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24.1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8-250-02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康優先發展戰略,要求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內部控制體系作為公立醫院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規范醫院運營、防范風險、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具有關鍵作用,是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深人研究公立醫院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探索如何通過強化內部控制促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分析
(一)運行機制梗阻
1.醫療服務定價機制不健全,雖有新的補償機制框架,但價格動態調整仍滯后。例如,部分體現醫護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診療、護理服務價格長期偏低,未能與醫療成本的上升、技術的進步相匹配,導致醫院依賴藥品與耗材加成來維持收支平衡的舊有模式難以徹底扭轉,阻礙了醫療服務質量的提升動力。
2.藥品耗材集中采購、醫保資金結余留用政策落地存在梗阻。例如,在藥品集采過程中,存在部分集采中選藥品供應不足,影響藥品可及性、國家集采與區域集采任務重疊,藥品說明書異質性較大、集采周期內任務量應變調整機制不靈活,導致藥品過期和報廢形成資源浪費等問題[2;醫保結余留用資金核算復雜、撥付周期長,醫院難以有效將其轉化為持續改進醫療服務的動力,削弱了政策激勵效應。
3.政府投入相對不足。公立醫院在基礎設施建設、大型設備購置、人才培養等方面資金缺口大,且還承擔了大量公益性醫療服務任務,財政補助往往顯得捉襟見肘[3]。
4.薪酬制度改革進展緩慢。部分公立醫院薪酬體系仍與工作量、創收過度掛鉤,引發虹吸資源、逐利等行為,醫護人員勞務價值未能充分體現,導致人才流失、職業倦怠等問題,影響醫療服務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4]。
5.監管存在薄弱環節。目前,我國醫?;鸨O管多為事后監管,缺乏事前、事中的精準指導與培訓,醫院在醫保合規使用上常處于被動應對,易滋生違規風險5。
(二)要素支撐不足
1.人才總量不足且結構失衡問題突出。一方面,醫學領軍人才、科技創新團隊匱乏,學科帶頭人稀缺,難以挑起疑難重癥診治、前沿科研攻關的大梁;另一方面,基層公立醫院人才流失嚴重,招聘困難,城鄉人才差距不斷拉大,致使醫療服務能力斷層,偏遠地區群眾就醫困境加劇。
2.醫學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由于科研投人有限、科研基礎設施薄弱,多數公立醫院在基礎研究、原創性成果產出上乏善可陳,關鍵醫療技術、高端醫學裝備、創新藥物研發不僅面臨“卡脖子\"難題,還因產學研轉化鏈條斷裂,大量科研成果無法有效落地臨床轉化應用,科技對醫療服務提升的驅動作用不強。
3.學科發展參差不齊。例如,基礎專科、平臺??聘焕?,對常見多發病的規范化診療水平有待提升,重大疾病專病診療模式陳舊;學科融合不足,多學科協作機制流于形式,未形成系統連續、精準高效的高水平臨床專科群,無法滿足患者個性化診療需求。
(三)管理效能不強
1.醫療服務質量管理體系難以適應新技術質量管理標準。例如,電子健康記錄、遠程醫療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雖然提高了效率和患者護理水平,但將其整合到現有系統中仍存在障礙,需要解決數據安全問題和確保技術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2.醫學科技進步與醫療成本控制矛盾尖銳。例如,高端設備引進、新技術開展在提升診療水平的同時也帶來了高昂成本,醫保支付壓力與患者自費負擔同步攀升。
3.經濟運營管理粗放。隨著收支規模擴大,專業化運營管理人才稀缺,成本核算不精細、預算管理松弛、績效管理流于形式,資源浪費現象普遍,廉政風險、經濟風險、醫保違規風險交織,侵蝕醫院健康發展根基。
4.患者就醫體驗提升乏力。公立醫院既有診療流程繁瑣、標識不明、候診時間長等問題突出,“信息孤島\"現象導致患者反復奔波于科室間,加之醫護人員人文關懷缺失,溝通不暢,患者心理需求被忽視,就醫獲得感與滿意度低,易引發醫患矛盾。
二、強化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對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
(一)打通機制梗阻,提高運營效率
1.打通籌資方面的梗阻。針對政府投人不足等問題,通過優化流程、明確職責等內部控制措施,公立醫院能夠減少不必要的環節和浪費,提高醫療服務的提供效率。
2.優化資源配置。通過理順醫療服務資源“藥品耗材”“檢驗檢查”“醫療技術服務”三大類資源之間的比價關系,動態調整醫療服務價格。例如,通過集中采購、帶量采購等方式,降低藥品耗材的采購成本,從而為其價格調整提供空間,通過規范設備和試劑的采購渠道,確保質量的同時降低成本。
3.促進公平分配。例如,在醫務人員績效考核中,增加醫療質量、患者滿意度、成本控制、科研教學等方面的考核指標權重,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醫院整體管理效能的提升。
(二)強化要素支撐,提升醫療質量
1.建強人才隊伍。通過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為公立醫院的人才隊伍建設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在人才招聘環節,嚴格按照崗位需求和招聘標準,規范招聘流程,選拔優秀的醫療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人才培養方面,制定個性化的培訓計劃和職業發展規劃,為員工提供豐富的繼續教育、學術交流、崗位練兵等機會,不斷提升員工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2.推動技術創新。例如,通過建立科研項目管理制度,規范科研項目的申報、立項、實施、驗收等全過程管理,加強科研經費的預算編制、執行和監督,確??蒲薪涃M的合理使用和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通過建立科研成果轉化機制,促進科研成果向臨床應用的轉化,提高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3.提升醫療服務質量。例如,加強對臨床路徑的管理和優化,規范醫療服務行為,提高醫療服務的標準化和同質化水平;加強對病歷書寫質量的監控和考核,確保病歷的真實性、完整性和規范性,為醫療質量評價和醫療糾紛處理提供有力依據。
4.加強廉政風險防控。例如,在藥品采購、設備采購、工程建設等容易滋生腐敗的領域,內部控制制度可以通過公開招標、集中采購等方式,規范采購流程,加強對采購過程的監督和管理,防止暗箱操作和利益輸送。同時,加強對醫院內部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等關鍵崗位的監督和制約,建立輪崗制度和廉政風險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和處理潛在的廉政風險問題,營造風清氣正的醫院環境。
(三)促進精細化管理,提升管理效能
1.完善成本管控。例如,通過DRG分組,醫院可以對組內所有住院患者的醫療項目、藥品和材料成本進行累加計算,從而得出具體的DRG成本,并結合DRG支付預算,剔除不合理藥品消耗、衛生材料消耗和檢查費用,確定標準成本,根據DRG例均收益與成本的關系,科學規劃不同病組的措施,精準分析虧損的主要原因和重點環節,從而降低病種成本,提高成本效益。
