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這一論斷,是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特征的新時代解讀,是黨對社會主義本質和無產階級政黨地位和作用的最新認識。該理論的提出體現了在建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黨發揮的關鍵作用,從理論、歷史和實踐相統一的基礎上,精準地概括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質和基本特征。
一、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則的融合
從理論邏輯上講,這一論斷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則的理論融合及其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視域下,堅持“黨的領導”就是無產階級政黨幫助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認清自己的利益,并領導他們采取革命的方式推翻資產階級的壓迫統治、為自身的利益而奮斗的革命實踐。
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取得并堅持領導權,是社會主義革命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和保障。巴黎公社運動的失敗,讓馬克思、恩格斯對政黨在無產階級中發揮的領導價值予以關注,他們經過反思,總結出一個結論,即無產階級革命有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因理論、經驗等的局限,工人階級很難自發地產生社會主義意識,也難以自發地形成共產主義信仰,因此需要有代表無產階級、擁有科學理論的無產階級政黨領導工人階級進行革命,這樣的革命才是自覺的、徹底的革命。
馬克思、恩格斯在政黨理論中,除了對無產階級政黨領導權的獲得做出了強調以外,更強調要堅持領導權。十月革命的成功證明了無產階級政黨獲得領導權的重要性,而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悲劇也反向證明了堅持領導權的重要性。
(二)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
馬克思主義并未針對未來社會建設與發展的具體細節做出描述,但對未來社會的特征進行了概括,如生產資料公有制、計劃調節生產、按勞分配、堅持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等基本原則。其也是與共產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做出明顯區分的主要標準,更為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指明了方向?!爸袊厣鐣髁x并非其他任何主義,必須突顯社會主義,在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不可丟掉社會主[1],義科學理論的原則,丟掉其便有違社會主義。黨經過長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探索,積累了大量經驗,對社會主義本質問題也有了更深入、更符合時代要求的解讀,簡單說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表現出的本質特征就是黨的領導。
當今世界,科學社會主義的一個具有代表性且最為成功的表現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這個邏輯來看,其基本原則便涵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質基本特征為黨的領導”這個理論中,可以說這一論斷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理論創新。
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總結
從歷史邏輯來看,這一論斷是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總結,是中國人民做出的歷史選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新中國的發展史,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都表明了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特征。
(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一百七十多年跌宕起伏的歷史中,有過輝煌的成功,也遇到過挫折。1871年巴黎公社因為沒有建立起以馬克思主義政黨為核心的領導體系最終走向失敗。各國工人運動紛紛意識到建立起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重要性。在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帶領下,十月革命最終獲得了成功;我國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共產黨的帶領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取得了勝利。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程中,遭遇最大一次挫折的主要原因在于,蘇聯丟掉了黨的領導、未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導致蘇聯解體??v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在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中,無不彰顯著黨的領導的必要性。
(二)黨史和新中國史
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源于對時代主題的回應。近代中國飽受西方列強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當時的時代主題就是救亡圖存。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真正開啟了從馬克思主義中尋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肩負起了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的使命。恩格斯在其晚年的書信中說:“若想實現該目的,并有足夠的能力實現該目的,就需要政黨有著頑強的精神,這樣才可以戰無不勝?!?②”顯然,中國共產黨正是這樣一個具有堅定目標和頑強精神的政黨,它應時代呼喚而成立,身負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
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著我們在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探索中,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之后,群眾在黨的大膽帶領下,對改革開放進行了創新實踐,使中華民族富起來,并進入強起來的階段,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了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中國共產黨正是這樣一個具有鐵一般意志的政黨,也是受到廣大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的政黨。
三、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的不斷深化
黨和國家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這一問題,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以此逐步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
(一)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中國共產黨解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問題,以及完成時代任務,從而加深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生產力落后。這是因為,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基礎為生產力的高度發達。為了實現該目標,黨提出了我們依然處于社會主義建設初級階段,并將長時間處于該階段的觀點,而在該階段需要重點完成的一項任務為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鄧小平站在生產力的角度,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做出了解答,“社會主義的體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削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隨后,江澤民和胡錦濤也分別就社會主義本質問題做出了論斷。江澤民從生產關系中勞動者的角度出發,在勞動人員綜合素質和能力提高的基礎上,明確了“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的一個主要要求就是人的全面發展”④。這不僅符合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也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的要求。胡錦濤從生產關系中勞動產品分配的視角出發,提出了“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和“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的新論斷。
