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要建設具有強大思政引領力的教育強國。而提升思政引領力,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撐作用。在新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思想更趨復雜多樣。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期,更需通過[1]思想政治教育強化價值認同,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一、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認同的構成要素
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認同是一個長期過程,強化人們的價值認同首先需要明晰其內在構成要素。
(一)經驗認同
經驗認同是價值認同的第一個層次,其以直覺為基礎,是經驗認同的核心特征。人們對某種價值觀的認同是自然形成的,正如黑格爾所言:“每個人都可以在沒有學習邏輯的情況下進行思考,就像在沒有學習生理學的情況下能夠消化一樣。”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所依賴的經驗和習俗構成了基本的價值認同標準。思想政治教育歷來重視實踐教學,正因實踐可提供直接經驗,使受教育者在親身體驗中體悟價值觀,生動地實現價值判斷,從而彌補純理論教育的抽象性。然而,經驗認同的不足之處在于其具有開放性與不確定性的特征。直覺無法始終保證價值與真理相一致,部分經驗認同甚至可能偏離正義法則。因此,開展系統性、科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超越經驗直覺,將經驗提升至理性認同層次,以實現更穩定、更符合真理的價值觀認同。實際上,穩定的價值觀認同,也是在科學理論基礎上形成的,純粹經驗領域的認同無法真正上升為價值認同。
(二)理性認同
理性認同作為價值認同的第二個層次,是通過教育實現的以特定價值為“知識對象”的認同。在經驗認同環節,因不需要開展理解活動而始終停留在表象層面,而理性認同必然伴隨一定的理解及解釋。這就需要運用概念、判斷及推理等方式為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只有借助邏輯,價值觀的理性認同才是可行的。通常而言,這一過程被稱為“以理服人”。教育工作者在提供特定的價值觀后,受教育者就需對其給出理論上的理解。事實上,兩個不同的價值判斷主體間已經出現了是否可以達成共識的問題,并且此問題在哲學的解釋學意義上稱之為主體間性。在思政教育中,價值觀認同也會涉及主體間性的問題,即各個價值判斷主體間是否都可以達成共識。主體間性的認同問題堪稱思政教育中價值認同的\"斯芬克斯之謎”,只有將其成功破解,才有可能實現價值觀認同。
(三)情感認同
理性認同作為一種獨立于情感的認知活動,不涉及情感因素。正如馬克思所言:“價值認同不屬于理論性問題,而是實踐性問題。”理性認同雖能揭示價值觀的正確性,卻不足以促使其轉化為實際行為。唯有情感認同的介入,才能實現真正的價值認同,否則將導致知識與實踐的脫節。因此,價值認同不僅包含理性認同,也需要情感認同,并通過情感轉化為實踐行為認同。情感認同在此過程中起到橋梁和原始動力的作用,是實現價值行為的基礎。情感教育以藝術方式直達情感世界,將價值觀融入受教育者的內心,但其作用不能完全替代理論教育。教育效果的實現需同時具備情感與理性的雙重認同。若理性認同缺乏情感支持,則難以轉化為行為意志。要實現價值認同向實踐的有效轉化,情感教育必須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補充與強化環節。
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認同的現實困境
提升并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認同是建設具有強大思政引領力的教育強國的內在要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所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認同的提升與強化面臨著來自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內容等多方面的現實困境。
(一)受教育者主體性與參與感的缺失
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其主體性和參與感在價值認同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認同具有關鍵作用。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情況中,部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度不高,缺乏主動學習和深入思考的積極性。他們往往將思想政治教育視為一種外在強加的任務,而非對內在需求的切實滿足,這直接導致了受教育者在價值認同過程中表現出被動性和疏離感。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實效性的提升,成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現實難題,客觀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困境。其中,大學生主體性與參與感的缺失,更是現實難點。此外,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的信息來源更加多元化,他們更傾向于通過網絡、社交媒體等渠道獲取信息,教師在掌握信息方面的優勢地位不可避免地受到嚴重沖擊,這些因素也使得傳統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面臨挑戰。
(二)教育者價值教育能力素養的制約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高校思政教育者作為價值認同的引導者和傳播者,其職業素養和個人魅力對大學生的價值認同具有重要影響。當前,部分高校思政教育者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存在不足,這反映出教育者在價值教育能力素養上的局限,難以有效應對新時代大學生思想特點與需求的變化。其中,部分教育者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對受教育者的情感體驗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思政教育內容與受教育者的實際需求相脫節。同時,部分教育者在個人魅力方面也有所欠缺,缺乏與學生深入交流和互動的能力,難以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當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一門要求很高的課程,提升及強化學生的價值認同客觀上也并非易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思政課教學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這樣的特殊性對教育者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同時,思政課上學生會提出一些尖銳敏感的問題,往往涉及深層次理論和實踐問題,把這些問題講清楚講透徹并不容易。客觀認識思政課面臨的難度與挑戰,并非為教育者的能力素養尋找托辭,而是要幫助他們明確提升能力素養的目標與方向。
(三)教育內容的現實闡釋力不足
提升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認同,關鍵在于教育內容是否具有強大的現實闡釋力,是否可以真正地用透徹的理論、深入淺出的道理解決學生思想困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需要緊密結合社會現實和大學生的思想實際,以增強其針對性和實效性。然而,當前部分思政教育內容過于抽象和理論化,缺乏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和深入闡釋。這使得受教育者在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內容時感到困惑和迷茫,難以將其轉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變化,一些傳統的思政教育內容已經難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和挑戰,自然無法回應學生的思想困惑,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
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認同的實現路徑
