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是國家認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紐帶。高校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有著重大使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屬于高校思政課的關鍵課程,具備理論性、科學性與系統性等特性,對于提升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當下,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各類思潮相互碰撞,這對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造成了一定影響,部分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缺乏深入了解,民族意識與國家意識較為薄弱。于是,怎樣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效地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的教學,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成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關鍵課題。從理論角度來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價值取向、理論根基等方面存在本質上的統一性,給二者的融合賦予了理論基礎。就應用方面而言,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中,有益于充實課程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高校思政教育的關系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解析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在中國各民族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當中產生的,對于中華民族這個共同體的認同感、歸屬感,以及熱愛之情,也是保持中華民族團結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其中包含諸多方面,如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對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守護、對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的推動等[1]。
(二)高校思政教育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是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主要途徑,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重要的引領及推進意義。高校憑借系統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等,向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和歷史觀。高校還通過舉辦多種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習活動等,營造濃郁的民族團結氛圍,提升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認可和歸屬感。
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在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獨特優勢
(一)理論性與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包含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主要內容,其理論根基扎實、邏輯架構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包含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們給予人們認識世界并改造世界的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學生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時,可以站在哲學的高度去領會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及發展情況,從而意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當中,經由各民族彼此往來、互相交融逐步形成起來的,有著歷史的必定性與客觀的規律性。政治經濟學顯現出資本主義社會所潛藏的矛盾及其發展規律,為人們認識社會主義制度下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經濟基礎賦予了理論依據。
(二)批判性與革命性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備批判性與革命性的特性,顯現出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與矛盾,給予了人們顛覆舊社會、創建新社會的理論支撐。在教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時,教師可引領學生以馬克思主義批判精神去剖析并批判各類不良思潮及觀點,諸如民族分裂主義、狹隘民族主義等,這有益于提升學生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感[2]。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促使學生踴躍投入保衛中華民族團結統一、抵制民族分裂的行動當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自身之力。
(三)實踐性與時代性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在應用過程中產生并持續發展起來的科學理論,其實踐性和時代性特征十分鮮明,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應用是認識的根基,理論源于應用又反過來給應用以指引。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的教學活動中,如果聯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用情況,帶動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那么學生就能更為透徹地領會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包含的操作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踏入關鍵階段,各個民族之間的互動往來變得愈發密切,民族關系遇到了新的契機與難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可緊跟時代發展需求,促使學生關注新時代民族問題并加以研究,塑造其革新精神與應用能力,從而給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理論支撐與應用引導。
三、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的必要性
(一)適應國際國內環境變化的需求
在國內,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深知,團結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是實現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各民族在長期的交流、交往、交融中,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在廣袤的華夏大地上,不同民族的同胞攜手并肩,共同奮斗,在經濟建設、文化傳承、社會發展等各個領域,書寫著一個個民族團結的動人篇章。無論是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共同攻克貧困堡壘,還是在抗震救災、抗擊疫情的危急時刻,各民族人民守望相助、眾志成城,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深刻內涵。在此背景下,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的教學當中,有益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國際國內形勢,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抵擋各類錯誤思潮的侵害,捍衛3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 。
(二)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需求
高校的核心任務在于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屬于高校立德樹人的一項關鍵內容,其同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及任務十分契合。如果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滲透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當中,那么學生在研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時,便會深入領會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與意義,樹立起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及歷史觀,進而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學生的全面發展包含諸多方面,其一為知識與技能得到加強,其二在于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以及社會適應能力有所改善。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有益于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由引導學生敬重并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習俗,可以提升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及跨文化交流能力,促使學生做到身心健康,實現全面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還可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團隊合作精神,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為社會發展貢獻自身力量。
