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061.3;G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8-172-02
引言
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教師需掌握現代技術賦能教學的能力。2024年12月27日,貴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在《支持以貴州工商職業學院為基礎設立貴州工商職業大學的若干措施》中,強調民辦高校應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配齊配強思政課教師。上述文件為思政課教師能力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同時倒逼教學能力評價體系的革新。然而,本研究數據顯示(圖1),受訪學生對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的滿意度較高 88%(42.96% 非常滿意45.25% 滿意),但在學生隱性與顯性需求等維度中,負面評價占比顯著,凸顯教師能力供給與學生需求的系統性失衡。基于此,構建“顯性一隱性”雙維評價模型,針對性提出“技術賦能一實踐創新一制度護航”三維聯動路徑,為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提供參考。
圖1

一、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調查設計
(一)調查目的
聚焦“顯性一隱性\"能力適配性,建立“教師供給一學生需 求”分析框架,探討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路徑。自 編《貴州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現狀調查問卷(學生版)》 和《貴州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現狀調查問卷(教師 版)》,通過問卷星APP進行線上發放問卷,收集數據之后對調查 結果進行深入分析。
(二)調查對象
本研究在貴州省某地方民辦高校開展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該校的在校學生和思政課教師。學生樣本:分層抽樣覆蓋大一至大四年級(分別占比 41.02%.44.13%.6.40%.8.45% ;教師樣本:涵蓋助教至教授職稱(占比 90% 0%.6.67%.3.33% )。共發放學生問卷1750份,教師問卷40份,通過問卷星平臺采集數據后,采用SPSS26.0進行清洗。學生問卷剔除填寫時長 lt;120 秒、邏輯矛盾樣本,最終有效樣本1704份(有效率 97.40% );教師問卷收回有效樣本33份(有效率 82.50% )。
(三)問卷設計
問卷設計主要以學生的視角,即學生問卷為主,教師問卷為輔。學生問卷共設計20個問題,1個開放性題目,其中涉及學生個人的基本情況、對思政課的需求與期望以及對思政課的多維度評價等,希望能為思政課教師教學的改進提供數據支撐與建議。教師問卷共設計25個題目,1個開放性題目,其中涉及到教師的基本信息、教學、科研等多個方面,通過此問卷能夠識別出思政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境,為后續的改進措施提供重要依據。
二、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存在的困境
(一)顯性困境:數字化教學能力不足
1.需求側分析(學生視角)。技術性需求: 69.25% 的學生認為“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是教師能力的主要體現(Q5); 46.30% 的學生認為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應注意“利用現代技術”(Q12)。負面評價聚焦: 17.90% 的學生回答教師存在\"多媒體運用不當\"(Q11)。這些結果共同表明,學生對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且合理利用數字化教學有較高的期望。
2.供給側分析(教師視角)。能力結構失衡: 84.85% 教師自評擅長理論講解(Q7),但可能相對缺乏在現代教育技術方面的專長。資源與培訓缺口: 36.36% 的教師認為“存在教學資源匱乏”(Q8); 30.30% 的教師回答每年僅參加1次職業技能培訓(Q10),這進一步限制了教師提升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機會。
綜合對比需求側和供給側,數字化教學能力呈現“高重要性一低滿意度”現象。
(二)隱性困境:本土案例轉化率偏低
1.需求測分析(學生視角)。 66.31% 學生認為思政課中能夠印象深刻的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Q3); 86.21% 的學生認為教師駕馭教學內容能力體現在\"理論聯系實際\"(Q10); 73.77% 的學生認為教學時注意\"結合學生生活實際\"(Q14)。上述表明學生希望教學內容能夠具有本土化和實踐性,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
2.供給側分析(教師視角)。 84.85% 的教師自評“擅長理論講解\"(Q7),表明教師教學存在強理論弱實踐的現象;僅 60.61% 的教師每學年僅開展1~2次交流、研修與實踐(Q12); 60.61% 的教師近3年內未發表過1篇思政相關論文(Q15); 54.55% 的教師未參與過社會服務活動(Q19)。這些因素都限制了教師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本土案例和實踐教學的能力,導致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
(三)制度性困境:培訓體系供需錯配
1.供給側分析(教師視角)。 66.67% 的老師回答貴校安排教師參加省級以上課程培訓“偶爾安排參加”, 18.80% 回答\"沒有安排參加過培訓”(Q9);同時, 21.21% 的教師對學校提供的相關職業技能培訓\"表示不滿意\"(Q11)。
2.需求測分析(教師視角)。 69.70% 的老師認為“科研資源有限(Q17); 75.76% .72.73% 的老師分別希望可以“參加科研培訓”\"學校加強重視并提供支持”來提高科研能力(18); 87.88% 的老師希望得到\"學校或學院的引導、組織和培訓\"來提升各方面的能力(Q23)。
綜上所述,調查結果表明教師的真實需求與學校的供給存在明顯失衡。教師在科研和培訓方面有著迫切的需求,但學校在這方面的供給卻顯得不足。
(四)結構性困境:隊伍生態失衡
