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7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8-288-03
一、引言
軍工產品研制項目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核心體現,不僅是國防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更是國家安全與競爭力的關鍵保障。這類項目因其特殊性,往往具有戰略意義大、技術復雜程度高、資源投人密集、多主體協同等特點。此外,近年來軍工產品研制周期不斷壓縮,部分型號三四級產品需在1年內完成方案、試制、研制等階段工作,按裝備試驗鑒定程序完成鑒定試驗并通過狀態鑒定審查。在這一過程中,任何環節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引發“鞭梢效應”,導致項目成本超支、進度延誤甚至項目失敗。因此,對軍工產品研制項目進行科學的風險管理,不僅是提升裝備研制效率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國家安全與戰略利益的迫切需要。
二、軍工產品研制項目風險分析
軍工產品研制項目在國家安全、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等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能增強軍隊的作戰能力,有效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應對潛在的安全威脅;能通過對前沿技術的研究及應用,推動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的技術創新,并可轉化為民用,引領相關產業的技術進步;能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推動經濟發展,吸引和培養高端人才,提升人才競爭力。然而,由于多學科交叉、技術難度大、相關方復雜等鮮明的項目特點,項目運行過程中通常存在以下方面的風險。
(一)技術風險
軍工產品研制項目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的前沿技術,為了實現產品的高性能、高可靠性,大量應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技術風險是最主要、最頻發的風險源。項目往往追求性能極限,系統高度集成,應用環境嚴酷;技術成熟度低,未知領域多,攻關難度大。技術風險識別是核心,需投入巨大資源進行前沿技術預研、可行性論證、多方案迭代,項目早期識別“卡脖子”技術和關鍵性能瓶頸并制定相應措施至關重要。
(二)進度風險
軍工產品研制項目合同及協議中對項目的研制任務及完成時間均明確要求,具有剛性的進度約束,然而受多方因素影響,經常會發生進度超期,進度風險極高。項目需經歷方案設計、工程研制、狀態鑒定、列裝定型等多個階段,各階段工作緊密相連、環環相扣,前端某項任務滯后往往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整個項目進度滯后;此外,項目轉階段均需經過上級機關或主機集中組織的轉階段評審,承研單位較為被動,也存在一定進度風險。
(三)管理風險
軍工產品研制項目涉及復雜的相關方團隊,研制過程在符合相關國軍標、軍隊法規的前提下,盡量滿足各相關方的利益,管理錯綜復雜,管理風險較高。利益相關方眾多且層級高,涉及軍方用戶、總體單位、分系統/配套單位、政府及高校、試驗基地、軍事代表系統等;不同相關方出發點不同,項目運行過程中關注重點存在一定差異,遇到問題時很難兼顧多方利益,協調難度大。
(四)經費風險
軍工產品研制項目的經費風險同樣顯著。由于項目周期長、技術復雜且涉及多方協作,經費管理面臨諸多挑戰。首先,預算超支風險較高,尤其是在方案設計和工程研制階段,技術難題可能導致額外的研發投人;其次,資金到位可能存在延遲,影響項目進度和資源配置;此外,經費管理合規性存在風險,對軍方審計要求、財務管理制度理解或執行不到位,經費使用過程監控不力,引發合規風險。
(五)質量風險
軍工產品研制項目的質量風險也十分突出。項目通常涉及高精尖技術,設計、制造及試驗驗證過程中可能因技術不成熟、試驗不合理、驗證不充分等問題導致質量問題;其次,項目一般涉及依賴眾多供應商協作,若原材料、零部件或分系統存在質量問題,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此外,項目進度緊張迫使團隊重進度輕質量,質量意識隨之弱化,導致質量管理標準降低、過程管控松懈,從而引發質量問題。
軍T產品研制項目具有高度的戰略意義,一旦因項目風險引發項目失敗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首先,從經濟層面來看,項目往往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項目失敗不僅會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還可能影響后續的研發計劃和產業發展;其次,在國家安全領域,軍工產品的研制關系到國家軍事裝備的技術水平和國防能力,項目失敗可能會削弱國防力量,對國家安全構成潛在威脅;此外,從社會層面而言,項目失敗還會影響公眾對相關企業的信任度,進而影響企業形象和發展前景。當前正面臨技術迭代迅速、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新形勢,急需通過科學的風險管理方法以確保項目順利推進,從而降低項目失敗的可能性,保障國家利益和企業發展。
三、項目風險管理方法
(一)項目風險識別
作為風險管理的基礎,風險識別是在收集資料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方法對尚未發生的潛在風險及客觀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行系統歸類和全面識別,常用的方法有德爾菲法、頭腦風暴法、核對表、SWOT技術、經驗判斷、系統分析、事故樹分析等。風險識別的成果一般包含風險來源表、風險分類或分組以及風險癥狀。
