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故鄉是血脈生根處,是童年烙印地。而我,卻想把這梁子湖畔,認領為三天故鄉。
梁子湖原名“娘子湖”,傳說因地殼變動高唐縣變為澤國,孟紅玉母子報信使鄉親們得以逃生,為感恩他們,人們將此湖取名“娘子湖”。這份庇佑眾生的恩情,或許早已為“認領故鄉\"埋下了伏筆。
從踏上那條一邊是魚塘,一邊是近岸荷塘,遠處接著綿延山巒的公路時,我就默默將這里認作三天的故鄉了。
這瞬間的決定還可能源于10余年前第一次上梁子島看到那些慢慢滑過水面的槳,與我童年時在奶奶家后門口默默目送的船,那只推動船的槳向后劃在童年的我看來實在是神奇。奶奶說沿著那條小河可以劃到太湖,而孤單的我是把看來了又去的船當成了快樂的游戲。在那個特殊時期,老家的孤單相比在武漢的擔驚受怕要有安全感。
話說回來,我計劃在一個仲夏來梁子湖度過三天。這三天中我不是誰的誰,且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梁子湖本地人。
第一天。上午,去池塘里釣魚,看魚幾活蹦亂跳躍出水面,給自己和家人做一個武昌魚,煎一盤柴火豆腐,炒一盤清晨在湖邊從漁民手里買的新鮮菱角,再炸一些小魚小蝦補補鈣。
午后,倚窗喝茶,看日影從梧桐、雪松與三角楓的樹縫里游移,林間碎金隨風變幻圖形。
傍晚,看被夕陽映紅的水面,看在水中電線上稍息的鳥,以及天空中鳥兒掠過的黑色剪影。
入夜,聽著風聲沙沙雨聲嗒嗒,抄一首唐詩小楷當日課,然后伴著屋外蟲鳴入眠。
第二天。上午,沿環湖綠道去梁子湖鳳棲綠洲生態文明博覽園。這是國家4A級景區,園區總面積0.85平方公里,是華中首個以湖泊保護、水生態修復、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為特色的研究展示中心。
博覽園核心建筑是梁子湖生態文明展示館:總建筑面積約1.8萬平方米。館內有三個獨立展示區,分別展示梁子湖生態文明史、梁子湖濕地生態系統科普和兩山發展排頭兵等內容,運用互動裝置、裸眼3D、全息大屏、實物展示等多種手段,完全是沉浸式看展。不論是建筑還是內部設計,可謂大手筆,科技含量高。遠遠超出人們對一個區的能力范圍認識。
下午,乘船登上風光旖旎的梁子島。島中有湖,湖中有島,既有無垠的沃野,又有錦繡的山巒。湖上有漁船,天空有飛鳥,水里有魚躍。
認領梁子湖為三天故鄉,與籍貫無關,也不是矯情。是向日常繁忙與瑣碎借三天空白,容靈魂赤足在溫潤鄉土留下痕跡。 ”
梁子島不僅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也豐富。島上現存20多處名勝古跡,有三國時期蜀漢大將關羽的點將臺、磨刀磯。
到達之后,先逛逛梁子島歷史最悠久,造型最獨特的建筑一一魁星樓,它始建于明代,修繕于清乾隆年間,有\"魁星點斗,獨占鰲頭”之意,表達了梁子島對人才的企盼。
在梁子島,你可以從漁民手上買到地道的武昌魚,也可以跟漁民聊聊天,當地人淳樸善良,對外地人非常友好。
第三天,也就是最后一日,我要去尋一劑藥方,治那飄萍半生的無根之癥一一童年我在江蘇老家待的時間并不算長,但我記憶的童年都是江蘇老家的,特別是養成了老家的胃。那我的出生地、大部分時間生活的武漢呢?我無法確定哪里才是第一故鄉。直到來了梁子島才解開這纏繞幾十年的心結。
這一天去張裕釗紀念館。緬懷晚清著名學者、文學家、書法家、教育家張裕釗(1823—1894年)。張裕釗16歲考取秀才,23歲鄉試中舉,27在京城考授內閣中書。其文章有曾鞏之風,備受主試官曾國藩贊賞。
張裕釗在京供職兩年,目睹官場腐敗,便棄官南歸。入曾國藩幕府辦文案。之后張裕釗先后在江寧鳳池書院、保定蓮池書院、武昌江漢書院、襄陽鹿門書院主講,教授古文之法。培養了一大批名士,包括范當世、張謇、朱銘盤、馬其昶、宮島詠士等。
張裕釗書法獨辟蹊徑,融北碑南帖于一爐,創造了影響晚清書壇百年之久的“張體”,內圓外方、疏密相間,具有勁拔雄奇、氣骨兼備的特色。
在一樓參觀完,就在二樓的書法教室練習書法和國畫,墨汁在宣紙上暈開時,我忽然懂得了張老先生棄官南歸的心境一一梁子湖的水波,本就是一幅寫意人生的帖子啊!
為什么這短暫的三天可以讓人產生“故鄉”感?因為親切心安。眼見綠意盎然的水草隨風飄蕩仿佛一波波綠浪,風鼓起裙子,夜合晝開的荷花,雨后紛紛躍出水面的魚兒,咩咩叫著慢悠悠過馬路的黃牛群,只聽得“布谷布谷\"不見蹤影的杜鵑,高高的梧桐樹上寬大的葉子風中搖曳,落日熔金的水面一道道波紋,白鷺、斑,各種不知名的鳥兒飛向樹叢或水面,教人如何不沉醉這碧波所在的空間?
認領梁子湖為三天故鄉,與籍貫無關,也不是矯情。是向日常繁忙與瑣碎借三天空白,容靈魂赤足在溫潤鄉土留下痕跡。在這里,我認領的是一把丈量生活厚度的尺,一帖治愈“無根感”的方,一處提醒自己“吾心安處,亦可作故鄉\"的心海燈塔。離開湖區返家,行囊里裝滿的,不是魚蝦,是夠余生咀嚼的\"故鄉”醴酪。這滋味千金難買,因為那是用梁子湖的日月、荷風與千年的槳聲釀成的。
(責任編輯 范翔飛 zhwx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