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8-152-02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生態環境。其發展需要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同富裕。青藏高原要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中取得平衡,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生態產業是實現發展目標的可行路徑。
根據已有的研究總結出青藏高原目前具有如下問題:一是青藏高原生態環境高度脆弱和較高度脆弱地區占比高[]。二是生態系統結構簡單,恢復力低2。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導致生態系統變化。三是人口增多和過度放牧導致植被退化和水土流失[4]。耕地集中且質量低5。四是其發展處于中等偏下水平。新興產業難以生存發展。五是在保護區建設不足,保護區空間規劃仍存在一定問題4。
(二)相關文獻回顧與評述
從生態保護角度上,有研究認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需要系統布局,分區域推進3。建立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和法制體系□。識別“保護一發展\"沖突,及時協調保護區功能關系與管理矛盾;針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優先保護區的影響進行長期監測4。
從經濟發展角度上,產業發展要著力培育體現本地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生態資產只有轉化為生態產品才能實現其價值8。青藏高原地區有適宜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產業,需要充分利用區位優勢發展,吸引相關人才。提高原住民的福祉,兼顧生態資產的特征及其潛力8。鼓勵循環技術創新與應用,開發綠色生物技術和清潔能源技術,因地制宜進行城市化[70]。開發生態旅游以打破封閉,促進經濟發展。
對于青藏高原生態、經濟等方面已有較充分的研究,明確了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在對策方面,部分研究聚焦于生態保護,提出了系統布局、逐步推進等方法。另一部分研究從經濟角度出發,強調培育本地特色產業體系,提出開發生態產品、發展生態經濟的措施。然而,目前對于如何通過生態產業路徑實現生態和經濟的共同發展及其具體實踐方式的研究還相對有限。
(三)研究方法與目的
本研究將在公共經濟學的視角下,結合多學科理論,建立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產業路徑。通過對該地區生態產業的可持續性分析,評估其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結合其他地區發展經驗,探討青藏高原地區生態產業路徑的可行性。通過文獻研究系統了解青藏高原現狀和相關理論。結合相關案例分析,為理論分析提供現實參照和實證支持。最后提出相關建議。
二、生態產業路徑的理論基礎
(一)生態產業路徑定義
生態產業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的基礎上,通過生態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相關理論組織起來的具有高效、和諧的生態過程和功能的集團型產業[]。在本研究中,生態產業路徑是指通過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以及生態產業鏈構建的模式,通過多元主體參與和政策引導的手段實現青藏高原地區生態和經濟的協調發展,達成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實現青藏高原地區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新質生產力理論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不斷優化生產要素組合,以科技創新為發展提供內在驅動;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需要群眾和企業的參與,改革創新與現代化的推動;以制度、政策、人才作為保障[12]。
青藏高原地區生態產業發展的路徑適用于新質生產力的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協同驅動\"的運行模式。青藏高原生態產業路徑需要以科技創新為內在驅動力,通過政府主導和市場驅動,將青藏高原地區目前所具有的各類生產要素整合輸入。在整合平臺上通過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模式達成資源的有效利用,實現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最大化,進而增強當地經濟、文化和科技實力,吸引外來投資和人才加人,達成正向循環。
(三)循環經濟理論
循環經濟以自然生態規律為基礎,將經濟效益、資源節約和生態保護納入考慮范圍,以資源循環利用為中心,實現經濟發展[13],強調通過先進技術實現高收益低環境影響,主張更多主體參與其中。
青藏高原生態脆弱,一般性資源稀缺。循環經濟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的使用,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經濟效益。通過生態產業路徑,將原有產業改造為生態產業。在生產產品后將廢棄物轉化為資源,減少排放和環境污染。其再生產對資源需求降低,自然資源的開采和消耗小,降低對生態系統的壓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從民生的角度上來說,生態產業路徑通過循環經濟模式實現,其資源收集、再生利用、產品設計等環節有助于增加就業機會,提升當地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四)激勵理論
在循環經濟影響因素中,個人或組織自發的價值驅動比來自外部壓力或直接的實際約束更有效。青藏高原地區生態產業建設需要激發群眾、企業的積極性,創造經濟和生態協同發展的基礎。
企業以盈利為動機,個人以精神需求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為動機,通過提供資金、設備和勞動力實現目標。為實現青藏高原生態產業發展,參與企業和社會組織需將目標和盈利方式與當地群眾需求結合,產品需滿足當地群眾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公共部門利用正激和負激結合的方法,懲罰污染企業、鼓勵環保企業。市場按需激勵,依照公平原則進行監管,從而促進企業發展、吸引參與、避免壟斷。在目標引導和公共部門管理下,實施生態產業建設的目標導向行為。
三、生態產業路徑的實踐基礎
作為青藏地區生態產業路徑實踐的代表,生態旅游利用了當地生態資源,實現生態產業化;將傳統旅游行業轉化為環境友好型產業,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旅游通過國家公園、沿途服務、文創產品等形成了完整的生態產業鏈,是生態產業的典型,具備較高研究價值。
