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8-015-02
在數字經濟迅猛發展的當下,城市體育產業迎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數字經濟正全方位重塑著體育產業的運營模式和消費形態,然而,其賦能機制與轉型效應仍有待進一步挖掘。本文聚焦于數字經濟對城市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從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制度環境以及區域協同等多個維度,探尋其轉型路徑。通過全面梳理過往研究成果,并緊密結合當下實際案例,深入剖析數字經濟賦能城市體育產業的內在機理,旨在為體育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和切實可行的實踐指引。
一、數字經濟賦能城市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分析
(一)激活產業動能與重構增長邏輯
數字經濟借助技術革新與模式重塑,為城市體育產業帶來了全新發展動力,并重新定義其增長邏輯。在產業鏈上游,智能制造與物聯網技術緊密結合,推動體育用品制造業向智能化邁進。比如,3D打印技術用于運動鞋定制,實現個性化設計與高效生產,縮短研發周期、降低成本;運動器材內置傳感器,實時收集數據助力產品優化,形成“數據一研發一生產\"的良性循環,提升產品附加值,推動產業邁向價值鏈高端。在消費端,數字技術重塑體育服務場景,線上健身平臺打破時空限制,線下場館借助大數據優化運營。同時,數字經濟催生新興業態,拓展產業邊界,形成線上線下融合新模式,為城市經濟增添活力。
(二)促進健康公平與深化文化認同
在促進健康公平和深化文化認同上,數字經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在健康方面,借助運動類小程序和地理位置服務技術,城市里的閑置空間搖身一變成為智能健身站點。這一舉措降低了人們參與運動的門檻,讓城鄉居民以及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都能獲得個性化健康服務。像有的城市推出的“智慧健身15分鐘圈\"項目,覆蓋眾多社區,每天服務人數眾多,充分體現了數字技術對實現健康公平的助力。在文化方面,數字技術成為城市體育文化傳播的有力推手。利用虛擬現實、短視頻平臺以及元宇審技術,傳統體育賽事和非遺體育項目得到生動展示與廣泛傳播,提升了城市體育軟實力,也為全球文化交流增添新動力[3]。
(三)優化監管效能與提升資源協同
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體育產業治理正邁向精準化變革的新階段。區塊鏈技術廣泛且深入的應用,為賽事票務和版權保護構建起堅固屏障。憑借全流程可追溯的特點,有效遏制了黃牛炒作和盜版侵權現象,有力保障了體育產業的健康發展。大數據平臺則像“智慧大腦”,實時監控場館能耗與人流密度,為安全運營精準預警。比如某大型體育場館運用物聯網傳感器,全面掌握設備運行狀態,實施預測性維護,大幅降低故障率和運維成本。在資源配置方面,數字技術打破信息壁壘,實現資源優化整合。政府借助產業數字地圖精準施策,企業通過數字化供應鏈平臺協同合作。某城市搭建的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多方資源,提升利用率,為產業發展和城市可持續發展增添動力4
二、數字經濟賦能城市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挑戰
(一)創新潛力與落地瓶頸的結構性張力
數字經濟在城市體育產業中的應用雖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技術轉化與場景適配的差距明顯,仍需努力跨越。5G、AI、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在賽事直播、運動監測等方面創新潛力巨大,然而目前挖掘不足。例如AI運動姿態識別,在戶外復雜或多人交互場景下,因算法模型泛化能力弱,識別準確率下降;區塊鏈技術在賽事版權保護上,因跨平臺數據互通標準缺乏,難以建立完整信任體系,這體現出技術研發與產業實踐協同機制不完善。而且,技術應用在區域和行業間不均衡,一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職業體育俱樂部與中小健身機構差距大,加上數據孤島現象嚴重,制約了產業協同創新。
