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作為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個創新模式,是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開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可提升教育教學水平,促進高校原有專業的課程改革和高校國際化建設。隨著我國教育對外開放達到新水平,目前的項目急需加大改革力度,以滿足增強能力、服務大局、提質增效的新要求。近年來,本科項目在河南省內的高校得到了迅速發展,大多數項目集中在公辦高校,個別民辦高校也陸續開展2。然而,現有研究多集中于政策優惠和資金充足的公辦院校項目,缺乏針對民辦院校項目的研究。相比公辦高校,民辦高校普遍辦學實力較弱,缺乏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經驗,因而項目面臨著更為復雜和多樣的挑戰[3]。本文以民辦院校的中外合作辦學網絡工程本科項目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證研究,分析其發展路徑,反思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此項研究有助于促進項目規范發展,為同類院校舉辦項目提供實踐模式參考,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民辦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
一、民辦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本科項目的現狀分析
(一)河南省民辦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本科項目現狀
2004年,河南省民辦高校開辦第一個本科合作項目,2019年設立第一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近幾年處于蓬勃發展時期。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河南省共有33所高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培養,設立14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開辦132個本科項目。其中,5所民辦高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設立1所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開辦6個本科項目。相比于公立院校,較少有民辦高校開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這可能與民辦高校缺乏項目開辦所需的政策、資金及教育資源相關。值得注意的是,這5所高校均集中在鄭州地區,體現出目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教育資源的地域集中性和不均衡性。
(二)案例項目現狀
1.辦學基本情況
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數據顯示,河南某民辦高校與美國某大學合作舉辦本科教育項目于2021年11月獲得教育部批準,于2022年9月份招生。招生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計劃,每年招生定額120人,現已招收三屆學生。項目遵循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四個三分之一”的原則,引進近20門外方課程,其中十余門外方專業核心課程。項目學制4年,采用“學分制”管理模式,學生需于大二達到英語語言要求(雅思6.0)及課程成績要求,以注冊美方學籍,繼而修滿雙方規定的學分,完成雙方共同確定的全部課程,達到雙方畢業要求,經項目聯合管理委員會和美方相關部門批準,即可獲得由中方院校授予的工學學士學位證書、畢業證書和美方院校授予的理學學士學位證書。
項目發展歷程可劃分為2022至2023年及2023年至今兩個階段。2022年至2023上半年采取“線上外方教師授課 + 線下中方助教輔導”結合的混合教學方案。每個班級安排一名具備雙語教學能力的教師輔助教學,及時與外教溝通并反饋學情。在課程教學開始前,中方助教和美方教師開展多次教學研討,完成教學相關學習資料準備;在課程教學中,根據授課計劃由中方助教統一組織學生,通過直播的方式完成與美方教師的課堂授課;在美方教師教學環節前后,由中方助教進行課程輔導答疑,保證學生在全英文線上授課模式下更好地吸收與掌握課程的知識點,及時與外教溝通并反饋學情。2023年下半年政策變更,允許外國人來華工作,項目恢復線下授課模式。目前,所有外方課程均為外方派遣外籍教師來校授課。
2.項目管理模式