相關數據顯示西藏共有國家級旅游度假區1個,國家級A級景區150處,星級飯店178家,旅行社299家。在學者進行的\"三要素\"情境模擬中,西藏旅游經濟綠色發展期望收人預計到2030年實現921.65億元,人數6631.46萬人次,GDP3852億元,旅游垃圾預計產生固體25.87萬噸,污水排放3.64萬噸。目前西藏旅游已逐步實現綠色轉型,生態環境治理有效加強,生活環境明顯改善[4]。生態旅游對當地經濟和生態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在旅游市場上具有不可替代性,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青藏高原生態旅游在產品提供和銷售、宣傳上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促進了當地可持續發展。
四、生態產業路徑的協同作用與實現邏輯
(一)生態產業路徑的協同作用
生態產業鏈將分散產業整合,建立產品間聯系,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降低生產成本。青藏地區憑借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生態資源,將原有農業、制造業、旅游業進行整合,互聯不同產業產品,使消費者在購買某一產品時有更大概率同時購買另一產品。農業和制造業所產出的如冬蟲夏草、高原農產品、文創產品等在市場上具備獨特性,可利用旅游業吸引的客流量進行宣傳,使消費者深人了解綠色生態,增加綠色消費意愿,提高生態產業鏈產品的附加價值,提升經濟效益[13]。
生態資源為發展生態產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青藏高原地區適宜發展生態農業和旅游業,農業為市場提供健康、綠色的農畜產品,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食品的需求。依托旅游業和旅游消費可以促進農產品銷售和農業發展。通過生態農業與旅游結合,如讓旅游者親身體驗綠色農業生產方式,介紹高原農業獨特性等措施可以增強旅游吸引力。
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均依賴良好的生態環境,通過激勵,企業將自發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技術。生態產業發展將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增加地區的經濟總量,解決就業問題。此外,通過加強生態旅游管理、推廣有機農業等措施,可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二)生態產業路徑的實現邏輯
生態產業路徑主要通過市場、企業和公共管理部門實現。市場在公共部門的管理和指導下,通過正向和負向激勵引導企業和社會組織,在承擔生態責任的前提下實現盈利。市場需求推動生態產業的發展;消費者對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的產品的認可和偏好為生態產業提供了發展環境。
企業在生態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企業通過市場調研和定位可以了解需求,開發符合需求的生態產品和服務,實現市場份額的增長。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提供環保特色和可持續發展的產品,通過循環經濟的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保護水平。宣傳綠色形象,提高產品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在健康環境下實現生態產業的升級和轉型,達成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公共管理部門在生態產業發展中發揮組織和引導作用,制定政策法規、提供財政資金和稅收優惠等經濟手段,加強生態環境監管和執法力度。通過生態產業發展,政府可以獲得更多收入,降低對轉移支付的依賴,增強青藏高原發展可持續性。
五、總結與展望
本研究綜合多篇文獻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區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提出可行的生態產業路徑。通過市場需求驅動、企業創新和政府支持,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市場需求推動了生態產品和服務的發展,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滿足市場需求,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環境監管。通過協同作用,生態產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為實現青藏高原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還需做到:一是加強合作與交流,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二是推動不同生態產業的協同發展,形成生態產業鏈條;三是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提供具有環保特色和可持續發展的產品和服務。
參考文獻:
[1]王曉峰,鄭媛元,孫澤沖,等.青藏高原自然保護區生態脆弱性演化與模擬[J].環境科學,2024(09):1-15.
[2]陳心盟,王曉峰,馮曉明,等.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服務權衡與協同關系[J].地理研究,2021,40(01):18-34.
[3]傅伯杰,歐陽志云,施鵬,等.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狀況與保護對策[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36(11):1298-1306
[4]魏彥強,胡華偉,王文穎,等.青藏高原自然保護區建設現狀及未來規劃建議[J].自然保護地,2024:1-20.
[5]雷涵博,祝培甜,侯怡爽.青藏高原耕地保護現狀與問題研究J].自然資源情報,2024(09):1-6.
[6]黃濤.生態旅游的研究與開發—以青藏高原為例[J].中國市場,2023(24):42-45.
[7]彭澤軍.青藏高原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路徑述要[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4(07):36-39.
[8]李平星,高晨真,羅艷華,等.青藏高原生態資產空間差異及其價值化潛力[J].生態學報,2024,44(05):1808-1821.
[9]龐洪偉,楊鑫,姚守峰,等.生態產業化、技術創新與青藏高原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J].生態經濟,2024,40(07):82-89.
[10]青海省經濟研究院課題組,李勇.青藏高原城市化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3(25):35-51.
[11]陳婷.西藏生態產業創新發展路徑選擇策略研究[J].中阿科技論壇(中英文),2024(07):16-19.
[12]王旭東,盧愛國.新質生產力支撐要素:基本結構、運行機理與優化路徑[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09):1-10.
[13]李雪嬌,李慧,劉益帆,等.循環經濟視域下果品生態產業鏈構建及價值實現——以釀酒葡萄為例[J].中國果樹,2024(08):117-122.
[14]胡莉娜.西藏旅游經濟綠色發展效率測度及影響因素研究[D].西藏大學,2023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重慶40112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