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是思政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方向,旨在推動思政教育貫穿整個教育,讓學生全方位、全過程接受思政熏陶,同時“大思政”追求思政教育與學科教育、科技創新等的緊密結合,致力實現思政素養與專業素養有機融合。本文立足“大思政”視域,探討了重新塑造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以期為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獲得更高質量培養提供助力。
一、“大思政”在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作用
(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觀
“大思政”教育是推動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想根基,可發揮價值引領與精神塑造作用,能夠幫助高職學生在創新方向、創新動力、創新倫理層面上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觀[。在創新方向層面,思政教育將國家戰略需求融入課堂,旨在引導學生跳出個人利益局限,從國家發展需求的視角理解創新的重要意義,如通過“制造強國”鄉村振興等主題教學,使學生意識到自身創新實踐與民族復興的緊密聯系,從而主動將創新目標與國家需求對接,避免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在創新動力層面,思政教育強調通過弘揚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等,激發學生扎根行業、精益求精的職業信念。這種信念在轉化為創新內驅力后,可有效抵御技術學習中的浮躁心態,助力學生在專業領域持續深耕,尤其面對技術瓶頸時,能依托思政教育滲透的艱苦奮斗精神強化攻堅克難的意志品質。在創新倫理層面,面對技術變革帶來的倫理挑戰,“大思政”體系可通過科技史教學、職業規范教育等途徑,引導學生形成技術創新道德底線意識,深入認識技術創新應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而非資本逐利。這種價值約束可防止技術濫用,促使學生在技術前沿領域主動思考技術的社會影響,培養其負責任的創新主體意識。
(二)助力學生形成跨學科創新思維
“大思政”理念著力打破傳統學科壁壘,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區間內獲得思政培養。在此過程中,學生可受到跨學科氛圍的熏陶,逐漸在知識融合、方法論習得等方面突破傳統單向思維,逐步建立起跨學科創新思維模式。在知識結構層面,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實現有機融合后,可引導學生從多元技術視角分析問題,如將智能制造專業融入科技哲學內容,深入理解技術發展與社會形態演變的互動關系;在建筑工程課程中引入生態倫理內容,形成綠色創新理念;在思維方法層面,引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思維、系統思維等方法論,并通過學科教學轉化為實用創新工具,使學生學會運用矛盾分析法發現技術系統中的關鍵問題,學會運用量變質變規律規劃技術改進路徑等。這有助于鍛煉學生立體化、非線性思維模式,在遇到復雜工程問題時,學生可從新的視角尋找創新突破口。在實踐應用層面,“大思政”框架成為創新實踐項目規劃課題的重要指導,可引入跨領域協作的綜合性課題,有助于改變過去的單一課題做法。例如,在智能裝備研發項目中,學生既要運用機械設計、電氣控制等專業技術打造基本框架,又要引入用戶需求分析、成本效益評估等方式引領項目研發更貼近市場需求,這要求思政教師與專業教師聯合對學生進行指導,及時糾正他們在創新過程中出現的重技術輕倫理、重效率輕公平等認知偏差。
(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創新能力培養環境
環境育人至關重要。傳統培養模式過分注重技術、思維等具體層面,而對環境營造不夠重視。在“大思政”助力和引導下,高職院校可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創新能力培養環境。首先是文化環境塑造。可依托思政教育將紅色文化基因融入校園創新活動中,如設立“技能報國”主題創新大賽、展示大國工匠成長歷程等,營造崇尚實干的創新氛圍,提升學生的創新動力。在文化環境塑造中,實踐平臺更具價值,可令學生參與其中感受文化的力量。例如,在企業實習階段設置“技術倫理反思”環節,引導學生思考創新的社會價值,進而在實習中產生更濃厚的使命感,以更嚴謹、更踏實的態度進行積極創新。其次是制度環境塑造。在“大思政”引領下,創新能力培養評價體系迎來了革命性轉變,從側重關注技術方案先進性,轉向重視社會效益評估性,有助于引導學生轉變重技術、輕人文的觀念,學會從長遠角度思考創新能力培養問題。此外,高職院校還可基于“大思政”框架調整創新能力培養政策,如設立“德創融合”專項基金、建立創新成果轉化綠色通道等制度,為學生創新實踐提供持續動力。