1.代際斷層。從教師版問卷的調查結果來看,思政課教師隊伍存在明顯的代際斷層問題。具體表現在:在年齡結構方面,29歲以下的教師占比高達 42.42%(02) ;在教學年限方面,0~3年教齡占 66.67% (Q5);在職稱結構方面, 90.91% 的教師為助教(Q6),缺乏中高級職稱教師。這種代際斷層可能會導致教學經驗不足,影響教學質量。
2.專業錯位 57.58% 的教師非思政專業(教師問卷Q4),這可能導致教師對思政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把握不夠準確和深入。而學生方面, 81.46% 70.05% 的學生分別認為教師教學能力體現在“熟練駕馭教學內容\"和\"準確把握教材\"學生問卷Q5)。因此,專業錯位難以滿足學生對思政知識的需求和期望,進一步加劇了思政課教師隊伍的結構性困境。
三、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路徑
(一)構建數字化教學能力閉環發展體系
以數字化技術賦能思政課教學,構建\"培訓一實施一評估—改進”的閉環發展體系。
一方面,構建“基礎工具操作 $$ 高階融合設計\"的階梯式培養體系,遵循“先夯實基礎,再突破創新”的漸進式培養路徑,在完成數字工具操作能力標準化訓練后,重點開展“技術一內容\"融合培訓(例如通過VR技術構建紅色教育基地場景),借助可視化技術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具象化情境,實現思政課理論具象化、互動常態化、資源立體化。針對AI時代思政課教師存在的技術認知雙重偏差一“技術恐慌 + 技術濫用”,強調技術賦能應遵循“價值引領一內容適配”原則,既承認智能技術對教學范式革新的驅動作用,又需堅守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警惕技術異化導致的課堂娛樂化、形式化傾向。另一方面,在能力轉化層面,建立“實踐一評估\"實施機制。數字化教學在實際的教學運用過程中,構建同行觀察、學生評議等多元評價體系,如教師互相走進課堂進行教學觀摩。同時,學生的反饋是關鍵,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從學生滿意度、知識的內化率、課堂的參與度等多維度進行數據分析,及時了解數字化教學應用的合理性與時效性。定期舉辦教育技術融合學術沙龍,形成動態優化的數字教學實踐共同體。
(二)創建本土化實踐轉化機制
首先,搭建“校地協同\"實踐平臺是關鍵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應堅持\"八個統一”,其中之一便是“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要求思政課教師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整合校內外各方資源,建立校、企、政、社四方聯動機制,具體而言,可與地方紅色教育基地、鄉村振興服務點、標桿企業、示范社區、示范村落等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基地。通過定期開展“實踐日\"活動,組織師生前往實踐基地進行社會調研、志愿服務等,將社會大課堂中的豐富資源開發為本土化案例資源庫,并融入思政課堂教學之中。其次,構建“實踐一理論一教學一科研\"的轉化路徑至關重要。教師將本土化資源庫轉化為教學內容,同時挖掘其中的研究價值,轉化為科研課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教師科研能力薄弱,缺乏問題意識。對此,教師應深刻認識到教學與科研的相互促進關系,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從問題中提煉研究主題,通過撰寫論文等方式將實踐成果理論化。最后,建立實際成果激勵機制是保障措施,可將社會服務時長作為職稱評定的參考指標、將社會調研報告折算為科研成果,定期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相關的比賽活動,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不斷深人。
(三)健全能力發展支持體系
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普遍存在著教師隊伍年輕化、職稱結構斷層化、教學經驗欠缺、科研能力較為薄弱等職業困境,教學壓力較大,職業認可度低。
首先,實施\"青椒成長計劃\"是提升教師能力的有效途徑。學校應推行\"教學/科研雙導師\"制度(校內 + 校外導師相結合),定期開展教學復盤工作,幫助青年教師總結教學經驗,提升教學能力。同時,學校應積極支持青年教師“走出去”,參加全國思政課相關培訓,拓寬視野,提升專業素養。其次,構建\"教學—科研\"共生支持系統勢在必行。鑒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87.88% 的教師認為其主要精力投入在教學上(Q22),反映出教師面臨\"教學擠壓科研”的困境,為此,學校應實行教學減負計劃,合理調整教師的工作量,為教師提供更多的科研時間。針對問卷(Q26),有教師建議\"給年輕教師提供更多學習進修的機會,減少基本課時量,給老師們更多時間搞科研”,學校應積極響應,制定科研能力筑基計劃。具體而言,學校應設立專項經費,單列思政科研項目基金,聘請各高校思政課教授擔任“科研結對導師”,并要求教師每學期將一個教學問題或難題轉化為課題研究,以促進教學科研相互促進。最后,破解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焦慮是提升教師職業認同感的關鍵。為提高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職業認同感、獲得感、自我價值的肯定,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社會的認可、學校的重視以及教師的個人努力。
[基金項目:貴州黔南經濟學院2024年度校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背景下貴州省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能力提升研究\"(項目編號:2024RW07)。]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N].人民日報,2019-02-24(001)
[2]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3]闕明坤,孫艷艷.民辦高校思政課建設現狀、困境與對策[].中國高等教育,2020(Z2):58-60.
[4]高飛,李友仕.新時代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9(04):104-107.
(作者單位:貴州黔南經濟學院貴州惠水550600)
[第一作者簡介:盧德芬(1994—),女,布依族,貴州獨山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黨史黨建。]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