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8-019-02
一、引言
當前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資源趨緊與生態退化加劇的雙重挑戰,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建設生態文明、堅持綠色發展是中國的國家戰略,是中國自身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生態文明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而生態文化作為其精神內核與價值引領,正逐步成為驅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核心力量。
生態文化本質上是以生態價值觀為準則的文化形態,深度融合了中華傳統“天人合一”的生態自然觀、生態智慧與當代可持續發展理念,其核心使命在于重構人與自然的關系,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文明取向。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實踐中不斷創新的現代化2。今天我們要實現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聚焦新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課題,走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3。在此背景下,《指導意見》中提出的“生態文化+ \"產業代表了一種創新范式,其并非簡單疊加,而是以生態資源為基礎,通過文化創意賦能衍生出文創、旅游、數字體驗、康養等低消耗、高附加值的新業態,最終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價值躍進。
本文聚焦《指導意見》的政策內涵,旨在深人解析生態文化如何通過制度化建設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構建區域綠色轉型的理論框架,厘清“文化驅動經濟”的內在邏輯;另一方面提煉可復制的實踐路徑,為地方政府與企業提供兼具戰略性與操作性的行動指南,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全面實現。
二、生態文化建設的政策框架與核心目標
《指導意見》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文化思想為理論根基,創新性構建了“研究傳承一傳播推廣一轉化利用”三位一體的系統性框架,形成環環相扣的生態文化建設閉環,其內在邏輯在于:理論研究是根本前提,傳播滲透是轉化橋梁,實踐落地是終極目標。
在頂層設計層面,政策首先著眼于理論根基的深度夯實,既要求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全球生態治理的原創性貢獻,又要挖掘傳統生態智慧中“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4的治理經驗,同時梳理“塞罕壩精神\"等紅色資源蘊含的實踐智慧,構建貫通古今的理論體系。理論建構的深層意義在于生態文化若僅停留于學術層面,將難以實現其改造社會的根本使命,因此,必須通過傳播網絡轉化為大眾實踐;更著力構建覆蓋全社會的文化傳播網絡,通過將生態教育深度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創新主流輿論引導方式、扶持生態文藝精品創作、打造實體化文化展示平臺及拓展國際傳播渠道,使生態文化滲透至社會每個層面。政策在此展現出關鍵創新,通過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和培育“生態文化 + \"產業雙驅動,推動文化價值向經濟社會效益的實質性轉化。這種轉化并非抽象概念,而是體現為清晰的階段性目標體系:到2030年,形成一批標志性生態文化理論研究成果,打造一批多樣化生態文化陣地,產出一批高質量生態文藝作品,推出一批生態文化特色旅游精品線路,生態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基本建立。到2035年,生態文化建設、管理和傳播體制機制持續完善,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逐步健全,生態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持更加有力,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生態文明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顯著提升5。
政策框架的實踐導向在價值轉化環節得到集中彰顯,其賦予生態文化雙重經濟功能,構成支撐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支點:一方面通過文化賦能激活生態資源的市場溢價能力,例如,生態旅游線路的品牌價值提升;另一方面借由產業融合開辟新型就業空間,特別是為青年群體創造數字內容創作、生態研學設計等綠色創業通道,從而為區域經濟注入可持續的創新發展動能。
三、生態文化賦能產業發展的創新路徑
構建“生態文化 + \"產業生態,是生態文化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在業態創新維度,政策引導下的主題化開發正在重塑資源價值:山西偏關示范區依托長城遺跡與黃河文化資源,打造\"邊塞生態走廊\"綜合項目,通過古堡民宿改造、荒漠化治理展示、徒步觀測路線設計,使游客在沉浸式體驗中理解邊塞生態系統的脆弱性與保護邏輯;浙江安吉則通過竹工藝非遺技藝與低碳生活理念的深度融合,打造集文化展示、手工體驗、環保教育于一體的博覽園,形成“可觀可感可參與”的多維體驗空間。
科技創新深度融入生態文化體驗,為產業發展注入動能,進一步釋放產業潛能。陜西自然博物院借助VR技術動態重現“秦嶺四寶”棲息地的歷史變遷,配合可降解材料制作的互動裝置,不僅使科普教育效能大幅提升,更實現了游客量的跨越式增長。
多元主體的協同共治機制,是生態文化價值轉化為產業優勢的關鍵保障。多元生態治理,就是要盡可能發揮黨委、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眾等各方面的作用,讓他們共同參與生態事務的管理。在此過程中,多元主體協同機制成為關鍵支撐。政府發揮好主導作用,通過用地優惠、稅收減免等政策構建制度環境;頭部文旅企業提供資本與渠道支持;家庭農場、文創工作室等中小微主體深耕特色產品開發;公眾則通過社交媒體傳播形成口碑裂變網絡,這種“政府一企業一公眾”三維聯動模式,有效借鑒了淄博燒烤經濟中政府與社會多方有效協同的品質管控經驗。在淄博案例中,通過政府規范市場(發布燒烤地圖,開通專列)企業保障品質(誠信經營,承諾不缺斤少兩)公眾傳播情感(游客自發打卡)三方的協同作用,成功建立了“品質管控一口碑強化—流量轉化\"的正向反饋機制。
