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古代書院文化特征
書院從唐代發展綿延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它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文明標識,也是中國古代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如下鮮明的文化特征。
(一)學術氛圍濃厚
書院是古代學術交流的重要場所,它秉持尊師重道、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的教學理念,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宗旨,形成了獨特的書院文化。不同學派的知名學者可來書院講學,不同的思想在這里碰撞交融,推動了學術的發展。濃厚的學術氛圍讓書院聲譽日隆、世代流芳,如著名的應天書院、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至今仍是學術交流中心。與此同時,許多書院還會組織學生開展對經典進行注釋、校勘等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進一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
(二)師生關系密切
在古代書院中,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緊密。老師不僅傳授學生知識,還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格培養和道德修養的引導。例如,程顥、朱熹等理學大師在講學期間,與學生們朝夕相處,宣道勸儀,循循善誘;關心學生的學業進展和品德成長,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認知。
(三)開放性和包容性
古代書院具有極強的社會開放性和包容性,教學不受地域和學派限制,不同的學術觀點都能得到包容。書院的學生和四方學子都可以來聽課、交流。例如,明代名士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時,四方學者“聞風響附,學舍至不能容。山”順治年間,白鹿洞書院撥專款接待前來聽講的學子,“書院聚四方之俊秀,非僅取才于一域。或有遠朋,聞風慕道,欲問業此中者,義不可卻。”書院教學推崇學生自學,以個人深入鉆研為主;促進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形成自己的學術見解和風格。這種門戶開放的教學方式既體現了“百家爭鳴”的精神,又促進了學術多元發展和交融。
(四)集多功能于一體
古代書院是集教育、學術、藏書為一體的文化教育機構。講堂是書院的主要教學地點,老師在這里講授文化知識、灌輸傳統倫理道德。藏書樓是書院的靈魂所在,收藏了大量的書籍,包括皇帝賞賜、民間收集、地方官員贈送,以及書院自己刻印的書籍等,為學術研究和知識傳承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此外,書院還會舉行祭祀禮,培養學生的道德品格,增進師生間的凝聚力。
(五)自主管理
古代書院通常由一位或多位學者創辦和管理,獨立于官方教育機構,享有一定的自主權,能夠根據自身的教育理念和目標來組織教學和研究活動,注重學術研究和教育品質的提升,從而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例如,書院可以自主制訂教學計劃、選擇教材及選拔教師等。
二、古代書院對高校現代書院建設的影響
(一)教育理念方面
阿什比說:“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產與環境的產物。[3”我國古代書院的“德業兼修”理念,被高校現代書院汲取。現代書院強調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通過開展品德教育課程、組織志愿服務活動等方式,培養德才兼備的全面發展型人才,這是對古代書院教育理念的傳承和發展。同樣,古代書院的教學方法也影響著現代書院的教學創新,如現代書院通過導師制、個性化學習計劃等方式,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更好地發掘每個學生的潛力。
(二)文化傳承方面
古代書院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對經典著作的重視和研究,為現代書院的文化傳承教育奠定了基礎。高校現代書院課程設置中涵蓋了大量傳統文化課程,這是對古代書院文化傳承功能的延續。例如,對待古代書院的祭祀文化,現代書院通過舉辦紀念文化名人的活動、設立文化名人雕像等方式,來弘揚傳統文化。雖然文化形式的展現有所改變,但是古代書院對先賢的崇敬及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仍然對現代書院的教育發展產生著積極的影響。
(三)學術研究方面
古代書院濃厚的學術氛圍,為現代書院開展學術研究提供了范例。現代書院也積極營造自由、開放的學術環境,鼓勵師生進行學術研究和創新。古代書院的一些學術研究成果,如對經典著作的注釋、校勘等,也為現代學術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和參考。現代書院的學者們可以在古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三、高校現代書院對古代書院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書院在其輝煌時期被強行改制,雖是救亡圖存時期的非常之舉,但并不符合教育發展的規律,也斷絕了中國教育傳統4。2005年,復旦大學開啟我國書院制改革先河,以其歷任德高望重的老校長的名或字命名建成四所書院。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學生居住在同一書院內接受通識教育,每個書院均有各自的院徽、院匾、院訓楹聯、院旗、院歌、書院主題色等,試圖由此承續中國傳統書院教育文化資源和復旦大學的文化精神 [5]