經過三年的發展,項目采用的“三級管理”模式已趨于成熟。校級“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管理委員會”、二級學院及行政部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校內管理小組”和學院“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專業課程建設組”,自上而下分工負責項目的整體規劃、管理運行和教學實施工作。頂層為決策機構,由中外雙方成立的項目管理委員會負責重大事項的審議與決策。二級為校內管理機構,由國際交流合作處(簡稱:國際處)、教務處等行政部門及大數據學院協同負責項目整體管理。定期組織部門及學院領導召開工作會議,掌握項目運行情況,協商項目工作分配及管理。三級為項目實施機構,由國際處、學院及美方指定的行政及教學人員組成項目管理組,負責項目具體實施。國際處負責項目外事管理,專業教研室負責教學管理,項目教學秘書及外方管理組協同負責教學綜合事務。
3.教學管理及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教學管理方面,中外雙方共同協商制訂本項目全程教學的課程體系設置,共同編制人才培養教學計劃。外方負責向中方提供引進課程及配套教材、教學資源,選拔外方師資來校授課;中方負責安排培養方案中的其他課程及中方師資,為項目提供行政管理、教學管理及綜合保障。在教學計劃的制定與課程的設置上,以滿足中外雙方的學術要求為基礎,側重培養學生的“專業 + 英語應用能力,致力于培養滿足地方經濟的實際需要、具備國際視野的國際化應用型人才。
質量監控體系沿用學校現有的“三線四級”質量監控體系。由學校教務處、國際處、教研室及教學督導對外方課程進行“課前 + 課中 + 課后”監管,促使其符合中外雙方教學要求。在學期末總結項目資料,每門課形成包含課程資料、考試資料的信息化存檔并基于資料編撰紙質資料冊。
二、民辦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本科項目的主要挑戰
(一)學生國際化水平較低
本項目生源充足,然而學生國際化水平不高,嚴重影響了外語課程教學質量。主要原因在于學生高考錄取分數偏低,學生選拔模式不完善及英語應用能力較差。項目錄取分數線低于同校同專業十余分,學生的學習基礎存在客觀差距。現有的選拔機制對英語成績不設要求,未能有效篩選出適合項目的學生。這些學生雖然高考成績達標,但一部分學生主要為了入學而報名,并非基于自身學習水平和國際化發展的需求,從根本上缺乏對本項目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的認同及學習準備。很多學生在英語語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難以適應國際化教育的要求。工科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薄弱,但項目引進的幾十門外方課程是外教全英語授課,采用全英語教材還需進行英語考試,學生普遍面臨極大的語言挑戰。
(二)教師隊伍建設及管理難度大
教師隊伍出現外籍師資穩定性不強、管理困難,中方師資雙語人才不足的問題。項目運行三年來,外方語言課師資平均每年一換,專業課師資也隨著課程的增多需要不斷調整及增加,導致師資派遣的壓力逐年增大。地理區位也對教師派遣造成阻礙。項目所在地位于中部小城市,相比大型城市及沿海地區,開放程度不高,工作和居留手續煩瑣。對缺乏來華教學經驗的外籍教師而言,授課充滿挑戰,尤其是專業課教學兼顧英語及專業知識,難度較大。加上學院缺乏雙語教師對外籍教師進行溝通指導,所以外籍教師隊伍建設難度大。問題主要集中在新教師適應期帶來的項目管理成本及時間成本增加,如教師不了解外教管理相關規定及項目教學管理制度、教學設備使用方法等。教師更替帶來教學方法和內容、考試模式等各方面的變更,導致學生適應新教師的時間成本增加,進而影響學習效果和滿意度。例如,語言類課程針對大一和大二年級開設,不同年級共用同一個外教,教學內容區分不明顯。
(三)外方課程教學質量較難控制
對外方課程教學質量的監控和提升遇到多方面的困難。一是,外方課程教學內容難以把控。外方課程雖然按照學校要求進行線上及線下教學,但涉及中外不同教育體系和標準,教師缺乏本地教學經驗,導致實際教學內容難度超出學生學習能力。學院缺乏既有專業課扎實水平又具備英語應用能力的中方教師專門負責教研,中方與外方教師之間的溝通和協作不足導致教學理念和方法存在分歧。二是,目前的監管集中在教學流程及課堂管理的規范化上,對教學內容、作業內容等實質性教學資料的質量監控力度較弱。急需建立具備項目特色的、規范的教學標準和質量監控機制。三是,師生溝通障礙給教學質量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在課堂互動、問題討論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限制了學生的參與度和理解深度,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民辦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本科項目的改進策略
針對上述問題,項目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實施改進,以進一步提升項目“在地國際化”實施成效。
(一)優化學生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