建設具有強大思政引領力的教育強國,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認同,需要針對價值認同的現實困境,提出針對性路徑。
(一)以人為本,調動大學生認同思政教育的主動性
提高大學生認知能力和理性思維方式。個體認知能力與思維方式直接影響其對思政教育的認同程度4。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抽象深刻,要求受教育者具備較強的認知能力與理性思維。大學生雖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需深入思考思政內容才能形成堅定信念,避免被錯誤社會思潮誤導。傳統的單向灌輸教學模式側重理論記憶,卻忽視邏輯分析與辯證思考,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因此,提升思政教育價值認同度,需教育者既傳授理論知識,又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通過培養其認知能力與理性思維,使其善于進行辯證、系統的邏輯思考。同時,引導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科學思維方法(如系統優化、矛盾分析等),以提高思維品質,正確分析社會群體性事件,透過表象把握本質規律,理性處理社會問題。只有提升大學生的認知能力與理性思維,才能使其形成冷靜客觀的思維習慣,避免被表象迷惑,形成堅定的認同取向。
關注大學生切身需要與利益。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的一部分,其利益需求與其他青年群體具有共通性。他們渴望探索新知,通過課堂與理論學習理解世界、分析社會問題,提升理論素養;期望積累經驗,拓展視野,獲取新見識;追求認可與贊賞,通過學業成績或優異表現贏得師生肯定;同時,也希望肩負起責任,為家庭、社會乃至國家作出貢獻[5]。正如《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所指出的,中國青年傳承奮斗擔當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關注并回應這些需求,是切實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價值認同的重要途徑。
(二)以身作則,提高思政教育者職業素養與個人魅力
加強理論素養,提高思政教育說服力。教育者應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且需不斷提升職業素養。然而,當前高校中部分思政教師理論功底尚不足以支撐課堂教學。若教師未能真正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教學內容流于表面、缺乏現實聯系,便無法真正吸引學生,也無法實現價值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教師唯有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有深刻理解,才能以透徹的理論說服學生,贏得學生認同;唯有以情感與理論相契合的方式傳播先進思想,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具備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師只有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才能深入淺出地解答學生疑惑,理解其價值取向,引導其形成正確認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命力在于發展,教師應與時俱進,積極回應學生關切,特別是敏感問題,維護理論的權威性。通過深入分析與有效傳達,使理論真正融入學生思維,增強其對思政教育的價值認同。
培養人格魅力,加強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人格魅力作為非權力性的影響力及潛在影響力,對強化思政教育的價值認同至關重要。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其對知識的接受與認同,進而提升教學效果。這一魅力源于教師深厚的知識儲備、幽默的語言風格、多樣的教學方式及崇高的道德品質等。思政教師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和踐行者,也是道德榜樣,肩負引導大學生成長的責任。
新時代,教師著力提升自我人格魅力,需提高專業素養,筑牢理論基礎;完善教學風格,保證內容通俗易懂且豐富多樣,增強語言渲染力;提升道德素養,以高尚人格感召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促進其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認同。
(三)與時俱進,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堅持思政教育內容的真理性和科學性。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使其自覺抵制錯誤思想,以追求真理、把握事物本質為最終目的。這就要求教育者堅守思政教育內容的真理性與科學性,借助理論魅力引導受教育者自覺恪守教育規范。人類對世界“本真”的追求具有必然性,這是真理感召力的基礎。教育內容要符合大學生成長特征與心理發展規律,依據學生思想動態和社會現實更新內容,避免脫離實際。思政教育的真理性源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堅持與發展,而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于與時俱進,這要求思政教育內容必須彰顯科學性,體現科學性與真理性的結合,使教育內容符合大學生思想發展規律,從而強化大學生的價值認同。
注重思政教育內容的時代化和生活化。由于大學生認知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質存在差異,思政教育應在尊重差異性的基礎上深入學生心理層面,引發思想共鳴。同時,還應從社會發展與現實生活中汲取素材,實現理論的時代化與生活化。忽視學生實際需求將削弱教育認同,因而教學內容應緊貼社會變遷,融入符合學生思想實際的新素材,增強吸引力。新時代的思政教育不僅要將學生視為知識的接受者,更應培養其獨立性與創新意識,使其理解并主動踐行教育內容。在新科技與互聯網背景下,思政教育應縮小與學生思想之間的差距,可通過采用新穎的形式、分享成功案例、解答現實問題等方式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需要注意的是,時代化不等于否定真理標準,生活化亦不應拋棄崇高理想。思政教育在貼近時代與生活的同時,必須堅持理論的真理性與科學性,確保方向正確、立場堅定。
結束語
隨著學界對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認同的研究不斷深入,思政教育的價值認同問題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推動學生認同思政教育的主要困難在于,對其不可只是利用對理論知識的灌輸和勉強記憶來實現。它需要指導學生,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這是一個漫長而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同時,對思政教育的認識還需要根據社會發展與學生思想意識的變化等情況,及時進行調整和改進。
參考文獻
[1]曾波,盧嵐.朝向草根、深度在場: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若干問題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9.
[2]吳宏政.思想政治教育中價值認同的三個環節[J].長白學刊,2017(4):45-48.
[3]樊楚韻.價值觀認同的認識論結構[D].長春:吉林大學,2018.
[4]度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認同研究]法制與社會,2017(26):185-186.
[5]劉云飛.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7(10):2.
[6]高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認同研究[]亞太教育,2016(28):2.
[7]劉宇.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認同程度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6.
作者簡介
王紅霞(1982—),女,漢族,陜西延安人,〈〉,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