2.推動業財融合。內部控制通過規范醫院的經濟活動和業務流程,確保財務數據的準確性和業務操作的合規性,從而為業財融合奠定基礎。例如,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以全面預算管理、成本控制、績效管理、DRG支付改革為抓手的業財融合,實現了從粗放式發展向精細化發展的轉變[9]。
三、公立醫院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執行力不足
現階段,我國公立醫院內控制度在不斷完善和發展,但制度內容還不夠細化和全面。例如,在費用報銷流程中,對于一些特殊情況的審批權限和標準不夠明確,導致實際執行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靈活性和隨意性。此外,部分醫院的內部控制制度未能及時根據國家政策法規的變化和醫院業務的發展進行更新和完善,導致制度與實際情況脫節。
(二)內部審計獨立性不足,質量控制有待提高
內部審計部門在人員配備、經費預算等方面依賴于其他部門,使得內部審計在開展工作時難以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影響了審計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此外,內部審計質量控制機制不夠完善,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參差不齊,審計方法和技術相對落后,導致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三)信息化建設滯后,數據管理不規范
目前部分公立醫院的信息化建設仍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信息系統功能不完善,各業務系統之間缺乏有效的集成和數據共享,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不僅影響了醫院內部的信息傳遞和溝通效率,也給內部控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例如,在物資采購管理中,由于采購系統與庫存管理系統未能實現無縫對接,導致采購數據與庫存數據不一致,影響了物資采購計劃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四、強化公立醫院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的策略
(一)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1.建立健全以風險管理為導向、以內部控制為核心的組織架構,明確各部門和崗位在內部控制中的職責和權限,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工作機制。例如,在財務審批流程中,實行分級授權審批制度,明確各級領導的審批權限和范圍,避免權力過于集中;加強對內部控制關鍵崗位的人員配備和管理,確保關鍵崗位人員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素質,定期進行輪崗交流,防范崗位風險。
2.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內容,細化各項業務流程和控制措施,明確職責分工,使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例如,針對醫院的財務管理、采購管理、資產管理、醫療服務質量管理等重點領域,制定詳細的內部控制制度和操作手冊,明確各部門和崗位在各項業務活動中的職責分工,確保每項業務都有明確的責任人,每項控制措施都能得到有效執行。
(二)加強內部審計工作
1.提升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使其能夠對醫院的各項業務活動進行全面、深入的審計監督。同時加強內部審計隊伍建設,配備具有財務、審計、醫療管理等多方面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的審計人員,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為內部審計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人才保障。
2.完善內部審計質量控制機制,制定明確的質量評價標準。從審計計劃制定、審計實施、審計報告撰寫到審計發現問題整改等各個環節,制定明確的評價標準,全面提升審計質量,針對審計發現的問題,建立審計問題整改臺賬,強化跟蹤檢查,確保審計發現的問題得到及時、有效地整改。
(三)推進信息化建設
1.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內部控制效率。引入企業資源計劃系統、電子病歷系統、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醫學影像信息系統等信息化技術手段,將醫院的財務管理、采購管理、資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各個模塊集成在一起,實現業務流程的自動化和規范化,提高內部控制的效率和準確性。
2.建立醫院內部經營管理的數據信息庫,實現動態監控。利用數據信息庫,加強對內部控制預算執行率、資產負債率、藥品耗材周轉率等關鍵指標的監控和預警,推進業財融合,保障內部控制體系的有效運行。
參考文獻:
[1]王娟娟,孫瑞玲,申俊龍.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定價機制探討[].中國醫藥導報,2016,13(10):150-153,162.
[2]孔維華,譙琦,劉國強,等.醫療機構落實藥品集中帶量采購政策中的問題及建議[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24,40(07):535-540.
[3]蔡濱,周羅晶,王靜成,等.新醫改形勢下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策略思考[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21,32(08):989-992,1008.
[4]余紅星,范新語,趙欣如,等.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醫院,2024,28(01):1-6.
[5]徐嘉婕,李芬,朱碧帆,等.醫藥分開背景下上海市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24,43(09):35-39.
[6]付佳.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審計對醫療質量管理的促進作用[J/OL].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經濟管理.
[7]丁志偉.DRGs視角下公立醫院成本核算研究[].財經界,2024(12):81-83.
[8]張曉利.業財融合:從上下貫通到同頻共振[J].中國醫院院長,2024,20(13):45-47.
[9]李曉紅.初探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金融經濟(理論版),2014(09):181-182.
(作者單位: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天津300250)
[作者簡介:楊秀嶺(1987一),女,漢族,山東省臨朐縣人,碩士研究生,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內部控制、會計監管。]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