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多元化的職業需求對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著力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提升專業技術的同時,更需要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2018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紅色基因就是要代代傳承。高職思政課若要培養“德技并修”的人才,就要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膠東紅色文化作為地方紅色文化,具有獨特的地域親和優勢,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了便利且鮮活的素材。
一、膠東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
膠東紅色文化資源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膠東地區的人民群眾歷經革命烽火、建設歲月、改革變遷所逐漸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膠東地區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和。膠東紅色文化資源內涵豐富、具有多維價值,集中展現出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特質、初心使命以及革命精神。在新時代背景下,亟須通過保護、創新、傳承以及深度開發,使膠東紅色文化資源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力量。
二、膠東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職思政課實踐育人的價值探尋
膠東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價值,其包含的膠東革命英雄、膠東紅色文物、膠東革命遺址等,是新時代鑄魂育人的重要載體,對于激發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將膠東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以故事化的形式融入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助于溝通學生心靈,提升思政課教學“三力”;啟迪學生智慧,堅定“四個自信”;激揚學生斗志,強化“四個意識”,助力傳承紅色基因,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引領、精神塑造與品德培育,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深刻理解并自覺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一)溝通學生心靈,提升思政課教學“三力”
“紅色資源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優秀的教育資源,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號召力,正是這種強大的吸引力和號召力催生了多種多樣的紅色資源教育教學實踐。”高職思政課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膠東地區的高職院校立足學生學情,將膠東紅色文化里的革命英雄、革命文物、紅色場館、革命事件、革命精神等元素創造性地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以情感共鳴打通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通過“一根小竹竿”“理琪的家書”等真實紅色載體,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可感可知的鮮活故事,引發學生的情感共振,提升思政課的思想引領力;帶領學生走進雷神廟遺址、膠東革命紀念館等紅色場地,開展沉浸式教學,使學生在歷史情境中深刻體悟“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提升思政課的理論說服力;在實踐教學中,深入挖掘膠東紅色文化資源中蘊涵的膠東革命精神,與新時代工匠精神相結合,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從而提升思政課的實踐指導力。
(二)啟迪學生智慧,堅定“四個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胼足骶的艱苦奮斗。”[2] 將蘊含著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的膠東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中,通過實地調研脫貧攻堅模范村“衣家村”,引導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堅定道路自信;在地雷戰革命紀念館感悟“群眾路線”,認識黨的理論創新對革命勝利的指引作用,堅定理論自信;將“北海銀行”建設史融入教學設計,使學生深刻體會我國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堅定制度自信;挖掘膠東紅色文化故事,提煉育人元素融入非遺產品,推動革命文化創造性轉化,促使文化自信從認知層面升華為自覺狀態。
(三)激揚學生斗志,強化“四個意識”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多種思想相互交流,膠東紅色文化的融入為高職院校堅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主陣地奠定了堅實基礎。膠東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斗爭性特征,將彰顯正確政治方向和原則的膠東紅色文化作為高職思政課的重要載體,利用靈活多樣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方法,將膠東紅色文化中震撼人心的革命事跡、堅如磐石的革命信仰和“為國為民,忠誠于黨;顧全大局,英勇善戰;無私奉獻,創新爭先;信念堅定、團結協作”的膠東革命精神在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統一中融入學生心底。這影響大學生精神品格的塑造,引領他們聽黨話、跟黨走,點燃他們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從而更好地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想的侵蝕,堅定理想信念。
三、膠東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育人困境
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職思政課實踐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題,面對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對于融入的效度、廣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膠東紅色文化資源在融入高職思政課實踐育人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困境,亟待突破。
(一)資源整合與適配性不足:內容供給與學生需求錯位
在膠東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職思政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資源篩選與轉化困難的問題。大量膠東紅色資源元素宏大抽象,缺乏與高職學生專業背景、認知水平的適配設計,“天邊”的“人、事、物”無法引起學生足夠的情感共鳴。此外,膠東紅色文化資源的呈現形式和融入路徑相對單一,靜態展覽、理論宣講占比過高,缺乏數字化、情境化改造,教學內容同質化,難以滿足“Z”世代學生對交互性、沉浸式體驗的需求。
(二)教學設計與實施淺層化:實踐環節流于形式
目前,膠東地區部分高職院校開展實踐教學呈現淺層化、任務化、活動化的傾向,往往浮于表面。這些學校把膠東紅色文化的學習僅僅定位為一項任務或一次活動,將實踐簡單等同于“參觀紀念館+提交心得”,未能設計遞進式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缺失,講解內容與課程內容割裂,缺少思想的碰撞和共鳴,缺乏歷史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此外,實踐教學主題的設計與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脫節,未能將膠東紅色文化精神的傳承轉化為職業素養的提升,使紅色實踐教學淪為“課外活動”,未能實現思想價值與職業能力的共生培育。