二、“大思政”視域下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理念層面的矛盾
當前高職院校在推進“大思政”與創新能力融合的過程中,存在教育目標分離、育人邏輯沖突等深層矛盾。一方面,尚未徹底破除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兩張皮”現象。部分教師將“大思政”簡單等同于政治理論灌輸,未能將價值引領與技術創新有機融合。例如,在工程技術類課程中,思政內容局限于附加式案例講解,缺乏對創新倫理、科技與社會關系的深度探討,導致學生難以建立責任意識驅動的創新思維。另一方面,功利化教育傾向削弱了“大思政”的育人效果。部分院校過度關注技能競賽獲獎情況、專利獲得數量等顯性指標,忽視了創新價值觀的長期培育。這種重結果輕過程、重技術輕倫理的導向,容易使學生陷入“為創新而創新”的誤區,甚至滋生學術不端行為。其更深層次問題在于,部分教師對“大思政”賦能創新的理解存在偏差,機械地將政策文件中的創新要求照搬進課堂,忽視了對學生創新主體性的激發。這種單向度的教育模式難以喚醒學生將個人成長與國家需求相結合的內生動力。
(二)實踐載體的建設困境
實踐平臺的支撐不足嚴重制約了“大思政”與創新能力培養的深度融合,具體表現為載體功能單一、協同效能低下等現實瓶頸。在課程建設方面,雖然多數院校已開展課程思政改革,但思政元素與創新教育的結合仍顯生硬。部分專業課程僅通過插入幾句思政口號或人物故事應付改革要求,缺乏對技術創新全流程的價值觀引領。例如,在人工智能課程中,開發者隱私保護、算法歧視等倫理議題被簡化為知識點補充,未能形成貫穿技術研發始終的倫理審查框架;在校企合作層面,產教融合平臺尚未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導致企業實習多局限于技能訓練,缺乏對學生創新責任意識的培養。同時,學生在參與技術改進時,更多關注經濟效益而非社會價值,偏離了“大思政”的育人要求[3。此外,跨學科創新實踐平臺建設滯后。傳統實訓仍以單一技能訓練為主,缺乏融合技術研發、倫理評估、社會調研的綜合性場景,導致學生創新思維局限在狹窄的技術維度,難以應對真實產業環境中復雜多元的創新需求。
(三)保障機制的運行障礙
在評價機制方面,現有考核體系難以適應“德創融合”的培養要求。教師績效評價側重科研論文與競賽指導,忽視了對思政育人成效的考核,導致學生創新成果評價過度強調技術先進性,缺乏對社會效益、生態影響等維度的考量。這種片面的評價導向直接削弱了師生參與“思政 + 創新”改革的積極性4。在資源供給方面,高職院校尚未有效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使得教務部門主導的專業建設、學工部門組織的思政活動、實訓部門管理的創新平臺缺乏深度融合,造成政策支持、經費投入、師資配置等資源分散消耗,難以形成育人合力。其中,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尤為突出。部分專業教師對思政教育的認知仍停留在表面,無法在技術教學中滲透創新價值觀;思政教師則普遍缺乏產業實踐經驗,在指導學生創新實踐時容易陷入空洞說教。這種能力結構失衡使得“大思政”與創新能力培養的銜接停留于形式化層面,難以產生實質性的育人成效。
三、“大思政”視域下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構建
(一)理念革新,構建協同育人新格局
為實現“大思政”與創新能力培養的深度融合,高職院校需從頂層設計層面突破傳統教育理念桎梏。首先,要確立“德創融合”的核心導向,將家國情懷、職業倫理等思政要素嵌入人才培養方案,明確技術創新必須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與社會公共利益的根本原則。例如,在專業培養目標中增設“社會責任型技術人才”標準,或在課程體系中設置“科技倫理”“創新文化”等必修模塊,通過制度化設計確保學生價值觀塑造與創新能力培養的同頻共振。其次,要構建“三全育人”協同機制,打破思政教師、專業教師、企業導師的職能壁壘,建立跨部門聯席教研制度,圍繞“中國制造2025”“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戰略需求,共同研發融合思政內涵與創新要求的教學項目,同時推動輔導員隊伍深度參與創新創業指導,將理想信念教育融入雙創大賽、技能競賽等實踐活動,形成“課上滲透一課下拓展一校企聯動”全鏈條育人網絡。最后,要重塑師生主體關系,通過翻轉課堂、創客工作坊等模式,將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創新活動的設計者,要求教師在項目指導中側重價值觀引導而非技術干預,以此喚起學生“為強國而創新”的使命自覺性,真正實現“大思政”教育從外在約束到內生驅動的躍遷。
(二)課程重構,打造融合型教學載體
