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角色越來越突出,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雙高計劃”的實施為職業院校的發展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要應對很多問題和挑戰,對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雙高計劃”旨在通過打造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群,促進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提升職業教育的國際競爭力,使得我國職業教育可以緊跟世界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步伐。在此背景下,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也應該隨之發展變化。培養的人才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同時,具備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企業的技術創新以及產業升級提供有力支持。職業院校需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應對挑戰,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校企合作、推進產教融合、拓寬國際視野,著力培養國際化人才,提高我國的職業教育國際化質量,使我國的職業教育不僅在國內能夠立足,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力與優勢地位,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及國家經濟社會發展。
一、“雙高計劃”內涵
“雙高計劃”,即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專業建設計劃。通過“雙高計劃”的實施,充分發揮高層次職業教育的引領、帶動和輻射作用,不斷提高職業教育服務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我國職業教育的整體水平和國際影響力。2019年3月29日發布的《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9)5號)明確了“雙高計劃”的總體要求、建設目標、主要任務、建設管理以及保障措施,其中總體目標指出,到2035年,一批高職學校和專業群達到國際先進162
水平,引領職業教育實現現代化,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作為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要部署,“雙高計劃”的實施既關系到職業教育的提質增效,更是應對全球產業格局變革的關鍵抓手。這一政策對于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目標、培育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合作也由過去注重高質量“引進來”,逐漸進入到新時期“走出去”的發展階段。職業教育國際化不僅是加強國際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提升我國職業教育影響力的有效方式,“雙高計劃”的提出進一步推動了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步伐。職業院校將進一步深化與職業教育先進國家的交流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同時,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深度參與職業教育國際標準制定,開發符合國際通用標準要求的專業標準及課程體系,推出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質量專業標準、課程標準以及教學資源,在世界范圍內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品牌。此外,更加注重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的培育,主動承接海外中資企業人員的教育培訓任務,加快技術技能人才的本土化進程,為全球職業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力量。
二、職業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具備國際化視野,能熟練掌握跨文化交流技巧的優秀人才,往往更容易受到企業的歡迎。在此形勢下,職業院校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對于學生的發展是有益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可以領略全球多元文化,感知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這有助于拓寬他們的國際視野,豐富其知識體系,培養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另外,可以讓學生掌握國際上先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標準,了解不同國家的工作規范和文化背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及適應能力,能更好地滿足未來職場的要求]。
(二)助力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
從學校層面來說,實施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是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與國際先進教育理念、教學方式、課程體系相銜接,才能不斷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國際化綜合競爭力上新的臺階。在這個過程中,職業院校引進國際先進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與優質資源,深化課程體系革新,推進教學內容和手段適應時代發展,切實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邁向新高度,充分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全面提高職業院校教育質量,樹立更具國際影響力的教育品牌。同時,與國外院校開展合作交流,還能為師生提供更多的學術交流和實踐機會,促進多元文化的融合與交流,提升職業院校的國際化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另外,國際化人才培養推動職業院校依據國際產業發展趨勢,按照國際產業發展要求,優化專業設置,打造品牌特色專業,在國際職業教育領域提升話語權。
(三)賦能國家社會發展需求
從國家和社會層面來說,職業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是滿足產業升級和經濟全球化需求的迫切需要。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中國企業積極踐行“走出去”戰略,全力拓展海外市場。職業院校輸送的國際化人才,為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增強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提供智力支持。此外,這些國際化人才投身于國際交流,積極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同時汲取國外先進文化精華,相互促進,文明互鑒,全面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在國際教育合作領域,以培養國際化人才為目標,增進各國人才交流互動,推動全球教育資源的共享,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三、職業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現狀及問題
近年來,職業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成效顯著。從辦學規模來看,全國高等職業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由2019年的337個增加到了2022年的889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及項目總數達1191個,其中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為53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為1138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重心也從過去單一的“引進來”,逐漸向更加積極進取的“走出去”方向發展。盡管當前職業院校在國際化人才培養上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一)課程體系國際化不足
