、電子出版物、文創衍生品等多種表現形式。狹義的數字藏品則特指利用三維掃描、數字建模等技術手段對文物進行數字化采集加工形成的高精度三維模型。
與傳統實體藏品相比,數字藏品具有諸多顯著特點。一是數字化,即利用數字技術對藏品信息進行采集、轉化、存儲,使其從實體形態轉變為數字形態,便于計算機處理和網絡傳輸。二是虛擬化,即數字藏品是藏品的虛擬再現,可突破實體藏品的時空局限,實現跨時空展示和欣賞。三是互動性,數字藏品可嵌入各種交互功能,實現人機互動、情景體驗,極大地增強了藏品展示的吸引力。四是網絡化,數字藏品可借助互聯網進行海量存儲、便捷檢索、廣泛傳播,使博物館藏品資源的社會共享成為可能。五是多媒體化,數字藏品可集成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現藏品的歷史文化內涵。
二、博物館數字藏品蘊含的多元文化價值
(一)歷史價值
歷史價值是博物館數字藏品的核心價值,每一件博物館藏品都蘊含著特定歷史時期人類的物質生產、精神創造和社會生活等豐富的歷史信息。數字藏品通過高精度數字復原和全方位展示,使藏品的外在形態、內在結構、制作工藝、使用痕跡等細節信息得以充分呈現,供觀眾探索把玩,增進對歷史的感知和理解。同時,數字藏品可與相關歷史檔案、考古資料等深度整合,多維度、動態化還原文物的發掘出土過程、歷史文化背景,全面再現一段歷史的原貌。此外,虛擬展廳、全景漫游等數字手段打破了文物陳列的時空限制,觀眾可跨越時空,在虛擬場景中徜徉古今、穿梭中外,感受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領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二)藝術價值
博物館典藏著大量書畫、雕塑、陶瓷、織繡等藝術珍品,是中華藝術的瑰寶。傳統實物陳列受場地、安全等因素制約,很多精美藏品長期深藏庫房,難以全面展示。數字藏品可最大限度地再現藏品的藝術魅力。數字化高清影像能忠實記錄藏品色彩、紋飾等微觀細節,可供觀眾360度無死角欣賞;三維建模技術生動再現雕塑陶器的立體形態,并可任意拆解組合;超高倍鏡頭可微距特寫織繡、刺繡的細密針腳,可供觀眾感受古人的非凡智慧和審美追求。同時,數字藏品可利用動態影像、虛擬現實等新媒體手段,為傳統藝術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張力。
(三)科學價值
博物館藏品中很多文物標本蘊藏著豐富的科技知識和人類智慧結晶,數字藏品的開發為傳播和利用這些科學遺產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數字技術可忠實記錄標本形態特征,并與相關學術信息、科研數據關聯,方便科研人員在線檢索、比對,促進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互動多媒體可將深奧的科技原理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動畫演示,寓教于樂,可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三維虛擬仿真技術可還原恐龍等古生物的形態特征和生存環境,揭示生命進化的奧秘。此外,數字孿生、增強現實等前沿技術可在天文、地理、生命等學科的科普宣傳中大有作為,使觀眾在身臨其境的虛擬體驗中感受科學的無窮魅力。
(四)教育價值
首先,數字技術為廣大觀眾提供了完全不受場地、時間、人數限制的學習平臺。人們不必走進博物館,就可利用網絡化手段瀏覽博物館的數字資源,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和內容。其次,虛擬展廳、主題網站等新型知識產品涵蓋了豐富的歷史、藝術、科技等人文知識,采用圖文并茂、寓教于樂的表現形式,充分調動觀眾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最后,數字藏品可與中小學教學內容深度整合,開發精品數字教育資源,拓展第二課堂,為中小學生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陶冶高尚情操提供生動鮮活的素材。此外,數字化還方便了博物館教育資源在校外、跨區域的共建共享,讓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能與一線城市的孩子同步接觸,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
(五)經濟價值
博物館雖然是非營利性文化機構,但并不意味著它與經濟發展無關。事實上,博物館數字藏品在文化、創意、旅游等產業發展中大有可為。一方面,高質量的數字藏品本身就是極具商業價值的知識產權,可通過版權票務、版權交易等方式創造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博物館可圍繞數字藏品開發各類文創衍生品,如3D打印工藝品、VR體驗項目、手機游戲等,既豐富了博物館的經營業態,又為文化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社會價值
