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8-027-02
在全球氣候變暖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大背景下,低碳農業作為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關鍵路徑應運而生,旨在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增強農業生態系統的碳匯功能1]。與此同時,綠色金融的興起為低碳農業轉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資金源泉與創新動力,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多元化金融工具,引導資本流向低碳農業項目。然而,當前低碳農業轉型中綠色金融的實踐仍面臨諸多困境,如政策的不穩定性、市場的不確定性、環境與技術風險的復雜性等,這些均可能導致綠色金融投資的低效與損失。因此,深入剖析低碳農業轉型進程中綠色金融風險識別與管理策略,對于保障綠色金融體系穩健運行、推動低碳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低碳農業與綠色金融理論基礎
(一)低碳農業內涵與發展模式
低碳農業是一種兼顧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新型農業模式。它內涵豐富,涵蓋了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從能源使用的優化,如采用清潔能源驅動農業機械,到肥料和農藥的精準施用,減少化學物質的碳排放[2]。其發展模式多樣,包括有機農業模式,通過有機肥料和生物防治手段,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循環農業模式,構建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體系,如沼氣池將畜禽糞便轉化為能源,沼渣沼液再回田施肥,實現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還有生態農業模式,注重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通過合理規劃種植和養殖結構,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3]。
(二)綠色金融體系與工具
綠色金融體系旨在引導資金流向環保、可持續發展領域。它包括綠色信貸,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低碳農業項目提供優惠貸款,依據項目的低碳特性與發展前景評估放貸額度與利率,支持農業企業的節能減排與新技術應用4。綠色債券則是企業或政府為綠色項目籌集資金而發行的債券,投資者因項目的綠色屬性而認購,其資金用于低碳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綠色保險通過保險機制降低低碳農業面臨的自然災害、市場價格波動等風險,保障農業經營者的利益。此外,還有綠色基金,專門投資于具有低碳環保效益的農業企業或項目,促進綠色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推動低碳農業規模化發展。
(三)二者協同發展的可行性
低碳農業與綠色金融協同發展具有深刻的理論邏輯。從環境經濟學角度看,低碳農業的正外部性,如碳匯增加、生態改善等,需要綠色金融的支持來內部化,綠色金融為低碳農業提供資金,使農業生產的環境效益在市場中得到體現。從可持續發展理論出發,二者協同是實現農業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可持續的必然要求。低碳農業的發展減少資源消耗與環境破壞,綠色金融為其提供資源配置的優化手段,確保資金流向可持續農業項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產業經濟學層面,二者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低碳農業的發展需求催生綠色金融創新產品與服務,而綠色金融的發展又推動低碳農業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
二、低碳農業轉型中的綠色金融風險識別
(一)政策風險因素分析
