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高職教育領域,《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強調“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要求在專業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日語作為高職外語專業的重要語種,其教學不僅承擔著語言技能培養的任務,更肩負著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人才的使命。基礎日語課程作為日語專業核心課程和公共外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價值超越單純的語言技能培養,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具有多維度的戰略意義。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其已逐漸成為集語言訓練、文化育人、思維培養、價值塑造于一體的綜合性教育課程。
外語課程思政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外語教學全過程,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強化價值引領,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因此基礎日語課程因其跨文化特性,在培養學生國際視野的同時更需注重其價值觀的引導。本文以《新標準日語教程第一冊》第11課為例,探索如何在語言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豐富思政教育資源。通過語言符號解碼文化基因,在跨文化對比中筑牢文化主體意識,最終培養出“日語精湛、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新時代日語人才。
二、基礎日語課程基本情況
(一)學情分析
基礎日語是我校應用日語專業初級階段必修課程,開設于第1學期。這門課程共6學分、108學時,在該學年內是課時量最多的主干基礎課程。授課對象主要面向日語專業一年級學生。本課程所采用的教材是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在2025年5月精心推出的《新標準日語教程第一冊》(第 1 版),《新標準日語教程》系列教材是面向本科、研究生、高職高專二外、輔修等學習者的日語零起點教材,結合《大學日語教學指南(2021版)》的最新要求,依托暢銷20年的經典二外教材《新世紀日本語教程》編寫而成。課文內容貼近新時代生活,并融入“立德樹人”的思政教育,選材包括流行文化、傳統文化、文化交流、社會問題思考等多個視角。這些理念為我們在教學課程設計中融入思政元素提供了堅實的文本依據。
(二)教學目標
在知識與技能方面,基礎日語課程幫助學習者掌握日語的基礎語音、詞匯和語法知識,包括日語發音、基礎詞匯的積累以及簡單句型和語法的運用,為將來日語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在能力培養方面,通過聽力訓練,學習者能夠理解簡單的日常對話;通過口語練習,學習者能夠進行基本的交流和表達;通過閱讀和寫作練習,學習者能夠提升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從而在實際場景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在情感態度與文化素養方面,課程旨在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自信心,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他們成為具有高尚品德和深厚文化素養的新時代青年。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本課程構建三階段協同育人“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課前自主建構、課中深度探究、課后實踐升華的有機銜接,實現語言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
課前:云端自主導學,精準確定教學方向。
依托智慧教學平臺,教師發布“三位一體”學習文件,涵蓋任務清單、專業教材精讀指引及優質網絡課程資源。學生據此開展自主學習,完成知識框架搭建與基礎練習,并通過平臺實時反饋學習困惑與改進建議,形成動態基礎日語“學情問題庫”。教師利用討論區、答疑系統開展異步互動,針對高頻問題制作專項微課,實現教學前置與學情精準診斷,為課堂教學提供引導。
課中:多維互動深研,雙軌目標融合共進。
1.情境導入,激活思維:以課前收集的學生疑問為切入點,通過文化視頻、案例對比等方式創設真實語言情境。教師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啟發性問題,將學生反饋轉化為課堂導入素材,快速激發學習興趣與探究熱情。
2.協作探究,能力提升:學生根據任務需求,靈活采用自主攻堅或小組協作模式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全程引導學生運用日語進行學術討論,實時糾正語音語法錯誤,并通過跨文化案例對比、熱點議題辯論等方式,自然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例如,在講解日本傳統工藝時,同步引入中國非遺案例,深化學生文化自信與傳承意識。
3.成果淬煉,反思升華:學生以個人陳述或小組匯報形式展示學習成果,接受師生多元評價。基于反饋建議,學生對報告進行迭代優化并上傳平臺,形成動態學習檔案,促進知識內化與表達能力進階。
課后:分層實踐拓展,多元評價閉環育人。
學生通過完成基礎鞏固、情境應用、創新探究三階遞進式練習深化知識掌握,并以日語口頭報告形式系統總結學習收獲。教師構建“過程性評價+多元主體評價”體系,結合平臺學習數據、課堂表現、作業質量進行綜合反饋,針對共性問題開展直播答疑,為個體定制學習改進方案。同時,布置文化調研、跨文化交際模擬等實踐任務,推動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運用語言、踐行價值,實現從知識習得、能力提升到價值塑造的完整育人閉環。
三、課程思政與基礎日語教學的契合點
1.文化自信培養:通過中日語言文化對比,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2.職業素養培育:結合日語學習培養嚴謹、敬業的職業態度。
3.國際視野拓展:辯證看待日本社會文化現象。
4.道德情操陶冶: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元素。
四、基礎日語思政元素挖掘
1.日語文字與語音教學環節:引入日語漢字和漢字發音演變史,堅定文化自信。
2.寒暄用語教學:對比中日禮儀文化,培育“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3.課文主題延伸:
家庭主題:弘揚中國傳統家庭觀念。
傳統節日:中國文化對日本傳統節日的影響,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堅定文化自信。
神舟飛船:培育“富強”“愛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茶道: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
五、基礎日語教學設計創新實踐
(一)教學目標重構
知識目標:語言知識 + 人文素養。
能力目標:跨文化交際 + 批判意識。
思政目標:家國情懷 + 職業素養。
(二)教學內容有機融合
文化模塊植入:每個單元設置“中日文化鑒賞”環節。
案例教學:選取有思政價值和意義的真實語料。