課程體系重構是貫通“大思政”與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紐帶,需通過內容整合與方法創新協同推進。在課程內容設計上,高職院校應開發“思政 + 專業 + 創新”三位一體課程體系。例如,在機械制造類專業中,將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與智能制造技術革新結合,開設“先進制造與社會責任”專題課程;在信息技術類專業中,圍繞數據安全、算法倫理等議題建設“數字時代的創新倫理”系列微課,通過學科交叉實現學生價值觀引導與技術能力提升的有機統一。在教學模式創新上,推行“項目引領一問題驅動一反思迭代”教學方法,將具有思政內涵的真實產業項目作為教學載體。例如,開設“綠色能源技術創新”“適老化智能產品研發”等課題,要求學生在技術攻關中同步完成社會效益評估報告,在培養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同時,強化“科技向善”的價值判斷力。此外,還需建立動態更新的教學資源庫,系統梳理黨史中的科技創新案例、行業模范人物的成長軌跡、典型技術倫理事件等素材,并通過虛擬仿真、情境體驗等技術手段將其轉化為教學資源,使抽象的價值理念具象化為可感知、可討論、可踐行的學習內容,實現思政教育與技術創新的“化合反應”而非“物理混合”。
(三)平臺升級,完善實踐育人新生態
實踐平臺的轉型升級是破解創新能力培養碎片化難題的核心路徑。在校內平臺建設中,高職院校需重點打造“思政一專業”雙功能融合的實訓基地。例如,在工程訓練中心增設“創新倫理審查區”,要求學生在技術方案設計中同步提交倫理風險評估報告;在創客空間嵌入“工匠精神展示廊”,通過可視化呈現“大國工匠”的創新歷程,營造“技術報國”的沉浸式育人環境。在校企協同層面,強化產教融合平臺的思政功能,與合作企業共建“責任創新聯合實驗室”,將企業文化中的價值元素,如航天精神的“嚴慎細實”、高鐵技術的“自主創新”等轉化為教學資源。同時,在企業實習環節增設“技術的社會影響調研”必修任務,引導學生從民生需求、生態保護等維度審視技術創新的價值。此外,高職院校還需拓展社會實踐平臺的育人功能,如組織學生參與鄉村振興技術幫扶、社區適老化改造等公益項目,讓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深化對“創新為民”理念的認知。這種“做中學、學中悟”的實踐模式,既能提升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又能筑牢創新行為的價值根基,形成“知識習得一技能訓練一價值觀養成”的良性循環。
(四)機制保障,健全長效發展制度體系
可持續的機制建設是創新能力培養成效的根本保障。高職院校需要從評價導向、師資建設、資源整合三方面構建支撐體系。在評價機制改革方面,建立“技術指標與價值維度并重”的多元評價體系,對學生創新成果增設社會效益、生態友好性等評估指標,對教師實施“思政育人成效與技術創新指導”雙維度考核,同時引入行業企業、社區用戶等第三方評價主體,形成立體化評價反饋網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推進“雙師雙能”提升工程,通過校企人員互聘、聯合課題研究等方式,幫助專業教師提升思政育人能力,引導思政教師掌握產業技術創新動態,同時組建“德創融合”教學創新團隊,開展專項支持計劃,激勵教師開發跨學科融合課程與教學項目。在資源整合方面,建立跨部門協同管理機制,統籌教務、學工、實訓等部門資源,組織“大思政創新基金”,支持課程開發、平臺建設與實踐活動,同時搭建校際資源共享平臺,匯聚各院校在“思政 + 創新”領域的優質資源,通過機制創新破解資源分散、重復建設的痼疾,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持續動能。
結束語
在“大思政”視域下,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可獲得諸多方面的助力,為培養思想素質扎實、創新能力卓越的優秀人才提供支撐。然而,要想切實發揮“大思政”效能,高職院校需要深入實際培養過程,找準問題、總結有益經驗,并采取策略予以解決。本文所探討的策略涉及多個方面,貫徹落實后可重塑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未來,高職院校還要繼續探索研究和積極創新,為“大思政”在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發揮更大價值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安娜.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路徑探析[J].學周刊,2025(10):82-85.
[2]趙玉成.大思政賦能創新人才培養的“荔灣樣本”[].上海教育,2025(7):38-43.
[3]孫守思.高職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路徑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5(1):187-189.
[4]萬瑞.“大思政”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機遇與挑戰[].產業與科技論壇,2024,23(23):127-129.
作者簡介
方其中(1992—),男,漢族,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青年研究,思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