政策變動是湖南低碳農業綠色金融發展的關鍵。補貼政策上,國家若降低對低碳農業補貼標準,如從每畝200元降至150元,不少農業項目利潤會降約 20% ,沖擊綠色金融投資回報。政策不連續時,像有的綠色金融項目計劃5年享稅收優惠,第3年優惠稅率提升,收益預期下降約 10% ,抬升投資風險。區域政策有別,長株潭扶持力度大,補貼可達項目總投資30% ,資金匯聚;湘西自治州補貼僅 10% 左右,部分項目因資金缺面臨停滯。政策條文模糊使金融機構易誤判,如對低碳農業技術研發項目支持范圍理解偏差,投資決策失誤概率增加約 15% 。
(二)市場風險要素分析
市場風險給湖南低碳農業綠色金融帶來諸多難題。農產品價格波動大,2022年某低碳蔬菜種植基地因同類產品大量上市,菜價跌 30% ,綠色金融投資收益減約 25% 。綠色金融市場競爭白熱化,爭奪大型項目時,多家機構壓低貸款利率1.5個百分點且服務費用漲 10% 左右,致服務質量降、成本升,投資效益受損。低碳農業技術市場轉化率有風險,某農業科技企業研發的新技術因需求不足難產業化,金融機構資金回收周期延長2~3年。市場需求不確定,盡管湖南推廣低碳農產品,但約 30% 消費者因高價抵觸,使市場需求波動,影響項目效益與金融資產質量,金融產品不良率升約5個百分點。
(三)環境與技術風險識別
環境與技術風險深刻影響湖南低碳農業綠色金融。極端氣候方面,2023年湖南部分地區洪水致80萬畝低碳農田被淹、設施損壞,經濟損失5億元,綠色金融投資損失概率大增。生態環境改變,某地長期用化肥致土壤肥力降 15% 、作物產量減約 10% ,綠色金融面臨違約風險。低碳農業技術創新遇阻,某科研機構研發新技術耗時4年、投人800萬元,資金投入不確定且技術更新快,若項目跟不上,競爭力或降 30% 。技術應用有適應性風險,如引進的國外節水灌溉技術因湖南部分地區地形與水質特殊,設備利用率僅 60% 左右,阻礙低碳農業轉型,威脅綠色金融投資安全,投資回報率降約 10% 。
三、綠色金融風險管理策略
(一)風險規避與轉移策略
風險規避與轉移是綠色金融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項目前期評估階段,金融機構嚴格把關。例如,若某地區低碳農業政策在過去3年內變動頻繁,政策調整次數超過5次,且缺乏明確的長期規劃,金融機構會謹慎對待該地區相關項目,拒絕投資的概率可達 30% 。轉移風險方面,金融機構積極借助金融衍生品市場,如某銀行通過信用違約互換工具,將價值1億元的綠色農業項目潛在違約風險轉移給專業機構,降低自身風險暴露。同時,與保險公司合作開發特色保險產品,湖南省已有部分保險公司推出了針對水稻種植的氣象災害險,參保面積達到200萬畝,有效分散了自然環境風險。在項目融資結構設計上創新,如某低碳農業項目引入風險投資機構,共擔風險、共享收益,金融機構自身風險承擔比例從 80% 降低到50% ,實現了風險在不同主體間的有效轉移。
(二)風險降低與控制策略
湖南省金融機構采取多種措施降低和控制綠色金融風險。建立風險監測體系方面,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實時跟蹤項目運營數據。例如,通過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某低碳果園的土壤濕度、氣溫等數據,每天采集數據量達1000條以上,當數據異常時及時調整灌溉和溫控措施,使因環境因素導致的減產風險降低約 20% 。在控制風險上,金融機構對低碳農業貸款設置合理風險限額,根據項目類型、規模與風險等級確定授信額度與利率水平。如對小型低碳農業企業貸款額度一般控制在500萬元以內,利率根據風險評估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 10%~30% 。加強資金流向監管,確保專款專用,資金挪用風險降低至 5% 以下。針對市場風險,協助企業拓展銷售渠道,湖南省某金融機構幫助一家低碳農產品企業搭建電商平臺,使其銷售額在一年內增長了 40% ,穩定了市場價格。在技術風險控制上,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如為某農業科技合作項目提供300萬元研發資金,加快技術研發與應用轉化,降低技術失敗風險約 25% 。
(三)風險承受與應對規劃
湖南省金融機構明確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制定相應應對規劃。根據資本實力、盈利水平與風險偏好,確定可承受的風險閾值。例如,某銀行設定不良貸款率在 5% 以內為可承受風險范圍。當面臨低碳農業項目因不可抗力因素損失時,啟動應急預案。如2023年洪水災害后,部分金融機構對受災的低碳農業項目給予了延期還款6~12個月的政策,并減免了部分利息,利息減免幅度在 20%~50% 之間,幫助項目渡過難關。長期風險應對方面,優化資產結構,適當配置高流動性資產,如將高流動性資產占比提高到 30% 左右,以應對可能的資金贖回壓力。同時,加強與政府部門溝通協作,積極參與政策制定。例如,金融機構建議政府設立低碳農業風險補償基金,規模達5億元,對因政策變動或環境因素受損的綠色金融項目給予一定補償,補償比例可達損失金額的 30%~50% ,降低金融機構風險損失。