(一)教育模式的傳承與創新
現代書院傳承了古代書院的傳統優秀教育模式,如導師制。古代書院的老師會對學生的學業和品德進行全面指導;現代書院的導師制,是在這一基礎上的創新。現代書院還借鑒古代書院的會講模式,發展出學術前沿講座、研討會等多種教學模式,為師生提供學術交流的平臺。此外,現代書院結合現代教育的需求和特點進行創新,如引入現代教學技術、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等,使教育模式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
(二)文化內涵的傳承與拓展
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文化需求,高校現代書院通過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舉辦傳統文化活動等方式,將古代書院所蘊含的儒家思想、傳統文化精神等融入現代教育中。利用現代文化元素,如現代科學精神、創新文化等,對古代書院文化內涵進行拓展,讓學生了解和學習古代書院所承載的文化價值,使書院文化更加豐富多元。集生活、學習和娛樂功能于一體的現代書院,為[6]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文化環境
(三)社會功能的傳承與轉變
古代書院通過培養人才、傳播文化等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文化和社會風氣產生了積極影響。現代書院在傳承了古代書院社會功能的同時,也發生了一些改變,即在全球化背景下,現代書院不僅在文化建設、社會風尚的塑造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還在推動社會現代化進程、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等方面,擴大影響力。
四、高校現代書院教育發展現狀
(一)覆蓋范圍廣
古代書院和現代書院,二者都是延續中華傳統文化、傳播中華文明的教育組織形式,都有屬于自己時代的使命。我國自全面實行書院制以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入書院制改革的隊伍中,并且書院的數量還在持續增長。從高校類型來看,高水平大學是書院制改革的主力軍;民辦高校也憑借著自身靈活的體制機構,成為高校書院制改革的重要力量。
(二)模式類型多樣化
目前高校現代書院制模式有三種。第一種是學生管理的生活社區模式。這種模式的書院主要承擔學生的日常管理、思政教育、文化活動開展等工作,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指導,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第二種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實驗班模式,這類書院模式多出現在“雙一流”高校。第三種是多元化的支流模式。隨著大學書院建設的深入,重點院校的書院教育模式已不再局限于本科階段,一些高校已經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全層次的培養格局。例如,岳麓書院并入湖南大學,成為培養本、碩、博人才的基地。岳麓書院堅持“為人”和“為學”并重的辦學理念,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實現了傳統書院與現代教育的融合
(三)管理模式不斷更新
現代書院制教育引入數字信息技術,提升了教師的數字化素養和教學能力。通過數字化平臺,學校可以與其他高校、研究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不僅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學習機會,還為學生提供實習、創業和就業機會。
五、高校現代書院教育發展面臨的挑戰
隨著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深化,現代書院制成為通識教育人才培養和管理的新模式。這種全新的探索和嘗試在實踐中難免遇到新情況、新問題,這些情況和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功能定位不準確
部分高校師生對書院制改革缺乏認知,故而在書院發展建設上參與度不高,導致現代大學書院制在建設過程中,出現師生缺乏改革自覺性,即既有大學課堂教育已成系統,課堂之外的教育卻是碎片化的被動情況[8]。
(二)運行機制不暢
書院作為新興組織嵌入原有高校管理體系中,涉及不同部門之間的利益調整和工作流程的重新規劃,導致財務預算、人事安排等方面容易出現運行機制不暢的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融合,那么書院在資源獲取和管理決策上會受到限制。此外,書院和學院之間的協同也是一個普遍性的難題。
由于學院主要負責專業教學,書院負責綜合素質培養和日常管理,因此大概率會出現管理權限交叉或空白情況;也會出現學院和書院之間在教育資源上分配不均、不足、不合理等現象。
(三)導師專業單一
