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教育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當前我國處于教育數字化全面深化階段,這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任務,也是實現教育強國的關鍵路徑。數字技術讓學習更生動、高效、具體和個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為構建全民終身學習型社會提供支撐。在此背景下,環境設計專業面臨轉型機遇與挑戰。作為融合技術與藝術的復合學科,需回應行業新需求,調整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傳統教學方法跟不上設計行業變化,迫切需要借助數字技術改進教學方式?;诖耍疚奶岢鲆浴皵抵腔睘橹骶€的“一化四新”育人思路,圍繞“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新內容”展開討論,建立適應發展的培養方式,解決教育數字化中的實際問題。
一、數智技術在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的引入
(一)數智技術的概念與特征
數智技術是指以數據為核心、以智能為驅動、以互聯網為基礎、以創新為動力的一種新型技術。它涵蓋了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前沿技術,正在深刻改變各個領域的發展格局。數智技術的特征在于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智能化的決策支持以及高度的交互性和沉浸感 [1]課堂運用數智技術,能提高教學工具和資源的靈活度與豐富度,助力學生掌握設計原理,尤其在動手操作時,易找到創作感覺。
(二)數智技術引入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的必要性
伴隨信息技術發展,教育領域面臨數字化變革,環境設計專業迎來新機會與阻礙,傳統教學方式難滿足行業對設計人才的要求,必須依靠數字技術推動教學與人才培養升級。
目前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存在顯著問題:一是專業方向界定不清晰,學生難明確自身能力定位;二是課程關聯度欠佳,內容多停留在傳統設計水平,與數智技術缺乏實質聯結;三是教學方法單一,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學生動手機會少,設計能力提升受限,課堂互動少,學生學習狀況多靠試卷評判,缺乏學習過程動態反饋,難以及時糾正問題。
這些問題體現引入數智技術的緊迫性,其能更新教學內容、充實教學方式、改進評價體系,使教學更靈活、貼近行業實際,讓學生更快適應職場要求。
(三)數智技術引入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的作用
數智技術的引入,能夠為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帶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首先,它能夠創造沉浸式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與想象力。借助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學生可以沉浸于多樣化的三維空間場景中,提升學習的互動性和參與感[,模擬與優化設計方案。
采用大數據分析工具,老師能知曉學生學習進度、理解程度和遇到的麻煩,調整教學內容及節奏,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收獲。更重要的是,能串聯原本“割裂”的各學科內容,將計算機、數據分析、空間設計等知識糅合進真實問題場景,協助學生破除學科壁壘,在掌握基礎設計本領的同時,增強借助數字工具創新設計的能力。
如在“室內空間設計”課程中,老師可借助VR技術創建虛擬空間設計方案,讓學生在課堂操作、展示及評估,相比傳統教學,更能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幫助他們深入把握設計邏輯和創新手段,為進入數字化設計行業夯實基礎。
二、數智技術與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融合拓展
(一)教學理念的革新
數智時代背景下,革新教學理念是推動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關鍵。傳統教學多以知識灌輸和技能培養為核心,卻容易忽視對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深度挖掘。在這種情況下,引入人機協同創新理念和全環境教學理念至關重要3]?!叭藱C協同創新”通過數字化工具和平臺,幫助學生高效設計創作,提升教學效率,豐富個性化學習內容,以人為主導,師生可利用創意軟件、智能輔助平臺讓課堂更生動高效。全環境教學理念打破“只在教室里學”的限制,將教學延伸到虛擬空間、實驗室、企業實習現場,讓學生在更多真實或模擬場景中實踐,提升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
(二)教學方法的優化