四、綠色金融風險管理策略實施保障
(一)政策支持與法律保障
政策支持與法律保障是湖南省低碳農業綠色金融風險管理的重要基石。湖南省政府制定全面的低碳農業發展規劃,明確階段目標與重點項目,如規劃未來5年將低碳農業占比提高到 30% 以上。出臺補貼政策,對采用新型低碳農業技術的企業給予設備購置補貼,補貼比例可達 30% 。構建綠色金融監管政策框架,加強對金融機構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發行等業務的監管,違規處罰力度加大,使違規成本提高約 50% 。在法律保障方面,立法機關加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企業申請綠色金融支持時需提供真實準確的環境信息與項目風險評估報告,若存在欺詐行為,罰款金額可達項目融資額的 10%~20% ,依法追究責任,為綠色金融風險管控提供堅實依據,增強市場穩定性與公信力。
(二)技術創新與信息共享
技術創新與信息共享在湖南省低碳農業綠色金融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在低碳農業技術創新上,加大研發投人,如湖南省投人5000萬元用于研發高效生物固碳技術,預計可使土壤碳匯能力提高 25% 。研發智能節水灌溉系統,可節水 30% 以上,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將廢棄物利用率提升到 80% 左右,降低生產風險,間接減少綠色金融投資風險。在綠色金融技術創新領域,積極應用新興技術,通過大數據技術挖掘低碳農業項目潛在風險因素與市場需求信息,數據處理效率提高 40% 以上。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信息共享平臺,實現項目全生命周期信息透明化、可追溯化共享,信息準確率達到 95% 以上,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信用風險與市場風險,信用風險違約率降低約 15% O
(三)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
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是推動湖南省低碳農業綠色金融風險管理的核心動力。高校加強專業學科建設,如某高校每年招收低碳農業與綠色金融交叉學科專業學生100名,開設特色課程,課程實踐教學比例達到 40% 。金融機構與農業企業加強內部員工培訓,每年培訓次數不少于4次,培訓內容涵蓋政策法規、業務創新、風險防控等方面,員工專業素養提升明顯,業務操作失誤率降低約 20% 。積極引進高端人才,如某金融機構引進具有國際綠色金融經驗的專家,帶動團隊提升業務水平,為低碳農業綠色金融風險管控提供智力支持,使風險管理決策的科學性提高約 30% 。
五、結語
本研究系統剖析了低碳農業轉型進程中綠色金融風險識別與管理策略。明確低碳農業內涵與發展模式以及綠色金融體系與工具,深入識別政策、市場、環境與技術風險。提出風險規避與轉移、降低與控制、承受與應對策略,并闡述策略實施保障措施,包括政策法律、技術信息、人才隊伍等方面。未來,隨著全球低碳發展持續推進,低碳農業與綠色金融將面臨更多新挑戰與機遇,需進一步深化二者協同理論研究,探索更精準風險量化模型,以提升風險識別與評估精度。在實踐中,應鼓勵金融創新與農業技術創新深度融合,開發更多適配低碳農業的金融產品。同時,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構建更完善的低碳農業綠色金融生態體系,推動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邁向新高度。
[基金項目:2024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低碳農業轉型進程中綠色金融風險識別與管理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4C0713。]
參考文獻:
[1]盧冰雪,郭戰琴.綠色金融對企業綠色創新績效的影響—基于風險承擔視角[J].科技和產業,2024(12):32-38.
[2]王亞萍“雙碳”愿景下防范化解綠色金融“漂綠”風險的法制邏輯[J.蘭州財經大學學報,2024,40(01):55-64.
[3]陳可蒙.風險與約束:“雙碳”目標下綠色金融發展的極限分析[J].時代經貿,2022,19(09):46-48.
[4]袁傳發.綠色金融發展的風險防范及政策保障[].當代金融家,2021(08):79-81.
(作者單位: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衡陽421000)(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