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問題提出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論斷,為社會生產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發展開啟了新篇章。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再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每次轉變都體現了對生產力發展規律認識的提升。2024年全國兩會上,新質生產力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政府全年十大工作任務之首。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既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勁動力,又為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新型勞動者的培養。高校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專業課程與教學改革需要明確人才培養方向,優化結構、整合升級,以適合的方式促進人才發展。高校教育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景觀設計課程作為環境設計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必須與時俱進,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因此,本課題從新質生產力的視角出發,提出將學校定位、專業定位、課程定位與地方政策相融合,將貴州特色村寨建設與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相結合,將課程定位與應用型高質量人才培養融合。通過跨界融合,實現新質生產力賦能景觀設計課程教學;通過思政賦能,將愛國主義教育、社會責任、服務意識等融入教學,推動課程的改革與創新實踐,最終重塑課程結構與教學模式,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產業升級的需求,為地方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路徑。
(二)研究價值
1.理論意義
將新質生產力的理念引入景觀設計課程,能夠加強景觀設計與社會、生態、文化、高科技等方面的聯系,促進景觀設計與其他學科的深度融合,增強學科的綜合性和交叉性。本項目將有助于重新定義高校教育的角色,從新質生產力角度出發,不僅要求課程高質量、高科技、高效能,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社會責任感,重新構建高校景觀設計課程體系和多維評價體系。
2.實踐價值
改革后的景觀設計課程將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對高素質設計人才的需求。通過融入先進的數字技術,如三維建模、人工智能(AI)、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學生將具備更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在畢業后迅速適應行業需求。同時,通過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可以使學生提升文化認同和社會責任感,有助于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
3.社會影響
在新質生產力視角下,高校景觀設計課程的改革為其他專業課程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啟示。探索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這種“教育賦能遺產再生一人才反哺鄉村振興”的閉環模式,可以為全球發展中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創新范式
二、新質生產力驅動的教育創新模型
(一)多維融合驅動 新質生產力賦能景觀設計課程
學校定位、專業定位、課程定位與地方政府、企業相融合,將貴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與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相結合,將課程定位與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融合;多種高科技教學軟件和操作軟件配合使用,如三維建模、AI、VR、AR技術;通過藝術學、設計學、民族學、經濟學、建筑學等跨學科融合,實現新質生產力要求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賦能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的目標。基于多方跨界協作,本課程構建了“資源轉化一需求對接一教學實施”的三步工作法。以市經濟開發區210軍工廠舊址三線建設街角公園改造為例,任課教師和教學團隊,以及全體師生,通過走訪調研,將軍工設備,如坦克、火箭、卡車零件和具有代表軍工廠回憶的宣傳欄、標語等文化元素進行收集整理,繪制到提取轉化為三維效果圖展示。學生通過運用三維建模軟件SU和AI軟件進行210廠街角公園效果圖的制作和展示,并利用VR和AR軟件進行視頻的制作,達到全方位展示公園景觀的效果。同時,我們通過走訪社區街道辦和設計公司,試圖搭建校政企需求合作對接平臺,課程試圖實現企業和政府對工業遺產的需求轉化,賦予課程以實踐意義。
(二)思政賦能景觀設計 融合教育與社會責任的創新實踐
在課程中,我們將貴州紅色文化與凱里當地的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以及黔東南特色的少數民族村寨特色景觀、生態環境保護等內容有機融合。通過先進的技術,跨學科、跨行業進行思政融合,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和項目任務,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深刻體會到社會責任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例如,在開發區210軍工廠舊址三線建設街角公園改造中,學生通過深入挖掘210廠的歷史,了解當時的年代故事,如工人為了祖國的軍工產業發展,自發到艱苦的地方發展工業;又如,通過走訪留在本地的退休工人,聽他們講述其“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故事。這種三線建設時期轟轟烈烈的三線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其背后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價值,使我們的景觀設計作品更有內涵和內核。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了解了前輩們的艱苦奮斗史,以及愛國敬業奉獻和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使得課程中的思政教育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共同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三)課程重塑 線上線下融合驅動景觀設計教學變革
傳統的教學過程往往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機會較少。為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對課程結構進行重塑,引入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這一模式將線上學習與線下實踐有機結合,學生可以通過學習通在線資源自主學習基礎知識,并在課堂上進行實踐和討論,進一步鞏固和應用所學內容,隨后結合實際設計項目進行實踐鍛煉,這使得學生能夠在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之間實現無縫銜接,從而全面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這種課程結構的重塑,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靈活性和自主性,[3]還增強了教學的互動性和實效性
三、凱里開發區210軍工廠舊址三線建設街角公園改造案例分析
(一)背景