(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現階段社會充分、平衡發展的基礎上,根據最新的戰略目標與國際國內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對社會主義本質特征作出了最新解讀,即“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6]。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這一論斷,更多是從政治上層建筑層面上,對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生產關系、生產力是促進社會發展與進步的主要動力來源,社會形態也必然包括經濟形態、政治形態和意識形態三個層次。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回答,從社會形態的結構出發,也必須表明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敖夥派a力、發展生產力”表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形態,“黨的領導”則表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形態和意識形態。
黨在解讀社會主義本質的過程中,從唯物史觀的立場來看,依據的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運動過程,遵循的路徑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實現了從解放生產力到社會勞動產品分配,再到黨的領導的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系化認識,這一理論的運動過程,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概括。
四、黨的領導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
若想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需要意識到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黨的價值與地位,突出黨的領導,其是完善和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趨勢。
(一)堅持黨的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
在推進“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進程中,在完善社會制度、政治、經濟等體系時,“黨在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面臨的風險與挑戰應對的關鍵就在于黨。[7]”在政治、組織和思想方面,中國共產黨均擁有其他政黨所沒有的優勢。因此,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目標實現的基本保障為黨的領導。2018年3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被納入憲法,這一舉措是依據實踐的需要,從根本上鞏固了黨的領導。
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黨對世界未來發展趨勢和當今國際形勢的科學論斷。變局既是挑戰又是機遇,良好地應對挑戰、把握機遇,就能極大地提高國際地位、增強綜合國力,更能擴大社會主義的影響力。目前,國內外局勢嚴峻,一方面,國際局勢動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轉移其國內的矛盾,肆意攻擊抹黑他國;另一方面,改革開放進入縱深階段,一些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需要解決,大國之間的教育、文化思想、意識形態等軟實力競爭和軍事、科技、經濟等硬實力競爭空前激烈?!拔覀兦懊娴穆愤€很長,不會那樣平坦,我們必須準[8],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而堅定地堅持黨的領導、維護黨中央權威是實現國家和社會穩定的根本保障。
(二)堅持黨的領導是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社會主義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實踐過程,而人在對客觀世界進行改造的過程中,不可脫離的物質性活動就是實踐。廣大人民群眾是這個實踐的主體,而代表著人民根本利益、領導人民行動的是中國共產黨。在黨的帶領下,群眾艱苦奮斗,全力地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政策與方針,取得一次次革命、建設的成功,進而黨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擁護和信任,這論證了黨的先進性與科學性。黨的核心領導地位,既是理論、歷史與實踐有機統一的必然選擇,又源于黨先進的性質。
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核心主體,中國共產黨具有鮮明的領導特質,正是這些特質使得黨具有核心領導地位。在思想層面,黨積極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汲取精華,始終以該理論為導向進行創新實踐,并根據自身在實踐中形成的理論經驗不斷對馬克思主義進行豐富。在理想信念層面,實現共產主義始終是黨的遠大理想和奮斗目標。在組織方面,黨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與號召力,不僅擁有一支高素質、能吃苦的干部隊伍,還有不斷壯大、極具活力的黨員隊伍。在作風方面,黨堅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同時不斷自我完善、自我革新,保持黨的進步性。
結束語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馬克思主義改變了中國,黨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領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也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寶庫進行了豐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質特征做出了解讀,即“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該觀點在新時代背景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內容及建設路徑提供了理論支撐,更深入地強調了黨的關鍵地位和功能,促進了黨關于社會主義本質問題的認識。這一論斷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現實實踐依據,是理論、歷史和實踐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09.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39.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4]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昆明財經,2001(3):1-14.
[5]十八大報告文件起草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14.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領導決策信息,2017(2):10.
[8]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01(2)
作者簡介
閆笑(1996—),女,漢族,河南南陽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郭世玉(1996—),女,漢族,河南開封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基金項目:漯河市2024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內在邏輯、理論依據與實踐價值”(項目編號:2024-SKGH-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