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集合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緊緊跟隨黨的步伐,在各自的歷史時期展示了責任的擔當、品格和風貌的卓越,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釋放青春動力,奏響了一曲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青春樂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1]各有不同,青春一脈相承。
一、青年與黨:共生互塑
回顧過去的一百年,我們見證了中國歷史的波瀾壯闊,在馬克思主義這面光輝旗幟的指引下,一代代青年積極踴躍地投身黨的偉大事業,紛紛加入黨的隊伍中,為民族的復興、國家的建設及現代化的進程注入了青春的活力和無限的激情。我們偉大的黨與青年一代始終保持著緊密的聯系,這種聯系如同血脈一般,貫穿了歷史的長河。黨與青年之間不僅共同成長,還共同塑造了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命運。
(一)青年是推動社會變革奮力建黨的急先鋒
中國共產黨誕生于民族岌岌可危之時。鴉片戰爭后,曾經創造出輝煌燦爛文明的中華民族,尊嚴被踐踏、人民被欺辱,陷入內憂外患的危難境地。從農民運動到洋務運動,從變法革新到革命圖強,青年作為最敏銳感知時代的群體,他們從未停止吶喊、求索甚至抗爭,他們的行動越來越明顯地影響著社會變革的進程。
青年像是時代變化的溫度計,最能反映出時代的變化。在歷史轉軌之際,陳獨秀的“新青年”、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不斷地謳歌青春力量,肯定青年打造新世界的生命力,將十月革命的火種播撒到先進青年群體之中,青年群體成為那個時代最早的思想覺醒者。
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是一個充滿青春朝氣、富有活力和創造性的政黨。青年們以滿腔的熱情和無限的活力,勇敢地投身革命的洪流。他們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火炬,在那個風雨如晦、動蕩不安的中國,不斷探索著社會變革的途徑和真理。他們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創新,成為我黨創建和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為中國的革命事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強大的動力。
(二)黨指引青年不斷發揮先鋒力量
在黨成立一百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一代代中國青年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黨從成立開始,便始終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青年被視為革命事業的未來和希望,這一點從未改變。正是因為黨與青年之間的這種深厚聯系,我們黨才能在過去的百年中不斷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這也是我們黨能夠持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黨指引青年前進,把握正確方向。歷史的潮流呼喚著一個順應時代發展、勇于承擔歷史賦予的重大責任,并且敢于作出巨大犧牲的堅強有力的先進政黨,來作為青年運動的領導核心。只有在這樣的領導下,中國青年運動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找到正確的前行方向,國家和人民的理想追求才有可能實現。
黨指引青年與人民共命運、共呼吸。中國共產黨始終堅信,人民的力量是無比偉大的,能夠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因此,黨積極地引導著廣大青年與人民攜手并進,堅定不移地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共同面對各種挑戰。在新時代的征程中,黨繼續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鼓勵青年一代深入基層,了解民情、傾聽民意,將個人的成長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的力量。
黨指引青年練就過硬本領,實干興邦。青年時期,是一個人苦練本領、增長才干的寶貴黃金時期。無數的事實和經驗都表明,面對不斷涌現的新形勢、新任務,以及各種各樣的新挑戰,想要贏得偉大斗爭的勝利,絕非敲鑼打鼓、輕松愉快就能實現。相反,必須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苦干實干,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實踐來錘煉自身的本領和技能。只有這樣,才能擁有過硬的本領,才能以真才實學去服務人民,以創新和創造的精神去貢獻國家,這是實現個人價值和國家發展的基本前提。
二、青年“青春一脈相承”的積極樣態
時光流轉,時代巨變,青春一脈相承。無數青年在新時代穩穩接住歷史接力棒,全身心投入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青年以時代主題和實踐之需賦予青年群體新面貌,構建青年群體發展的新內涵,體現出既一脈相承3又與時俱進的精神特質。
(一)覺醒年代里,青年是傳播新思想、探索新道路的“救國青年”
“五四運動”于1919年爆發,這是近代中國青年運動起點所在,青年學生通過群體形式首次登上政治舞臺。此后,大量進步的愛國青年在經過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裝后,精神由被動變為主動,掀開了青年運動嶄新的一頁。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廣大青年的面貌發生巨大改變,不僅具備了能夠被人們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還有了開展革命、發展事業的“主心骨”。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一代中國青年憑借堅定的信念、強大的毅力和熱情的活力,義無反顧地站在斗爭最前列,踴躍加入黨領導的解放戰爭、土地革命、工人運動等,為打破一個舊世界而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經受住了血與淚、生與死的考驗。面對新思想的洗禮、新道路的抉擇,“救國青年”勇擔革命重任,投身于救亡圖存的革命實踐,成為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先鋒力量。
(二)建設初期時,青年是苦學新知識、建設新中國的“興國青年”
新中國成立后,飽受戰爭摧殘的中國一貧如洗,百廢待興。為盡快把國家建設好,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青年熱血沸騰、發奮圖強、無私奉獻,懷揣著將青春奉獻給祖國的崇高理想,積極地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宏偉事業。他們掀起了一股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浪潮,展現了他們對于國家繁榮昌盛、民族復興的強烈的“興國”意愿。
在這一時期,廣大青年積極投身于抗美援朝、恢復國民經濟、土地改革等人民政權鞏固的偉大社會主義斗爭,積極加入青年突擊隊、“爭做建設社會主義青年積極分子”等重要活動中,踴躍投身于“朝科學的方向進軍”“綠化祖國、植樹造林”“學習雷鋒榜樣”等重要工作與活動,憑借強大的主人翁意識踴躍加入社會主義建設與革[4]命中,體現出自身的生力軍、突擊隊功能
(三)改革浪潮中,青年是勇當排頭兵、開創新景象的“富國青年”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改革開放的號角。在當前歷史階段,我國面臨的核心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持續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路徑,以促進人民迅速走向富裕,有效擺脫貧困。這一時期的核心任務要求中國青年群體既要釋放出敢于拼搏和創新的激情,又要保持求真務實的理性與穩重精神,努力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破除發展障礙的先鋒。青年一代需要深刻理解國家的發展戰略,積極投身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同時,要勇于面對挑戰,敢于在創新中求突破,在實踐中求發展。