目前,諸多職業院校的專業課程沒有將更多的國際先進理念和標準融會貫通到教學過程中。在課程設置上,往往只關注國內行業標準和地方行業需求,對于國際通用的職業資格證書缺少相匹配的教學,學生的知識、技能難以滿足國際市場的實際需求。這使得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內容與掌握的技能,和國際市場的實際需求存在部分脫節,畢業后難以快速適應國際化的工作環境,缺乏對國際行業標準和工作流程的了解,工作效率和質量不高,在國際職場競爭方面處于不利位置。
(二)國際化師資隊伍能力不強
職業院校在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存在顯著短板,突出表現為師資能力難以滿足國際化人才培養需求。職業院校教師普遍缺少海外學習、交流機會,致使具備國際教育教學能力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師資不足。多數教師長期依托國內教材體系開展教學,這一狀況極大地制約了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一方面,由于教師自身國際視野不夠開闊,跨文化交流經驗欠缺,在課堂教學中難以將國際化知識與技能系統精準地傳授給學生,不利于學生構建國際化知識體系,掌握前沿實踐技能,進而阻礙了職業院校培養適應全球化產業需求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進程。另一方面,因教師缺乏與國際同行深度交流、合作的能力,學校在推進國際交流合作項目時較為困難,無論是課程引進、聯合科研,還是合作辦學,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三)國際化產教融合深度不足
職業院校國際化的進程中,部分職業院校產教融合深化程度明顯滯后,與國際企業合作項目較少,合作層次較淺,難以實現深度的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多數合作僅停留在學生實習、企業講座等表面層次,缺乏具備實質內涵與戰略意義的合作項目,未能形成深層次、長效性的合作機制。特別是技術合作研發領域,由于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合作機制,職業院校與國際企業之間難以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無法共同開展高水平的技術研發項目,抑制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與發展,與產業前沿需求的適配程度大幅降低,極大地影響了職業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
四、“雙高計劃”背景下職業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
(一)構建國際化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構建需打破固有地域思維,立足國際視野優化專業設置。一方面,各專業積極吸收國際前沿理論,拓寬學生知識面。另一方面,結合國際上先進的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保證課程內容緊跟國際先進水平。同時,根據行業發展趨勢及前瞻視角加強教學資源配置,整合全球優質教學資源,開設國際化特色課程,并涉及更多的新興技術、全球市場分析等方面內容,使學生能夠全方位、[5]多角度把握行業動態,提升國際競爭力
(二)強化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
強化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搭建多元且系統的培訓平臺,為教師提供國際化培訓機會。比如,組織教師到海外參加會議、出國研修和合作研究,使教師了解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及專業知識,拓寬他們的國際視野,提高他們開展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其次,優化師資結構是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的關鍵點。職業院校可以從引進具有國際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的教師入手,引進海外優秀人才,也可以聘請擁有海外名校學歷或者在國際上知名企業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的專業型人才。同時,聘請國外的一些有影響力的學者專家作為學校的客座教授或者是兼職教授,定期來校授課和指導教學科研工作,為學校注入國際先進教育理念與科研思路,推動職業[6]院校國際化發展進程
(三)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
積極與國際知名職業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全方位開展師生交流、聯合培養、學術合作等項目。通過師生交流項目,讓學生和教師有機會親身感受不同國家的教育文化和教學模式,拓寬國際視野。鼓勵師生參與國際技能競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在實戰中提升職業技能。在聯合培養方面,與國際院校深入合作,共同制定培養方案,構建學分互認體系,打造協同育人新格局。同時,職業院校也要以輸出優質教育資源為契機,積極拓展海外辦學項目,使我國職業教育的話語權和[7]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四)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
立足服務“走出去”中資企業,教隨產出,校企同行,構建校企融合共同體。根據中資企業海外業務需求,定制人才培養方案,推動人才培養體系與企業實際需求精準適配。深入了解中資企業在海外的業務領域、技術需求和人才標準,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學計劃,確保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對標發達國家的教育教學與行業標準,依托跨國企業合作項目,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全球觀念和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實現國際化人才培養與跨國企業技術標準相接軌 。
結束語
“雙高計劃”的實施為職業教育國際化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職業院校積極作為,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開展國際合作辦學。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課程體系接軌滯后,未及時融入國際前沿技術與行業標準,國際化師資匱乏,產教融合深度不足,與國際產業脫節,無法滿足國際化人才培養需求。面對這些挑戰,職業院校應牢牢把握“雙高計劃”的政策優勢,緊跟政策導向與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引入先進課程框架與前沿內容,結合本土產業特色,打造特色課程體系,契合國際產業需求,加強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增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推進人才培養體系和產業發展需求深度契合,提升職業教育國際化水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EB/OL].[2019-04-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o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2]段世飛,吳倩.數字化賦能職業教育國際化:邏輯動因、演進特征和實踐路徑[].職業技術教育,2025,46(7):12-19.
[3]張越,裴雅琦,韓文政.“職教出海”背景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策略研究:基于產教融合與多元化教育的協同發展[].華東科技,2024(11):142-144.
[4]申莉莎.新時代職業教育國際化辦學的價值意蘊、現實難點與優化路徑Ⅲ].南寧職業技術大學學報,2025,33(1):73-77,88.
[5]牛麗玲.地方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現狀、問題與路徑Ⅲ].煤炭高等教育,2024,42(4):20-26.
[6]趙迎春.“雙高計劃”背景下職業教育國際化數字資源建設準則及路徑研究Ⅲ.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5,44(2):79-82.
[7]劉曉,俞初晴.“雙高計劃”推進下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實踐樣態與改革展望[].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24):11-17,49.
[8]莫玉婉.深化國際產教融合推進職業教育“走出去\"[].北京教育(高教),2025(2):17-20.
作者簡介
劉曉盈(1993—),女,漢族,人,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助教,本科。研究方向:英語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