教學方法優化是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傳統課堂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實踐和互動少,難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創造力。為此,提出“數智賦能項目驅動”和“數智化案例教學”兩種創新方法。
“數智賦能項目驅動”引入真實設計項目,讓學生在項目全過程借助數智工具參與,從調研、構思到方案落地,不僅能掌握專業技能,還能學會團隊合作和解決復雜問題的方法,更貼近實際工作,培養綜合能力。
“數智化案例教學”用數字技術“還原”經典設計案例,讓學生在復盤時理解設計邏輯和思路,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與思考。同時,建設豐富的教學資源庫,根據學生興趣和學習節奏智能匹配,實現個性化教學,使課堂更靈活高效。
(三)教學模式的升級
教學模式升級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曾經的教學方式單一,缺乏多樣性和靈活性,難契合不同學生的學習模式與進度。對此,提出“互動化”“智能化”和“情境化”三種新教學模式。
“互動化”教學模式采用VR、AI、云計算與物聯網等數字技術,讓課堂更具沉浸感和趣味性,學生可在虛擬空間討論設計、合作動手,多維度互動能大幅提升參與度與學習熱情。
“智能化”教學模式借助大數據與AI技術,為學生量身編排學習方案,系統實時跟蹤學習進度及薄弱點,自動推薦適宜的學習內容及節奏,輔助學生高效領悟知識。
“情境化”教學模式借助模擬現實環境,讓學生在“仿真”情境下理解、運作設計任務,如模擬社區、公園或商業空間,學生可練習布局、光影分析、空間感知等項目,更貼合設計工作現實流程,增強理解力、動手實操能力,為職業實踐筑牢根基。
(四)教學內容的拓展
教學內容拓展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傳統教學多圍繞傳統設計理論,與新技術結合不緊密,難應對行業發展節奏。要讓學生跟上時代,內容設置需走“雙軌”:一是跨學科融合,二是強化可持續設計意識。
跨學科融合通過打破學科邊界,幫助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靈活運用知識,將計算機、數據分析等數智技術知識融入環境藝術設計,讓學生不僅懂美學和空間布局,還具備數據思維和系統性思考能力,拓寬知識面,塑造系統思維能力。
可持續導向通過數據可視化等工具,引導學生評估設計方案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如能源使用、材料環保性、對人群友好度等,再優化方案。這種方式能提升設計質量,培養學生對生態環境和社會責任的敏感度與擔當意識。
三、“一化四新”育人模式實施的關鍵點
(一)以數智技術為主線
數智技術是“一化四新”育人模式的核心,貫穿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的整個階段,在現代教學體系的框架下,其核心價值不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推動學生激發創新思維與動手本事,把大數據、人工智能、VR、AR等先進技術融入課堂,搭建虛擬與現實相契合的智慧教學環境,使學生在實際項目里領悟技術價值,提高應對復雜設計問題的能力。
具體實施中,圍繞數智技術的“基本原理一應用場景一發展趨勢”的三維教學框架進行系統教學。通過實際案例分析,指導學生借助智能分析工具優化設計方案,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呈現評估結果,使技術應用從“工具使用”深化為“思維融入”。這種教學模式能讓學生緊跟前沿技術,激發創造潛能,為適應設計領域數字化轉型奠定能力基礎。
(二)以新理念為導向
新理念是“一化四新”育人模式的靈魂,為教學改革指明方向并注入動力。教學改革秉持兩大理念:一是人機協同創新理念,將數智技術融入教學全流程,通過智能工具為學生提供豐富高效的學習資源與工具,激發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二是全環境教學理念,打破傳統課堂邊界,將教學場景延伸到虛擬工作室、實驗室、企業實習基地等,全方位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
教學實踐中,借助虛擬現實技術搭建的虛擬設計工作室,是全環境理念下場景拓展的成果,支持學生在虛擬場景中討論和協作設計;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實時追蹤學生學習動態,提供量身定制的學習建議,是人機協同理念驅動下的實踐創新。這種以新理念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為教學改革劃定路徑,通過實踐注入動力,幫助學生在多元環境中提升適應未來職業發展的核心素養。
(三)以新方法為支撐
新方法是“一化四新”育人模式的重要支撐,能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體驗。運用數智賦能的項目驅動做法,將現實設計項目帶進課堂,帶領學生在項目全程靈活運用數智技術,從前期摸底、方案創意到最終實施,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動手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以“室內空間設計”課程為例,學生可運用VR技術進入虛擬場景,調整與完善設計方案,這種方式能提高課堂吸引力,增進教學實際效果。采用數字化方法重現經典設計案例,借助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樣式,有助于學生深刻把握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激發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以新模式為框架