廣大青年以日新月異之力助推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發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其釋放的青春能力與社會變革同頻共振。從“新長征突擊手”至“中國青年創業行動”,廣大青年憑借敢為人先的精神,先行先試,奮斗奉獻,肩負起了保家衛國、實現和建設社會主義、推進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責任。
(四)復興征程上,青年是引領新風尚、實現新復興的“強國青年”
新時代賦予了青年新任務、新使命。青年群體持有歷史主體與創新變量的雙重身份,正經歷著從“復興見證者”向“復興建構者”的范式轉換,從認知維度到實踐維度構建起“強國青年”的價值坐標。這種身份轉型不僅體現著代際更迭的自然規律,還折射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青年發展的價值期待。
時代在變化中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已經開啟,青年們呈現出新面貌、新氣象,無論是科研一線,還是脫貧一線,抑或抗疫一線,新時代的廣大青年以行動詮釋不畏難、不懼苦,他們自信自強,奮發向上,引領新風尚,成為強5國擔當的新形象
三、青年“青春一脈相承”的重要啟示
變化的時代,不變的青春氣息。新中國成立以來,青春的主旋律一直貫穿中華民族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在黨的正確領導和指引下,不同時代的中國青年都肩負著各自時代的責任和使命,他們的使命和角色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但青年對于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意義始終未變。他們以滿腔的熱血和不懈的努力,拼搏奉獻,用汗水和智慧,繪制出一幅幅“青春一脈相承”的壯麗畫卷。
(一)堅持黨的領導是“青春一脈相承”的根本保障、命脈所在
在新時代新征程中,黨的領導為廣大的青年群體提供了科學的行動指南。通過深入學習和理解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青年得以凝聚力量、武裝思想,從而夯實了他們跟隨黨的步伐、聆聽黨的教誨的重要思想基礎。這一過程為青年運動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正確的指導和方向。中國青年在這一過程中,將個人的思想和行動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之上,他們自覺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工具,去觀察、分析并解決中國在革命、改革及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現實問題,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成長和進步。
黨的領導為青年指明了前進方向。歷史充分證明,中國青年正是聽黨話跟黨走,在黨的指引下前進,才凝聚成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磅礴青春洪流,這是經過百年實踐得出的真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黨充分把握廣大青年的運動規律,持續提高廣大青年的政治認同,借助有效的組織動員,在黨的理想信念旗幟之下凝聚青年,推動中國青年運動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行。
(二)致力于為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青春一脈相承”的價值立場、根脈所向
為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明確了青年奮斗的目標方向。馬克思主義的鮮明品格與本質屬性在于人民性,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在于人民立場。作為發展黨和人民事業的有生力量,青年只有加入偉大的實踐中,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盼,與廣大人民共命運,人生價值才能體現,人生境界才能不斷升華。
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是青年奮斗不息的力量源泉。致力于為人民謀取幸福,始終是黨所倡導和追求的崇高政治目標。歷史的創造者無疑是廣大人民群眾,只有堅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場,深入地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才能從人民的廣泛支持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強大的生命力。中國從曾經的山河破碎,歷經磨難,到如今的祖國統一;從過去的落后貧窮,掙扎在溫飽線上,到現在的富強繁榮,國力昌盛。這翻天覆地的變化背后,凝聚著無數代人的辛勤付出,彰顯了億萬人民群眾對我們黨真摯的信賴與堅定的支持。
(三)促進青年全面發展是“青春一脈相承”的活力源泉、動脈所需
實施青年發展規劃,促進青年全面發展,實現人人出彩。青春的過往為當下筑基,青春的當下為未來蓄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年、關懷青年、信任青年,將青年工作放在黨和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去考量,出臺了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青年發展規劃、第一部專門關于青年的白皮書,指導制定了《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少先隊工作的意見》等,為青年工作傾注大量心血,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青年是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生力軍,促進青年全面發展是一項全局性、系統性、整體性工作,各級主管部門要聚焦青年需求,多措并舉促青年發展,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保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源頭活水。
結束語
青年是民族未來的有生力量,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向前發展的新鮮血液,新時代廣大青年自當秉承“青春一脈相承”的精神品質,積極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到人民群眾中去,到廣闊天地中去,練就過硬本領,在寬廣的賽道上傳遞好一脈相承的接力棒。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2-05-11(2).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2).
[3]鄧希泉.社會變遷中的中國共產黨與中國青年[N].中國青年報,2016-07-04(2).
[4]林明惠.中國共產黨領導百年青年運動的光輝歷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5):29-31.
[5]時昱.從百年黨史看中國青年的使命擔當Ⅲ]群眾,2021(20):34-35.
[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作者簡介
張艷(1980—),女,漢族,江蘇徐州人,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法學碩士。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3年江蘇省蘇州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應用對策類)“青年需求導向與蘇州推進高質量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策略研究”(項目編號:Y2023LX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