在現代大學書院制下,導師應下沉學生社區,指導學生進行黨建教育、學術交流、休閑娛樂等活動。但在實踐中,這類活動的開展,通常是輔導員指導工作占比較大。作為導師主力的輔導員,由于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繁重,因此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也是分身乏術。
此外,在學術交流上,古代書院推崇門戶開放,教師自身學識淵博,師生之間學術切磋密切。但在現代書院教育教學中,由于導師導學時間不足,以及導師自身專業知識背景相對單一,因此面對學生的跨學科問題或綜合性的指導需求時,導師可能無法提供全面深入的指導,繼而影響學生跨學科的知識體系構建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四)課程體系不完善
一些高校在通識課程與專業教育課程設置上存在割裂現象,加上師資力量薄弱、課程設置脫離社會需求等實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高校現代書院的健康發展。
六、思考與對策
高校現代書院的建設與發展并不是簡單的對古代書院建筑形式的外在模仿,而是對傳統書院文化精神的認同和繼承,是在此基礎上的弘揚和進取。針對現代書院發展中遇到的挑戰,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關注。
(一)管理與協調
首先,學校可制定詳細的工作條例和協作流程,明確書院和學院的職責范圍;設立專門的雙院協同機構,負責處理雙院之間的事、物及資源分配問題。其次,學校可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使書院和學校各部門之間能夠及時了解彼此的工作狀態和信息,提高管理效率。通過這個平臺,書院可以及時獲取學校的政策信息、教學資源信息,學校也可以隨時掌握書院的活動開展情況和學生反饋情況。
(二)師資隊伍方面
合理減輕導師的教學和科研負擔,為導師提供時間保障。學校應建立有效的導師激勵機制,對在學生指導工作中表現優秀的導師給予物質獎勵或精神表彰,調動導師的工作積極性,為導師提供參與跨學科研討會、學術講座等機會,幫助導師拓寬知識視野,了解不同學科的前沿動態;鼓勵導師開展跨學科合作研究項目,通過實際的科研合作積累跨學科指導經驗。
(三)學生適應方面
書院要在新生入學階段開展系統的入學教育,詳細介紹書院制教育模式的特點、優勢,以及對學生的要求,引導學生進行角色轉換;設立學生實務中心,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幫助學生順利適應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四)課程設置方面
首先,優化課程整合方案。學校應組織跨學科教師團隊共同設計課程,從課程目標、內容框架到教學方法進行整體規劃;在內容設計上以實際問題或主題問題為導向,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有機融合。其次,建立課程反饋機制。定期收集學生和教師對跨學科課程的意見和建議,根據反饋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確保課程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五)強化課程質量保障體系
構建全面的課程質量監控體系,對課程目標的合理性、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和實用性、教學方法的有效性,以及考核方式的科學性進行評估。加強對教師的培訓,特別是對于新開課程的教師,要提供必要的教學指導,確保教學質量。同時,定期開展教學比賽,著力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質量。
結束語
現代書院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一個新嘗試,古代書院作為一種獨特的教育組織和文化現象,對現代書院構建完善的育人體系、提升育人目標、創新育人模式、強化育人隊伍等具有積極的啟示作用,未來也將繼續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42.
[2]陳元暉,尹德新,王炳照.中國古代的書院制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5.
[3]阿什比.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騰大春,騰大生,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4]朱雪,馮明雪,陳春峰,等.淺析書院制融入我國現代大學建設的價值[].科教文匯(上旬刊),2021(4):17-18.
[5]田建榮.現代大學實行書院制的思考Ⅲ].江蘇高教,2013(1):3.
[6]蔡俊蘭.繼承與創新:香港中文大學書院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7(5):7.
[7]肖永明,潘彬.書院教育傳統與現代大學教育的融合:岳麓書院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探索與思考[].大學教育科學,2017(2):7.
[8]余東升,彭遠威.我國現代大學書院發展:特征、困境與展望Ⅲ].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7.
作者簡介
徐智臻(1997—),男,漢族,河南南陽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