(二)項目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是對風險進行定性分析,并根據風險對項目目標的影響程度對項目風險進行分級排序的過程,常用的方法有定性評估、矩陣圖分析。定性評估法僅對風險概率及影響程度進行定性,如高、中、低等;矩陣圖分析法對風險概率與影響程度進行量化分析,確定風險值對項目風險進行分級,形成風險表并對高中風險制定風險應對計劃。
(三)項目風險應對
風險應對是針對風險量化結果,為降低項目風險的負面效應制定風險應對策略和技術手段的過程。常通常依據風險管理計劃、風險排序、風險認知等依據,采用減輕、預防、轉移、回避、自留、后備措施等方式確定風險應對計劃,并確定剩余風險及次要風險,必要時可簽署合同協議確定各方責任。
(四)項目風險監控
風險監控是在風險事件發生時實施風險管理計劃中預定的規避措施,通過跟蹤識別的風險,識別剩余風險和出現的風險,修改風險管理計劃,保證風險計劃的實施,并評估消減風險的效果。風險監控常采用核對表、定期項目評估、錚值分析、附加風險應對計劃、獨立風險分析等工具和方法。
四、軍工產品研制項目風險管理實踐應用
某型號三級產品改型研制項目需在與主機所簽訂合同及協議書后8個月內完成全部研制工作,經合同監管單位軍檢后交付兩件S型裝機件,并按裝備試驗鑒定程序完成全部鑒定試驗,通過狀態鑒定審查。項目研購一體,無研制經費,S型裝機件費用需與主機廠另行簽訂采購合同支付。經分析,該項目具有以下特點:技術難度高,雖為改型研制產品,但關鍵指標大幅提升;研制周期短,僅8個月需完成全部研制工作并交付S型裝機件;經費緊張,研購一體,無研制經費;管理工作復雜,產品件研制涉及利益相關者眾多,協調量大;有質量問題發生可能性,此前相似型號產品發生過質量問題。
根據本項目相關的制約因素,如周期、經費、技術指標、管理要求等,結合經分析后的項目特點,項目團隊采用頭腦風暴法對本項目的風險進行識別,確定了本項目運行過程中存在主要風險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技術風險、進度風險、質量風險、經費風險和管理風險。
技術風險:本改型項目雖具備前期研制基礎,但技術指標較原型號有顯著提升,需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瓶頸。這可能導致技術攻關周期延長、驗證反復或性能不達標等風險,需重點關注關鍵技術的成熟度與驗證充分性。
進度風險:環境試驗、功能/性能試驗均含長時試驗,性能驗證試驗和性能鑒定試驗均做一次,進度風險極大;嚴格按階段開展工作,一個環節滯后恐帶來后續連鎖反應,導致整體進度拖期。
管理風險:項目團隊相對年輕,對產品研制和裝備試驗鑒定的管理流程不熟悉,存在一定管理風險;項目利益相關者眾多,涉及軍方用戶、軍方機關、軍事代表室、主機所、主機廠、試驗單位以及企業內部質量、財務、質檢等部門,各方關注重點不完全一致,綜合考慮各方利益難度大。
費用風險:項目采用\"研購一體\"模式,無專項研制經費。研制階段成本需完全攤人采購合同,成本控制壓力極大。極易因技術攻關、驗證反復或原材料波動導致研制成本超支,威脅項目整體經濟性。
質量風險:此前技術狀態相近產品在鑒定試驗中暴露鹽霧防護缺陷(出現銹蝕),表明在材料耐蝕性/表面處理工藝/密封設計等環節存在潛在隱患。本型號雖經改進,仍需高度警惕類似失效模式復現。
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項目團隊采用專家經驗法,邀請了多位具有類似項目經驗的技術專家和管理專家組成評估小組,對識別出的7項潛在風險進行了系統分析,對各項風險的發生概率和影響程度進行量化評分,計算出風險值(風險值 Σ=Σ 概率 × 影響),最后結合本項目具體情況制定減輕、預防等處置方法,并規劃了應對措施計劃,具體內容見表1。
表1某型號三級產品研制項目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及風險應對

按表1中應對措施計劃對本項目進行了風險管控,最終該項目設計方案合理,成功規避技術風險;部分長時試驗在性能鑒定階段采信了性能驗證試驗結果,既節省了研制經費,又加快了研制進程;整體上滿足了各利益相關方的訴求,過程中未發生較大沖突;與主機廠及時簽訂了訂購合同,緩解了經費墊支及成本壓力;產品按計劃通過了機關組織的狀態鑒定,研制過程未發生質量問題。項目按計劃完成既定目標,風險管理方法可行有效。
五、結束語
由于軍工產品研制項目的特殊性,其風險是客觀存在的,通過深入分析具體項目的特點,識別項目風險的來源、潛在因素及發生后果,對風險發生的概率及影響值進行評估并計算風險值,最后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處置方法及應對措施,可有效地規避風險或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為項目的順利推進提供可靠保障,從而實現項目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趙虹.代建制項目執行與控制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7.
[2]邢宏濤.航空裝備研制項目風險管理現狀探討及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9,16(35):195-196,198.
[3]黃文亮.簡析風險管理在飛機項目管理中的運用[].設備管理與維修,2020(20):3-4.
[4]白思俊.現代項目管理:升級版(下冊)(第2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114-138.(作者單位: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100095)[作者簡介:趙宏達,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工程師,現從事項目管理工作。]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