景觀設計課程此次改革以項目化教學的方式開展,首先,在開課之前確定以凱里開發區210軍工廠舊址三線建設街角公園改造為主題的實踐項目為主;其次,把景觀設計課程的課件、參考書及關于210廠的相關的歷史資料上傳到學習通;再次,教師在課前要做關于210廠三線建設街角公園改造的調查問卷及提前聯系管轄210廠的社區街道辦和設計公司,為項目的開展做好前期準備。這些前期準備工作,將歷史、學校、專業、政府和企業聯系起來,結合景觀設計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愛國主義情懷、文化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課程可以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過程的每一步,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并內化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愛國主義等精神。
(二)課程目標
通過課前、課中和課下的學習實踐,學生需要達到一定的知識、技能和素養成果。第一,知識目標。掌握景觀設計的基本原理、設計流程及專業設計軟件的使用,特別是在歷史文化背景下進行設計元素提煉與應用的能力。第二,技能目標。通過實際項目訓練,提高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項目管理能力。第三,素養目標。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愛國主義情懷及對歷史文化的尊重與珍視。
(三)課程內容設計
第一部分:理論基礎與現狀分析
案例分析:學生通過學習凱里開發區210軍工廠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其對國家建設的重要貢獻,分析其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價值,并通過對比國內外相同主題一以廢舊軍工廠為主題的公園設計的相關案例,明確如何將新質生產力理念融入景觀設計中。
政策研究:研究國家和地方關于文化遺產保護、愛國主義教育的政策文件,分析這些政策對景觀設計的指導意義。
需求調研:學生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了解不同利益相關者(如當地政府、企業、社區居民、退休職工,以及退休職工與游客等)對210軍工廠舊址的期望,為后續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第二部分:創意設計與多維融合
文化與技術融合:結合210軍工廠的歷史精神和時代背景,四個學生為一組設計一套具有紅色文化教育意義的公園景觀改造方案。此模塊引入三維建模、AI、VR等技術,幫助學生更好地呈現和優化設計方案。學生可以通過AI軟件提前制作好概念效果圖,大大節約了制圖時間。在概念效果圖制好之后,我們邀請企業和政府及附近居民對概念圖提出意見和建議,這樣不僅大大縮短了原來效果圖制作的周期,還鍛煉了學生的設計溝通能力。
思政教育融入設計:學生在方案設計中體現出艱苦奮斗、民族團結、自力更生等思政要點,設計出既具有審美價值又有教育意義的景觀作品。例如,運用210軍工廠歷史素材設計戶外景觀體驗區,如淺浮雕故事集群、AI交互體驗長廊、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主題廣場等。
項目化教學:本模塊采用項目化教學的方式,以210軍工廠舊址的景觀改造為實踐案例,學生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從背景調研、概念設計、施工圖繪制到最終展示,全程參與并完成項目。
第三部分:實施與評估
實地調研與設計實施:組織學生實地考察210軍工廠舊址,了解實際環境和社區需求,結合調研成果進行設計實施。學生將全程參與項目,從設計到落地,體驗完整的景觀設計流程。
過程評估與反饋優化:學生定期展示設計進度,教師從創新性、思政融入情況、技術應用等多個維度進行評估,并組織學生互評和討論,提出改進意見。
成果展示與社會評價:學生通過展板、PPT展示等形式展示最終設計成果,邀請政府、社區代表和專業評審進行評價,以此獲得社會反饋。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首先,是混合教學模式,即結合線上理論學習與線下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學習靈活性和主動性。其次,是數字化技術應用,即引入三維建模、AI、VR等先進數字技術,幫助學生進行創意設計和方案優化。最后,是項目化教學與團隊協作,即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讓學生體驗真實的項目管理和團隊協作,增強其實際操作能力。
(五)項目評價體系
過程評價:通過階段性展示、討論和反饋,評價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參與度。
成果評價:根據最終設計的創新性、文化符號運用及技術應用水平,綜合評價學生的設計能力。
社會評價與反思:學生通過與社會各界的互動,獲得設計作品的社會反饋,并撰寫反思報告,評估個人的學習成果和能力提升。
(六)成果展示
從學生獲得成果方面來說,學生團隊完成了一個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210軍工廠舊址景觀公園改造方案。從教師教學方面來說,教師突破了以往的教學方法,完善了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形式,豐富了景觀設計課程的內容,展示了課程在文化傳承、創新設計及社會責任感培養方面的成效。從社會反饋方面來說,通過社會各界的評價,大家對景觀設計的改革是認可的,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收獲,這也為后續景觀課程的延續拓展提供了依據。
結束語
景觀設計課程通過210軍工廠舊址的景觀公園改造的案例實踐,驗證了“融合一賦能一重塑”教育模式對景觀設計教學改革的有效性。210軍工廠舊址三線建設街角公園項目,不僅是景觀設計的實踐,還是紅色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數字化技術和科技化手段,課程將紅色文化景觀轉化為沉浸式的教學體驗。學生在景觀設計過程中,深入挖掘軍工廠的歷史背景和紅色精神,將其轉化為可視化的景觀設計元素。這種科技化的表達方式不僅提升了紅色教育的吸引力,還通過項目實踐將紅色文化向社會廣泛傳播。在這個過程中,又把學生鍛煉成為具備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產業升級的需求,為地方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
通過實踐,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之路會努力在以下兩個方向加以突破:一是教學場景升維,開發景觀教學元宇宙平臺,構建跨時空的學習共同體;二是教育生態重構,構建跨省域景觀設計課程相關的三線建設遺產教學聯盟,破解資源碎片化難題。未來的景觀設計課程會從“專業能力培養”向“綜合能力培養”演進;教學創新也會在技術進步與文化敬畏間保持張力,讓冰冷的數據流淌出溫暖的歷史記憶,在數字時代延續景觀設計課程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第一觀察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EB/OL].(2023-09-11)[2025-05-13].https://www.spp.gov.cn/spp/tt/202309/t20230911_627825.shtml.
[2]孫斌.人工智能時代下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上海輕工業,2023(6):66-68.
[3]王娟,李振.課程思政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的融合路徑探討:以工程測量課程為例]高教學刊,2024,10(17):176-179.
作者簡介
李曼(1988—),女,漢族,河南項城人,凱里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何維榮(1996—),女,漢族,湖南株洲人,凱里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吳鳳英(1984—),女,漢族,山東安丘人,凱里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基金項目:2024年貴州省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融合·賦能·重塑:新質生產力視角下‘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GZJG2024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