博物館數字藏品在凝聚民族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它利用多媒體語態,生動再現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宣傳偉大建黨精神;以互動體驗方式讓青少年感悟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質,傳承紅色基因。“文物典藏”數字項目深入挖掘館藏資源的思想內涵,宣傳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涵育當代公民的價值理念和道德品質。各地博物館可結合本地特色,開發具有鄉土氣息的數字藏品,講述家鄉的歷史變遷,展現多彩的地域文化,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
三、文化價值視域下博物館數字藏品開發策略
(一)著力推進標志性藏品、國寶級文物的數字化
對博物館藏品、國家級文物等,要科學選擇、有重點地實施藏品數字化。各標志性藏品、國寶級文物等,要運用先進數字技術,實施高標準、高質量的數字采集加工,力求最大限度地再現文物的紋理、色彩等微觀形貌特征,為深入挖掘藏品價值奠定堅實的數據基礎。例如,故宮博物院選取《富春山居圖》《洛神賦圖》等名畫名作,采用千兆像素級攝影設備,細致記錄畫面的褶皺、破損等細節,使觀眾可360度無死角地欣賞國寶的精妙之處;敦煌研究院在數字化莫高窟的過程中,采用了三維激光掃描、高光譜成像等先進技術,高精度復原洞窟壁畫的立體形態和色彩漸變過程,并通過逐點比對不同年代的數據,揭示壁畫病害變化規律,為數字修復和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這些尖端技術手段的運用,不僅提升了藏品展示的震撼力,還為深入研究藏品價值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二)加強藏品的系統梳理和深度解讀
數字化手段為藏品的系統梳理、關聯分析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工具。博物館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海量藏品信息進行采集、比對、分析、挖掘,揭示藏品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起“藏品知識圖譜”。在此基礎上,要組織專家學者對藏品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科技原理等進行深入解讀,提煉其思想內涵和文化價值。這些權威解讀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嵌入數字藏品的展示體系之中,化抽象晦澀為直觀鮮活,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此外,博物館還要注重利用數字技術手段還原文物的歷史語境,揭示其與特定時代、地域、民族、階層的緊密關聯,從宏觀視野審視文物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引導觀眾更加全面地認知一段歷史、一種文明。譬如,“數字敦煌”項目不僅高精度展示莫高窟的藝術之美,還從多個角度闡釋了敦煌石窟與絲綢之路文明的淵源關聯,將一個個洞窟置于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宏大背景之下加以審視,彰顯出敦煌藝術的世界文化遺產價值。
(三)創新呈現方式,增強互動體驗
數字時代,觀眾對博物館的體驗方式有了全新期待,單向灌輸式的說教難以引起觀眾的共鳴,沉浸式、參與式、交互式的體驗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各博物館要主動順應時代潮流,充分運用多媒體、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手段,不斷創新數字藏品的呈現方式。比如,開發“文物會說話”的互動項目,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栩栩如生的文物解說形象,以輕松幽默的語言講述文物的前世今生,拉近藏品與觀眾的距離。又如,將經典名畫、壁畫等珍貴作品制作成VR全景,讓觀眾身臨其境地“走進”畫中,在虛擬場景中探尋藝術的奧秘。再如,發揮游戲化設計的優勢,開發定制游戲項目,讓觀眾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知識的熏陶。同時,還要注重發揮觀眾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參與到數字內容創作中來,通過用戶生成內容(UGC)等機制,吸引大眾參與知識生產,實現博物館與觀眾的良性互動。
(四)完善博物館自有數字平臺功能