新模式是“一化四新”育人模式的重要載體,為教學活動提供多樣形式與平臺。建立互動型教學途徑,將VR、AI、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融入課堂教學,讓教學更豐富多樣、立體生動,創造沉浸式學習空間,增進課堂互動,調動學生學習干勁。
同時促進智能化教學模式實施,依托大數據與AI技術對教學全階段動態管理,依照學生學習情況與特質,定制學習路徑,給予針對性教學建議,提升學習效率。情境化教學模式借助虛擬現實技術搭建貼近真實的學習情境,助力學生領會設計原理,鍛煉空間感知力和創新設計能力。
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建設“虛擬設計工作室”,學生可在此做團隊設計,借助AI工具獲得即刻專業反饋,讓抽象設計理念更具體直觀。以景觀設計課程為例,虛擬現實可模擬小區、公園場景,讓學生觀察光影、空間結構對設計的影響,實現“沉浸式學習”,比看圖或聽講解更易讓學生構建清晰設計邏輯,這種教學方法增添學生學習體驗,讓教學成果更明顯。
(五)以新內容為核心
新內容是“一化四新”育人模式的核心,其核心價值是推動環境設計專業知識體系動態更新與持續重構,直接影響學生知識與技能框架構建。
在課程內容中,新內容專門聚焦“跨學科融合”,讓環境設計不再僅僅被限制在美學或藝術表達的范疇,而是更留意人工智能、數據分析等技術知識的融合,舉例引入AI、數據建模、可視化呈現等內容架構、使學生在掌握基礎設計技能之際,可借助技術工具,查找更多設計潛在的空間,造就學生綜合思維能力與攻克復雜問題的能力,助力教學內容實現動態更新及深度擴展。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跨學科知識,又開設了《環境設計與人工智能》《數據可視化與設計表達》等復合型課程,這些課程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邊界,還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水平,讓他們在掌握專業技能之際,還能保持對人文、藝術等領域的敏銳度與領悟力。
課程內容革新也聚焦“可持續發展”,采用數據可視化等工具,引導學生分析設計方案對生態環境、社會的影響,讓他們在設計中既在乎創意和美感,也顧及環保及社會責任。這種理念能增強設計質量,協助學生確立面向未來的設計思維。通過搭建聚合多元學科、秉持可持續發展觀念的課程體系,環境設計教學實現從“教知識內容\"到“建能力體系”的轉變,為學生奠定更全面、具前瞻性的成長基礎。
結束語
本文依靠數智時代這一背景,探究環境設計專業“一化四新”育人模式的搭建與實施,把數智技術當作主線,把“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新內容”當成探索的行動路徑,從教學理念的革新、教學方法的優化、教學模式的升級和教學內容的拓展等方面,為環境設計專業教育改革給出新的思考與實踐路徑,數智技術跟環境設計教育融合起來,是順應時代潮流、滿足教育需求、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未來將繼續深化教育數字化轉型,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教學質量,培育滿足環境設計專業數字化轉型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為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數智技能的新一代設計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鋒,黃春芝.學校教育信息化從融合創新到數字化轉型的演變探討[].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3(11):25-28.
[2]劉樹老.數智時代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創新教學模式改革探析[].美術教育研究,2024(12):124-126.
[3]王英華,張瑩.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工程造價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探索與實踐[C]//北京大學出版社,大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第五屆高等院校數字化教學與課程思政建設研討會論文集.沈陽城市建設學院,2024:51-55.
作者簡介
時潔(1977一),女,漢族,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王佳欣(2000—),女,漢族,湖南常德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基金項目:藝術學院教改項目“‘數智環藝·一化四新’環境設計國家一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