(二)融合進程中的資源協同困境
在數字經濟與體育產業跨界融合進程中,資源整合與價值共創的復雜態勢愈發明顯。當下,傳統體育企業和科技公司合作深度不足,多停留在技術采購或流量導入階段,缺乏基于數據共享與聯合研發的戰略協同。像部分健身品牌和智能硬件廠商,合作僅圍繞設備銷售分成,未利用用戶數據推動產品升級,合作價值局限于短期,難以構建完整生態閉環,既反映出雙方對長期價值共創認知不夠,也說明利益分配機制有缺陷。同時,產業生態碎片化嚴重,設備兼容性差、虛擬賽事版權規則不明。而且,數字體育領域復合型人才短缺,源于教育培養體系滯后和企業人才戰略缺乏前瞻性。
(三)政策供給與動態需求的適配性挑戰
在數字經濟與體育產業融合進程中,當前制度環境雖有一定舉措,但政策工具與產業創新節奏的適配性亟待提升。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不完善,體育數據的確權、定價及交易規則仍在探索。以用戶運動數據為例,其權屬界定不明,既關乎個人隱私保護、又涉及企業數據資產權益,致使數據流通存在法律風險,限制了數據要素價值的釋放,反映出傳統治理框架在應對新型生產要素時認知滯后8
同時,監管體系面臨數字化轉型的緊迫需求。傳統以線下場景為主的監管模式,難以適應線上健身、虛擬賽事等新興業態的發展。部分地區在處理直播健身虛假宣傳、賽事版權侵權等問題時,缺乏有效監管手段,凸顯了跨部門協同機制不足和技術監管能力欠缺。此外,政策激勵精準度欠佳,部分補貼政策偏重硬件投入,對數字內容創作、技術研發等軟件方面支持不足,使產業創新動力偏向\"重資產”,與數字經濟“輕資產、高附加值\"特性不符。
三、數字經濟賦能城市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應對策略
(一)構建“場景一技術一數據”閉環生態
數字經濟賦能城市體育產業,關鍵在于實現技術創新的精準應用。要以場景需求為指引,推動5G、AI、區塊鏈等前沿技術與體育產業深度交融。比如,在賽事直播方面,可著力研發基于邊緣計算的低延遲傳輸技術,為觀眾帶來更加沉浸式的觀賽體驗;在全民健身領域,則可借助AI算法打造個性化運動處方庫,并通過可穿戴設備實現動態健康監測與及時干預。
技術創新應聚焦于“數據價值挖掘”,構建城市級體育數據平臺,將場館運營、賽事參與、用戶行為等多源數據整合起來,借助數據建模分析為技術迭代提供有力支撐,進而形成“場景需求一技術研發一數據反饋\"的良性循環。此外,還應鼓勵企業攜手高校、科研機構共同建立數字體育實驗室,圍繞運動損傷預防、虛擬賽事交互等前沿領域展開研究,通過\"揭榜掛帥\"機制攻克關鍵技術難題,確保技術研發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避免脫節現象的發生。
(二)打造“平臺 + 垂直”協同網絡
為破解體育產業碎片化難題,重構生態體系勢在必行。一方面,要注重培育數字體育平臺型企業,充分發揮它們在資源整合與規則制定方面的優勢。比如,扶持頭部企業搭建開放型賽事IP交易平臺,借助區塊鏈技術完成版權確權和智能合約分賬,以此降低中小賽事方的運營成本;打造全民健身數字服務平臺,整合場館預訂、課程培訓、賽事報名等多種功能,構建“一站式\"服務入口。另一方面,要強化垂直領域的專業化分工,鼓勵各細分領域的企業專注于技術或內容創新。如,專注于運動康復的智能設備廠商、深耕虛擬賽事的內容制作團隊等,可通過平臺對接實現優勢互補。此外,還應完善生態協作機制,制定跨行業數據共享標準和收益分配規則,推動體育企業、科技公司、科研機構組建創新聯合體。采用\"聯合研發一試點應用一規模推廣\"的模式,加速技術擴散,防止因生態位重疊而造成資源浪費。
(三)完善“政策—監管—標準”三維框架
為了優化制度環境,需要著重關注政策精準性、監管適應性與標準引領性這三個關鍵維度。在政策方面,應當制定專項規劃,為數字體育的發展指明清晰路徑,同時設立產業引導基金,助力關鍵技術攻關和場景示范項目。比如,給予研發智能運動裝備的中小企業稅收減免優惠,為舉辦虛擬賽事的平臺提供帶寬補貼。
在監管方面,要構建\"技術 + 法律\"的雙軌機制。一方面,借助AI內容審核、區塊鏈存證等技術手段,提升監管效能;另一方面,完善數據隱私保護、賽事版權交易等法律法規,明確數據權屬和跨境流動規則。
在標準制定方面,應加快構建數字體育技術標準體系,涉及智能設備通信協議、虛擬賽事運營規范、運動數據分類分級等內容,以標準引領產業規范化發展。此外,還需建立動態評估機制,定期監測政策實施效果,及時調整政策工具組合,防止“一刀切政策對創新活力造成抑制。
(四)形成“核心—節點一網絡”的聯動格局