網站、數字展廳、移動APP是博物館開展線上展示和教育服務的主要陣地,博物館要充分發揮其作用,為數字藏品提供集中展示、傳播的窗口。一方面,要不斷優化平臺架構、擴充服務內容,使其從單一的展示功能向綜合服務功能升級,集藏品展示、知識檢索、在線預約、互動交流等于一體,提升用戶體驗。另一方面,要注重平臺的視覺設計和交互性,運用前沿的UI/UX設計理念,提供清晰友好、沉浸豐富的瀏覽界面,方便不同層次的用戶便捷地獲取信息。同時,還要做好平臺的宣傳推廣,通過搜索引擎優化、線上廣告投放等方式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用戶使用平臺服務。除了面向社會公眾,博物館還可為中小學生、科研人員等特定群體定制專屬平臺,嵌入課程學習、科研支持等功能,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知識服務。
(五)加強新媒體平臺運營
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小程序等新媒體平臺是博物館開展線上傳播和互動的重要渠道。博物館要樹立“互聯網+”思維,加強新媒體平臺的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用好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一方面,要制定科學的平臺內容生產機制,根據不同平臺的傳播特點,多形式、多樣化地創作數字內容。例如,在微信公眾號上連載系列文物科普文章,用圖文并茂的形式講述文物的前世今生;在短視頻平臺上創作文物“Vlog”,以輕松幽默的視頻吸引年輕群體;開發文物主題小程序,為觀眾提供輕量化、碎片化的互動體驗另一方面,要加強平臺互動交流,通過設置有獎問答、在線投票、話題討論等環節,鼓勵觀眾參與互動,增強用戶黏性和忠誠度。此外,還要注重平臺數據分析和精準營銷,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粉絲群體進行畫像,實施精準推送,開展引流轉化。
(六)借力第三方平臺,構建立體傳播矩陣
除自有平臺外,博物館還可以積極利用第三方平臺的資源和影響力,搭建多層次、廣覆蓋的數字傳播矩陣。一是主動對接主流媒體平臺,與中央和地方電視臺、知名門戶網站、行業權威媒體等建立戰略合作,開設博物館專題專欄,借力其品牌效應和傳播渠道,擴大數字藏品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二是聯合文旅平臺開發特色項目,如與在線旅游平臺合作,開發“博物館 + 研學游”線路,將數字藏品嵌入研學活動之中;與導航平臺合作,開發實景導航、語音講解等功能,為觀眾提供沉浸式游覽體驗。三是積極拓展海外傳播渠道,利用藝術與文化平臺、國際性平臺,向海外推介中華文物瑰寶,增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鑒4。
(七)推動數字藏品的共建共享
數字藏品建設需要多方參與、協同推進。博物館要牢固樹立開放共享理念,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數字化進程。橫向上,要加強與兄弟館的交流與合作,圍繞共同的文化主題聯合策劃數字展覽,實現優質資源的互通有無。縱向上,要積極對接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相關部門,爭取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發揮協同效應。同時博物館應主動聯合高校、科研機構開展聯合攻關,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等方面形成合力;還要廣泛吸納企業參與數字內容的開發利用,在體驗設計、知識產權運營等方面引入市場化機制。此外,博物館要發揮觀眾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通過志愿服務、眾包眾籌等方式貢獻智慧和力量。
結束語
21世紀是數字的世紀,進入信息時代,數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業,成為引領創新發展的時代潮流。博物館作為承載人類文明、傳播歷史知識的文化殿堂,必須順應歷史大勢,主動擁抱數字革命,加快藏品資源數字化進程,打造精品數字內容,創新傳播途徑,讓歷史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何國軍,司悅.數字藏品在古籍開發中的應用:以國家典籍博物館為例].新聞前哨,2024(21):73-74.
[2]付麗霞,何羽麗.博物館非同質化權證數字藏品開發的現實基礎、內生風險及規制路徑[J].東南文化,2024(3):170-177.
[3]車智斌.國內博物館數字藏品開發應用的現存問題與對策建議[].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23,9(5):39-45.
[4]苗嶺.我國民族博物館數字藏品開發設計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23,44(1):130-136.
作者簡介
林大永(1984—),男,漢族,山東煙臺人文博館員,碩士。研究方向: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