完善項目學生選拔制度,在招生時對外語科目設定分數線,對項目學生國際化能力的要求進行重點說明,不符合外語要求和國際化素養不足的學生不予錄取。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對于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進一步優化學生英語培養的具體實施路徑。錨定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緊抓英語應用能力提升,各階段不斷強化國際化人才素養的工作方針,強化項目學院、外語學院、國際處的分工協作。大數據學院開展學生英語水平專項調研工作。根據現有學生入學及在校各類英語考試、比賽及國際交流活動數據,分析核心問題及學習需求,為改革奠定基礎。國際處為學生提供課堂外的英語學習機會,拓寬學生國際化視野,提升學習興趣及應用能力。如創設雅思培訓課程,提供適合項目學生的多種類國際交流活動及赴外交流、實習項目。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與管理
為保障教學改革的可實現性、可持續性,民辦高校需優化外籍師資選派流程,著力構建國際化師資發展體系。項目管理團隊擬定外籍教師管理與考核辦法等制度性文件,構筑全面監管體系,從根本上規范外籍教師。將對下學期外籍師資的選派工作提前至本學期期中,預留充足時間開展師資選拔、來華手續辦理及教師培訓等各項前期工作。此舉將減少因外教準備不充分、不適應而帶來的一系列困難。一方面,打造學院國際化師資隊伍。組建項目教研室,選拔現有骨干、青年教師深度參與項目外方課程的教研、教學、監管,以干促學,在提升現有教師國際化素養的同時,促進中外教師的交流和協作。另一方面,招聘具備良好英語應用能力的專業課教師,以進一步充實國際化師資隊伍。強化國際協同大數據學院對項目的協同管理,打造一支專業的項目管理團隊,確保項目內教師、教學問題及時發現、及時反饋、及時解決。
(三)完善課程建設
組織中外管理團隊、教師開展項目課程建設工作。一方面,建立課程電子資料檔案歸檔制度。通過持續性開展規范化、系統化、全面化的資料收集及總結工作,積累教學資料,供后續參考。另一方面,建立中外教師協作教研機制,解決目前項目教學和質量監控機制存在的短板。雙方定期開展教學研討,加強溝通交流,強化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融合。實施教學案例庫共建,進一步融合國際先進教學理念,如案例教學、項目驅動教學等,形成教學指導性材料,開展教師培訓工作。為促進全英文外語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升,應協同外語學院建設英語課程:進一步修訂一、二學年綜合英語課課程大綱和教學方案,以對齊并略超出雅思成績要求的水平為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基礎英語應用的能力。對外方語言課程進行監管,合作開展教研,指導外籍教師進行教學、考試資料準備工作。探索開設本專業英語課程,進一步降低學生對英語專業名詞的學習難度。
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河南某民辦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本科項目開展實證研究,系統地分析了其實施發展路徑,反思目前存在的學生國際化水平低、外方課程教學質量較難控制及教師隊伍建設及管理難度大這三大方面問題,并提出多項改進措施。為項目院校更好地開展改革工作提供參考。文章案例中的模式、問題及對策具有較強的普遍性、實用性,對于同類辦學院校的管理者及教師具備一定的學習和借鑒意義,對推動河南省民辦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提質增效,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意見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EB/OL].(2020-06-23)[2025-3-1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6/t20200623_467784.html.
[2]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本科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含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名單[EB/OL].(2024-07-17)[2025-3-20].https://www.crs.jsj.edu.cn/index/sort/1006.
[3]薛衛洋.民辦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的現狀、困境及突破[].復旦教育論壇,2016,14(3):46-52,59.
[4]周錦,殷雪莉.中外合作辦學教育質量關鍵問題及優化路徑[].神州學人,2024(11):41-44.
作者簡介
熊雅潔(1991一),女,回族,河南信陽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中外合作辦學,高等教育國際化,國際化人才。
基金項目:2024河南省民辦教育協會課題“民辦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培養高質量人才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課題編號:HNMXL20241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