推動城市體育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強化區域協同是關鍵。應當圍繞一線城市這一核心,全力打造數字體育創新策源地。憑借一線城市在技術、人才、資本等方面的顯著優勢,積極建設國家級數字體育產業基地,著重開展前沿技術研發與商業模式孵化工作。比如,北京可充分利用中關村豐富的科技資源,大力發展AI運動分析技術;上海則可憑借國際賽事資源,積極探索虛擬賽事IP運營的新路徑。
與此同時,要注重培育區域節點城市,鼓勵其結合自身特色發展差異化的體育產業。像成都可借助“大運會\"遺產,推動智慧場館運營;杭州可依托電商基因,進一步拓展數字體育消費場景。
在此基礎上,構建跨區域協作網絡,推動核心城市與節點城市建立“飛地經濟”合作模式,實現技術溢出與市場紅利的共享。例如,組建長三角數字體育創新聯盟,達成賽事IP聯合運營、人才聯合培養以及數據互聯互通。此外,還需完善跨區域利益分配機制,通過稅收分成、數據確權等方式,切實保障各方權益,防止“虹吸效應\"造成區域發展失衡。
四、結語
數字經濟已然成為推動城市體育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本文深入剖析了技術滲透、模式創新以及普惠治理等賦能機制,清晰展現出數字經濟在提升產業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健康公平等方面所發揮的轉型作用。盡管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技術適配性不足、區域發展存在差異、人才結構不合理等諸多挑戰,但只要積極構建生態閉環、不斷強化協同網絡、持續完善制度供給,就能夠充分挖掘并有效釋放數字經濟的紅利,為城市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基金項目:重慶市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體育競賽與課外體育活動在職業院校體育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研究(項目編號:Z2241591)。]
參考文獻:
[1]黃華翠,賴昶君.數字經濟驅動體育產業創新發展的理論基礎與實現路徑研究[].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4(10):116-119.
[2]劉圣文,付珂語,夏薇,等.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數字化轉型賦能體育企業高質量發展——基于體育行業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5(04):68-80.
[3]宋明亮,馮丹,糜征東,等.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機理、挑戰及應對路徑[].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4(11):15-20.
[4]周立,蘇慶富.數字金融與數字經濟雙輪驅動下體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思路與挑戰[].當代體育科技,2025(11):175-178.
[5]鴉新穎,鄧星華.論數字經濟賦能區域體育產業一體化發展[].體育文化導刊,2025(04):21-27+59.
[6]丁一津.數字經濟賦能體育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機制、現實阻滯與推進路徑].運動精品,2024(09):74-76+80.
[7]賀廣炎.新質生產力助推我國體育產業現代化發展探究.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21):59-61.
[8]楊京鐘,劉堅,仇軍,等.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內涵意蘊、現實挑戰及推進方略[.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4(08):11-22.
[9]王文靜,呂源龍,劉志國.數字信息技術視域下物聯網賦能體育產業轉型升級路徑研究[].產業創新研究,2024(23):128-130.
(作者單位:重慶應用技術職業學院重慶401520)
[作者簡介:何琪(1990一),漢族,四川攀枝花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