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應有作用,關鍵看重視不重視,適應不適應,做得好不好”。思政課在立德樹人中發揮重要作用,“適應”是關鍵。黨的二十大首次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數字化建設已成為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顯著特征。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思政課教學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探索利用數字技術為提升職業院校思政課的適應性賦能,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一、適應性視域下數字化技術賦能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思政課的適應性是指,不但要適應職業教育要求,而且在面對不同教育對象和教育環境時,能夠靈活地調整其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滿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并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具體來說,高職院校思政課是適應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和職業院校學生發展需求與群體特點,培養更多具有專業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英雄精神、創新精神的時代新人,實現匠心筑夢、技能報國。數字化技術賦能思政教育是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入思政教育教學,推動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造升級,讓教師和學生從傳統教育中走出來,調動教師與學生的活力和積極性,實現數字化教育,為提升職業院校思政課的適應性賦能,助力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利用數據技術可以精準分析學情
教師運用大數據技術可以精準聚焦教育對象,準確地發現學生的需求和問題,并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興趣、能力確定教學目標,做好教學設計,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二)利用數字化技術可以及時開發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資源
建設適應職業教育多樣化的思政教學資源,包括在線課程、虛擬實驗室、數字化圖書館等,這些資源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快速精準地把握時勢,極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為學習者提供更多選擇,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利用數字技術可以實現思政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及授課組織形式多樣化
借助數字技術改革職業院校思政課傳統課堂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及授課組織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加生動、形象、直觀的學習體驗;線上線下融合,能使學生全面覆蓋參與課堂互動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四)利用數字技術可以在思政課中實現科學的教學評價和可追蹤的評估
借助數字技術,依據教學階段構建多元、全程、增值評價體系,可以全面調動學生參與思政課學習的積極性,實現可追蹤的教學評估,使評估更精確即時。教師使用在線測驗和評估工具可隨時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數據即時做出教學調整,提升教學質量。
二、適應性視域下數字化技術賦能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實踐存在的難題
當前職業院校思政課普遍存在下列情況:職業教育特色不明顯,教育內容與非職業教育趨同,與職業精神培養聯系不夠緊密,脫離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與學生專業發展需求及群體特點結合不夠,數字化技術賦能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實踐的路徑缺乏創新性,導致思政課實效性不強、親和力不足、教學質量不高。
(一)高職院校思政課適應職業教育的研究有待深入
高職院校思政課如何適應職業教育,培養更多具有職業精神,能高效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如何適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和職業院校學生發展需求與群體特點;如何緊密結合專業,深挖專業中的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思政課教學,助力學生專業成長,使其成為“匠心筑夢,技能報國”時代新人。這些是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課題,因此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如何提高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職業教育特色、學生的專業相適應,有待深入研究。
(二)高職院校思政課存在適應職業教育資源開發不足
職業院校思政課普遍存在資源同質化、本專科趨同、職業教育特色不顯著、院校特色不顯著、專業思政資源不足的問題。
(三)數字化技術與職業院校思政課教學融合的有效路徑有待創新
職業院校思政課傳統課堂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單一,授課組織形式單一,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存在感染力不夠、吸引力不強的問題;課上學生互動活動少,參與互動的學生覆蓋面小,無法調動學生全面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
(四)利用數字技術實現職業院校思政課教學評價和可追蹤的評估方式有待創新
思政課傳統評價方式缺少評價標準,重結果輕過程;評價主體單一,缺少自評互評與他評;課程學習反饋不及時,不能有效支撐對課程的反思與改進。
三、探索適應性視域下數字化技術賦能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方法
運用數字化技術,從搭建平臺、建設開發職教特色教育資源、創新教學模式、改革教學評價、建立多元參與、協同合作的教學保障體系,探索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實踐,有效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育人效果。
(一)搭建集約共享的思政智慧教育平臺
按照“數字搭橋、企校聯通、資源共享”的思路,在學院現有平臺基礎上,增加智慧思政教育平臺,組建涵蓋虛擬仿真平臺、教學終端、資源庫、動態算法評價的“中央廚房”式教育平臺,實現思政課教、學、管、評、測一體化。
(二)挖掘、開發、整合具有職業院校特色的思政課數字化資源
適應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和重點,發揮數字技術即時采集、整理、分析、整合信息的功能優勢,整合現有資源,開發一系列基于學校、專業、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育資源,實現思政教育資源的集約整合、共建、共聯、共享。