四、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的策略
(一)優化教學內容,提煉 N 個線上理論知識點
線上學習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常用學習模式,教師要適當從傳授者的角色逐步向輔助者的角色轉型。一方面,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關內容,作為線上學習的知識素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的教材中,有諸多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資源,教師需深入挖掘這些內容,并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然地融入教學內容當中。如在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原理時,教師可以呈現中國各民族的特點及其相互關系的內容,讓學生體會到每個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里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各民族相互依存、彼此推動,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在解讀政治經濟學的商品二重性原理時,教師可關聯中國各民族的經濟發展狀況及貿易往來情形,使學生意識到各民族在經濟上的緊密關聯和相互依存關系,這便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及發展的經濟根基[4]。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補充相關的案例和資料。為了讓教學內容更為形象、具體,教師可增添部分與之相關的案例及資料,如歷史故事、現實案例、統計數據等,講述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創建和改革期間,怎樣團結并引領各個民族的民眾一同奮斗,完成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巨大跨越,由此讓學生在線上學習知識點的同時,能真摯體會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所在。同時教師還可以補充國外應對民族問題時的經驗與教訓作為輔助資料,促使學生去對比、去分析,增進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政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二)創新教學方法,開展專題教學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部分有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案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事跡、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之類的資料,開展專題教學,并組織學生展開探討和分析。經由專題教學,學生能夠更為直觀地體會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從而提升自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進情感上的共鳴和認同感。在專題教學的同時,教師可輔以小組探討與合作學習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組織學生展開小組探討和合作學習,可以塑造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改進能力,推動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體會與認同,教師可依照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狀況,設計一些小組探討與合作學習的主題,如“怎樣體會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與意義”“在生活場景中如何守護民族團結”等,組織學生展開探討交流,借助小組探討和合作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豐富教學實踐,組織翻轉課堂
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科特點和內容要點,結合理論深度與實踐導向,教師可分別圍繞“唯物史觀視域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邏輯”“辯證唯物主義視角下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矛盾與對策”“社會基本矛盾理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代化路徑”組織開展翻轉課堂。教師可鼓勵學生閱讀《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片段,引導學生用唯物史觀分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要求學生收集近五年民族地區GDP的增長率、普通話普及率等數據,分析民族工作的成就和挑戰;布置學生閱讀《論黨的青年工作》中“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章節,使其深入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邏輯。
除此之外,不能忽視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關鍵一環,組織學生參與其中,可以促使學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同實際聯系起來,加深其對社會的認知,提升其社會責任感和動手能力。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前往民族地區展開實地考察調研,了解那里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民族文化及風俗習慣等,從而讓學生親身體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元性與一體性。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活動等,引導學生在行動當中落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高校也要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這些活動可充實校園生活,對于形成民族團結和諧的氛圍意義獨特。舉辦各類形式與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能夠切實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加強其歸屬感。在教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時,教師可把課程內容同校園文化活動相融合,設計并推出一系列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聯系密切的活動,如舉辦民族文化節,經由多種表現及展覽形式,促使學生知曉并感受各民族文化特點;舉辦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演講比賽,促使學生發表自己關于民族團結的觀點和想法;舉辦民族知識競賽,既能引發學生學習民族知識的熱情,又能加深他們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領悟。這些活動充實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優化了他們的文化素養,經由參與這些活動,學生彼此之間的交流互動得以加強,進而加深了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結束語
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中,是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在塑造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占據獨特優勢,經由改良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充實教學應用并完善保障機制等一系列策略的執行,可以有效地加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認同感和情感共振。這有益于充實高校思政教育的內涵,加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為發展具備堅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時代新人提供了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任鳳桃,王棋.高校思政課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及路徑研究Ⅲ].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46(1):92-94.
[2]孫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路徑探析[].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3,41(1):147-150.
[3]匡和平,匡婕.高校思政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的三個向度[].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4,44(1):22-29.
[4]溫知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Ⅲ.隴東學院學報,2024,35(1):127-130.
[5]張文龍,何紹坤.認同場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理與路[].思想政治課研究,2025(1):126-139.
作者簡介
占紫薇(1990—),女,漢族,婺源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景德鎮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聯合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課題“培育核心素養與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協同路徑研究一一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N+4+3’教學模式為例”(項目編號:JDZU202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