生態文藝創作則通過情感賦能,不斷拓展產業價值鏈的深度與廣度。國內涌現的許多與生態文化密切相關的文學作品,如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帶動新疆那拉提草原旅游熱度飆升,印證了文化情感賦能的乘數效應;張藝謀導演的大型實景演出《印象·麗江》以玉龍雪山為天然舞臺,通過震撼的原生態表演將納西族文化情感融入壯麗山河,持續吸引著海內外游客;國家級生態文學品牌\"大地文心\"則通過故事化敘事賦予自然資源情感溢價,通過文學的力量喚醒生態保護意識。而依托“一帶一路\"綠色合作機制,庫布其沙漠治理經驗已升華為技術輸出載體,技術出海在沙特、摩洛哥等國落地示范項目,實現經濟效益與國際影響力的協同增益。
四、區域生態文化品牌建設與價值實現機制
區域生態文化品牌建設必須根植于差異化資源稟賦的創造性轉化,其核心在于通過自然標識和文化基因的融合實現價值躍升。在品牌化路徑上需深度挖掘地域特質,如甘肅張掖依托丹霞地貌的視覺奇觀構建“彩虹山脈”自然標識,江西景德鎮則提煉柴窯千年燒造技藝中“火候與生態平衡\"的哲學智慧形成文化基因,二者通過IP化運作轉化為消費吸引力。河北塞罕壩的實踐堪稱典范,將三代人荒漠造林成果轉化為“綠色長城\"超級IP,通過森林音樂會、碳中和婚禮基地等場景創新,使年游客量突破百萬,印證了生態資源向文化資本的質變。
價值轉化則依賴政策與市場的雙驅動。政策端以制度創新激活資源潛能,隨著生態資源價值轉化成為新時代的重要命題,2018年福建省南平市首創“生態銀行\"制度。以特有的“分散一集中\"理念,通過林地資源整合與碳匯交易機制,使分散的生態資源產生規模效益;市場端通過文化符號的商品化引發消費溢價,敦煌研究院推出的藻井圖案環保背包“一鹿生花”,將文化符號轉化為時尚消費載體,獲得市場高度溢價認可;杭州亞運會“零碳吉祥物\"則借碳中和認證提升品牌附加值;山西右玉縣從防風固沙史提煉的“右玉精神”,在“文化認同一品牌溢價—產業收益\"的循環作用下,不再停留于精神符號層面,更成為“右玉沙棘”\"生態羊\"等地標產品的品牌建設引擎,驅動全產業鏈各環節的價值提升。
五、推進生態文化建設的政策建議
體制機制創新是生態文化建設的制度基石。通過設立省級實體化“生態文化建設領導小組”,由分管副省長統籌文旅、環保、宣傳系統資源,建立跨部門聯合決策機制,破解資源碎片化難題;同步實施“美麗城市”融合計劃,將生態文化基因植人城市規劃,以成都環城綠道嵌人川西林盤文化展示站為例,通過傳統民居改造與生態藝術裝置融合,使文化展示密度提升,實現生態理念的空間化承載。
資金與人才保障需激活多元要素供給。創新采用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來建設和運營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博物館等項目建設。PPP模式是我國于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創新探索,它可轉變政府職能、激發市場活力,同時也能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緊密結合。推動高校設立“生態文化經濟”交叉學科,培養兼具生態倫理素養、文化創意能力和商業運營思維的復合型人才。
評估與推廣體系重在強化閉環管理效能。構建三維動態監測體系:文化融入度指標應涵蓋學校課程覆蓋率、公共空間生態藝術裝置密度等;產業增長率需重點監測“生態文化 + ”產業對GDP的貢獻度;公眾滿意度則通過綠色行為轉化率等實證數據衡量。國家層面每年發布《生態文化建設白皮書》,系統呈現三維動態監測數據,深度剖析年度評估成果,并以此為基礎系統推廣安吉余村“竹林碳匯 + 文旅運營\"等標桿模式,建立“試點一評估一推廣\"機制,形成可復制、可迭代的區域實踐范式。
六、結語
《指導意見》的頒布,標志著中國生態文化建設進人系統性推進、制度化實踐的新紀元。本文研究表明生態文化既是生態文明的精神根基,更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通過“文化賦能產業轉型、科技激活資源價值、制度保障長效發展”的三維路徑,能夠有效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核心通道,推動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互促共進。未來需在三個方向持續深化:強化政策落地的精準性,建立區域差異化實施方案;深化科技支撐體系,推動區塊鏈、AI技術在文化資源確權、生態足跡追蹤中的應用;拓展國際合作維度,通過“一帶一路\"綠色文化走廊建設,將中國生態智慧轉化為全球治理的公共產品。唯有如此,生態文化方能成為引領綠色低碳潮流、塑造可持續發展軟實力的核心力量,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圖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黎琴.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文化根基[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4,35(03):19-24.
[3]李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傳統文化根基[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06):39-47.
[4]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求是,2019(03)
[5]生態環境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作家協會.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Z].環宣教[2025]41號,2025-05-30.
[6]馬莉.馬克思主義生態文化觀視域下國家生態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起點與實踐路向[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20(01):83-93.
[7]杜健勛,卿悅.“生態銀行”制度的形成、定位與展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3,33(02):188-200.
[8]賈康,陳通,鄧金麗.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實踐進步及完善建議[J].財會月報,2023,44(18):3-8.
(作者單位:西交利物浦大學江蘇蘇州215123)
[作者簡介:劉若馨,西交利物浦大學文化與創意產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