主題討論:如“從日本茶道看文化交流”。
(三)教學方法多元創新
情境教學法:設計蘊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判斷的交際場景。
項目式學習:如“日語角里的中國故事”。
混合式教學:線上資源與線下思政相結合。
六、教學案例設計
本節以《新標準日語教程》第 11 課為范例,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設計中,具體課程案例設計如下所示:
第11課:花見教學時長:45分鐘教學目標:
1.認識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歷史。
2.理解“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
3.掌握本課新單詞和語法等。
重點與難點:中日茶文化起源和發展的歷史
教學方法:協作互動式
思政元素
1.認識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歷史,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2.學習茶道禮儀和品茶方法,體會和領悟茶文化的精神內涵,提升自身文化素養,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精神。
教學過程:首先,在課前15分鐘內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單演講作業,觀看5分鐘左右的茶文化交流視頻,讓學生回答相關問題和討論“中日茶文化”的差異性。然后,教師對學生的交流討論進行點評,指出優點與不足。講解教材內容,教師以教材為基礎,講解第11課的新單詞和語法等內容,在講解的過程中適當地導入思政元素教育(18分鐘)。總結與作業(2分鐘),總結本課所學內容,并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概述“日本茶文化”的發展歷史和演示“中日茶文化”,鞏固本節課所學內容,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教學案例:在基礎日語課程教學中,教師以課程思政為引領,深度挖掘中日茶文化中的育人元素,構建“理論探究一文化浸潤一實踐升華”三位一體教學模式。課前,教師布置“中日茶文化比較研究”主題任務單,引導學生通過文獻檢索、非遺訪談等多元渠道自主探究茶文化脈絡,培養其信息整合與獨立思考能力。課堂開始,通過10分鐘的“學生主導研討環節”,學生以時間軸梳理中國茶種東傳日本的歷史軌跡,結合《茶經》4與《茶之書》等典籍,具象化呈現唐代鑒真東渡攜茶種、宋代徑山寺茶宴影響日本茶道形成等歷史細節,在跨文化對比中增強學生對中華茶文化“母體”地位的認知,厚植文化自信根基。
課程講授階段:教師以教材為綱,構建立體化知識網絡。縱向追溯中日茶文化從唐代交融到本土化發展的演變歷程,橫向對比文化內核差異一一中國茶文化以儒釋道思想為精神內核,倡導“和、靜、怡、真”的中和之美,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日本茶道則以禪宗思想為核心,追求“和、敬、清、寂”的枯寂美學。教師可通過“器物禮儀對比表”“精神內涵雷達圖”等可視化工具,幫助學生把握兩者在茶道禮儀、器具美學文化符號等層面的異同,深化對中華茶文化包容性與創新性的理解。
課后實踐環節:教師組織“沉浸式茶文化工作坊”,學生通過參與茶藝展演、茶席設計、茶點制作等實訓項目,將課堂所學轉化為實踐能力。在復刻宋代點茶技藝、設計中日合璧茶席等活動中,學生親身體驗“以茶載道”的文化魅力,實現從文化認知到文化認同的升華。這種理論與實踐交融的教學模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更激發其作為文化傳承者的使命感,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七、教學評價與反思
基于學生課后的積極反饋,教師可采用課前交流討論的互動式任務教學法。這種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導向,通過情景化任務驅動,顯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日語課堂從單向知識灌輸轉變為雙向思維碰撞,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參與度得到大幅提升。在教學實踐中,將思政元素與日語課程內容進行有機融合。通過文化對比案例分析、經典文獻互譯、社會熱點議題討論等多樣化教學手段,使家國情懷、文化自信等思政內核如春風化雨般浸潤課堂。學生在語言實踐過程中自然感知、深入思考,將思政理念內化為自身的精神品格。
這種“語言能力培養 + 價值引領”的雙軌教學模式,不僅有效增強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更實現了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的深度交融,切實實現了課程思政育人目標與專業教學目標的同頻共振。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實踐,教師可在課后進行深入反思,首先,在深挖教材思政元素上,系統梳理現有日語教材(精讀、泛讀、文化、歷史等),建立思政映射點數據庫。例如,在講日本企業文化時,自然引入中國提倡的“工匠精神”“勞模精神”進行對比與融合思考。其次,在創新教學方法上,強化情境教學與任務驅動,設計模擬真實跨文化交流場景的任務(如接待日本訪華團、向日企介紹中國市場、參與中日環保合作項目模擬),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運用語言、體驗價值沖突并做出判斷。最后,建議推廣探究式與協作學習,圍繞有深度的思政議題引導學生分組研究、搜集資料、分析討論、形成報告并展示。
結束語
提升學生的日語能力是一種共生關系,需要教師在育人過程中發揮好價值引領的作用,為學生打開認知的窗口。通過創新性教學提升學生的價值判斷力,在互動交流中培養其愛國情感,增強其國家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提升文化自信。現階段,日語專業課程思政還需繼續努力,通過顯隱結合的教學設計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于教學過程。同時,不斷探索和完善多元化的課程思政評價機制,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等九部門.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Z].教職成[2020]7號,2020.
[2]大學日語教學指南編寫組.大學日語教學指南(202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3]《新標準日語教程》編寫組.新標準日語教程第一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5.
[4]陸羽.茶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5]岡倉天心.茶之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8
作者簡介
武思思(1986—),女,漢族,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日語教育。
基金項目:2022年湖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自課題“高職日語智慧課堂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的路徑建設與實踐”(編號:ZJGB202239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