1.用好資源,實現共聯、共享
用好高校數字圖書館、教育部思政集體備課平臺、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數字化建設平臺聯盟等教育平臺資源,為思政教育提供學術與內容支撐。
2.挖掘和開發具有職業特色、專業特色、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育資源
依據培養需求和崗位能力需要,挖掘思政教育資源。利用校企合作,結合工匠精神、勞模精神、企業家精神等特色案例,建成立體化的思政資源數據庫。聯合企業和數字技術人員,結合學校、專業特色,深挖當地紅色教育資源,開發數字化教育素材。
3.建設虛擬仿真教育資源
利用學校虛擬技術專業優勢,聯合專業教師和優秀學生,將社會大課堂教育資源、校內實訓資源等內容轉化為在線虛擬仿真資源,增強學習沉浸感和體驗感。
4.開發在線課程資源
依據職業教育目標和學生特點建設思政在線精品課程,在教育部統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突出職業道德素養和創新精神、專業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的培養,開發具有職業特色、專業特色、實踐特色系列的在線課程資源。
(三)構建“一線雙平臺三課堂四聯動”的智慧思政教學模式
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適應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目標的“一線”貫穿;將豐富、鮮活、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教學內容,通過線上線下“雙平臺”開展智慧教學和智慧學習;運用數字化技術建構沉浸式體驗的數字思政新場域,利用校中廠、實訓基地、實習企業等職業課堂和思政實踐場所,打造實踐行走課堂,實現理論智慧課堂、實踐行走課堂和虛擬沉浸課堂的“三課堂”精準育人功能;突破傳統“教師講授 + 學生自學 + 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運用數字化技術創新構建“教師講授一虛擬仿真一交互體驗一任務考核”的“四聯動”智慧教學流程,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借助數字技術構建“五度雙向立體延伸”的評價體系
借助數字技術的功能,全過程采集學生學習數據,精準勾勒學生“全息畫像”,實現動態教學效果即時反饋,促進“教一學一管一評”一體化落地。
首先,確立“知識積累度”“能力提升度”“價值認同度”“理論踐行度”“職業素養養成度”的學生成長“五度”評價指標。
其次,引入教師、企業導師、社會力量、學生多元評價,形成內向生成性評價和外向功能性評價“雙向”動態評價系統。內向生成性評價體系由教師、學生組成,指向教學過程本身;外向功能性評價體系由管理者、家長、企業、實踐基地等主體組成,指向社會效應。
最后,點、線、面立體實施評價。以思政課程為評價基點,借用數字化手段記錄學生學習軌跡,形成課程評價檔案;運用課程平臺線上線下評價延伸;延展評價面,在思政課程之外,關注專業課、校外實踐課程的獲得感。
(五)建立多元參與、協同合作的思政課教學保障體系
從黨委部門保障力、校企合作融合力、教師團隊聯動力、思政課程領航力、課程思政同向力“五力”入手,研究構建思政課教學保障體系。依托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以黨委書記任組長、馬克思主義學院負責人、現代教育中心負責人組成的思政課建設領導小組,做好頂層設計,統籌推進改革實踐;學校、政府、企業、行業深度合作,形成有效對接機制,共同制定資源開發、終端平臺合作建設機制;成立由思政課教師、企業導師和數字技術專業人員共同構成的“三位一體”教育骨干隊伍,在教學研究、教育管理、技術應用三方面發揮數字化思政的育人功能;建立評價激勵機制,提高師生內生動力。
四、適應性視域下數字化技術賦能高職院校思政課育人成效顯著
以為例,適應職業教育多樣化的思政數字化教學資源,滿足了教與學的需求,多樣的數字化育人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思政課教學取得了諸多可視化成果與良好的育人效果,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
(一)學生獲得感增強,三維目標達成度高
學生更主動學習思政課、更喜歡講思政課,學生參加教育部和山東省大學生講思政課活動獲國賽一、三等獎各1項,省賽一、二、三等獎各1項。
(二)立德樹人成效顯著,自覺踐行使命擔當
學生參軍、無償獻血、志愿服務熱情高漲,學院學子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奮斗中。學院連續六年入伍大學生人數位列全省高校第一,累計輸送兵員4000多人,連年榮獲“山東省大學生預征工作先進單位”,被教育部授予“國家級國防教育特色學校”稱號。學生敬老志愿服務隊被評為省市優秀服務團隊,學院“海風兄弟打工團”被評為“十佳煙臺好人”,多名學生被評為煙臺市級見義勇為模范。
(三)教師教學能力及個人素養極大提升
近年來,建成省思政課“金課”1門;獲省市思政課類比賽特等獎和一、二、三等獎5項;獲省、市級教學成果一、二、三等獎3項;圍繞課程教學立項省市院課題10余項。
(四)示范引領,學院社會聲譽和影響力極大提升
《人民日報》《中國國防報》、學習強國等主流媒體報道學院育人經驗,使學院社會聲譽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結束語
職業院校思政課應適應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和職業院校學生發展需求與群體特點,培養具有專業精神、工匠精神、創新精神等的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實現匠心筑夢、技能報國;借助數字技術搭建思政智慧教育平臺、建設開發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思政課數字化資源、創新教學模式、改革教學評價等方法,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實踐,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新華網[EB/OL].2022-04-26http://www.npc.gov.cn/npc/c2/kgfb/202204/t20220426_317645.html.
[2]曹群.適應性視域下職業院校“大思政課”教學探索[].思想教育研究,2022(10):118-124.
[3]張琦.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構成要素與提升路徑[].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24(1):80-89.
作者簡介
孫紅敏(1969—),女,漢族,山東威海人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論教育。
王青(1975—),女,漢族,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實踐教學。
周桂英(1967一),女,漢族,山東威海人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論教育。
基金項目:2023年度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適應性視域下數字化技術賦能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項自編號:2023345);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2022-2023年度研究項目“‘大思政課’視域下高職思政課實踐育人教學體系改革探究”(項目編號:YBZZXM10)的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