(三)認知偏差與情感弱鏈接:紅色文化價值引領力亟待提升
在多元價值觀念的沖擊以及大眾娛樂文化的刺激下,部分自幼在快餐文化環境中成長的高職學生,缺乏理想追求與責任擔當,不懂生存的價值和意義,缺少學習和生活的幸福感以及社會集體感,自我中心主義膨脹。他們要么以懷疑主義的態度對待充滿理想主義、英雄主義和浪漫氣息的紅色文化,要么以不合時宜的“過時論”對待紅色文化。當前網絡空間中存在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的滲透。這些錯誤思潮利用學生歷史認知的薄弱環節,歪曲中國革命歷史與社會主義建設成就,進一步加劇了部分高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偏差。這種認知偏差與外部思潮的侵蝕相互交織,使得紅色文化在高職思政實踐教學中的價值引領面臨現實挑戰。
四、膠東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職思政課實踐育人的路徑
當前,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育人困境揭示了推進膠東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職思政課專業化、系統化、協同化的必要性。深入挖掘百年膠東黨史和本地區紅色文化資源中的育人元素,創設教學實境,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通過“課內 + 課外、線上 + 線下、校內+校外、理論+實踐”四重維度融入思政課“知、情、意、信、行”五大育人環節,打造“場館中的思政課”“行走的思政課”,實現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內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相統一,是推進膠東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職思政課實踐育人的有效路徑。
(一)“課內+課外”:開展“富有膠東地區特色”的思政課專題式教學
“紅色文化資源承載了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艱苦卓絕的奮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其內含的‘紅色基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遺傳密碼’,儲存著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信息。”膠東紅色文化資源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既包括任常倫、于克恭等不畏犧牲、前赴后繼的革命英雄;又包括留下的“老黃牛”重機槍、塔山英雄團旗幟、膠東育兒所合影等代表膠東崢蝶歲月的革命文物;還包含膠東紅色文化陳列館、
膠東革命紀念館等承載著革命歷史記憶、復原了真實革命場景的革命場館;也囊括了天福山起義、血戰雷神廟等可歌可泣的革命事件;更體現為植根膠東大地,在波瀾壯闊的膠東革命歷史中,膠東軍民共同鑄就的“為國為民,忠誠于黨;顧全大局,英勇善戰;無私奉獻,創新爭先;信念堅定、團結協作”的膠東革命精神。高職院校通過對思政課必修課程進行專題化設計,采用“課內研學+課外探學”的方式,將膠東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專題研討、情景模擬、案例教學、主題演講、影視作品賞析以及紅色故事講述等思政課實踐活動,開展具有“膠東地區特色”的思政課專題式教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和精神內涵,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在思想上獲得啟發和教育。
(二)“線上+線下”:探索膠東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實踐育人“微”路徑
高職院校在線下組織學生,走進膠東紅色文化陳列館、膠東革命紀念館、煙臺開埠陳列館、王懿榮紀念館、楊子榮紀念館等場館,學習了解楊子榮、于得水、唐和恩等革命英雄事跡以及天福山起義、血戰雷神廟、玉皇頂起義、西海地下醫院、楊祿奎事件等革命事件的歷史資料,充分發揮數字媒體應用技術、人工智能、動漫制作等特色專業學生的優勢,拍攝微視頻,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建設紅色在線開放課程,以“課前探學一課中研學一課后拓學”脈絡,構建閉環式學習體系,深度剖析膠東黨史中的關鍵節點與紅色文化精神內涵,為思政課實踐育人提供豐富素材庫。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紅色云展廳,重現紅色歷史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從而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除此之外,還可應用數字與網絡傳播矩陣,提升思政育人效果。例如,開發出數字化資源庫,打造紅色基因圖譜數字專項平臺,以3D建模和VR技術復原紅色遺址,讓學生進行觀看與學習,借助短視頻以及公眾號平臺傳播紅色故事,如展開“我是講解員”直播活動,向學生在線講述感人事跡,提升紅色文化感染力。
(三)“校內 + 校外”:推進“引進來+走出去”思政課育人實踐
“引進來”傳承紅色基因,將膠東紅色文化引進校園,把膠東革命精神融入課堂。組織思政課教師赴威海、牟平、海陽等地的膠東紅色場館參觀考察,從百年膠東黨史中汲取智慧營養,將實踐收獲融入思政教學,用實踐反哺教學,開展膠東紅色人物及其先進事跡的專題教學,同時邀請膠東紅色文化研究領域專家進校開展紅色膠東專題講座,弘揚膠東革命精神;扎根膠東紅色大地,充分挖掘本地區紅色資源,帶領學生“走出去”接受紅色教育,組織師生開展膠東紅色文化主題實踐教育學習:學習抗大精神,提高黨性修養,感悟初心使命;赴膠東革命史陳列館,邀請專業講解員為師生講解膠東革命歲月,追憶革命先烈,弘揚革命傳統,培育奮斗精神;赴膠東革命烈士陵園,回望崢嶸歲月,感悟使命擔當。
(四)“理論 + 實踐”:構建膠東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育人體系
首先,創建課程與教材的融合體系,深化高職思政課育人理論基礎。例如,可開發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校本教材,將膠東革命史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高職課程中,達成思政教育與職業素養培養的相互融合。同時,可采取課堂講授與情景模擬的方式為學生創建高質量理論育人情境,增強思政課育人效果。其次,構建基地實踐平臺。例如,高職院校可與馬石山十勇士紀念館、膠東黨性教育基地共同建立思政課育人專項教育基地,引領學生步入其中,通過實踐深化膠東紅色文化的認知。除此之外,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積極組織和指導學生參加思政類實踐比賽,將膠東紅色文化的鮮活素材融入教學設計,使學生在學習和比賽中融會貫通,學思踐悟,深入感受膠東革命精神。
結束語
總而言之,加快實現高職思政課實踐育人與本地區紅色文化的高度融合,是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途徑。當前,如何更好地實現膠東紅色文化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仍然是一個重大課題。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與特征,創新融入方式,著力將紅色文化根植于大學生的血脈之中,為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新時代大學生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秦仲.思政課要善于融入紅色基因[N].陜西日報,2019-03-21(6).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14:52.
[3]鄧文君.用紅色文化資源育人育心[N].江西日報,2019-05-27(11).
作者簡介
尚楠楠(1993—),女,漢族,山東煙臺人,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膠東紅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馬婷婷(1993一),女,漢族,山東煙臺人,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黨的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3年度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膠東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職思政課“五元三維四環”實踐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YJG-2328)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