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越人歌》的槳聲欸乃,蕩過兩千五百載煙波,依舊在梁子湖的晨霧里回響。這不啻是中國文學譯詩的初啼,更如一粒古老的蓮子,深埋水底,標記著這片澄波與人類文明相濡以沫的悠遠。
清風拂過浩渺的梁子湖,激蕩的漣漪,正如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也引發了我對梁子湖文明更深沉的叩問:這千頃碧波下,除了生態的寶藏,是否還蘊藏著更為豐厚的文化基因?
探尋的起點,正是梁子湖生態文明展示館。作為華中地區首個以湖泊生態保護為核心的專業展館,也是梁子湖區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標志性成果,它為我們理解這片水域提供了關鍵視角。
站在歷史的維度,梁子湖演繹著人湖共生的文化;站在生態的維度,桃花水母等珍稀生物標本,凸顯了梁子湖“物種基因庫\"的地位。
這便引出了一個話題:梁子湖生態文明包含生態文化,梁子湖的“物種基因庫”里也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基因庫”。
自《越人歌》肇始,梁子湖已見證了2000多年的傳奇故事,這正是其“文化基因庫”的豐厚積淀。
梁子湖之名,起于“高唐沉湖\"的傳說。相傳古有高唐縣,樊姓母子得道士秘讖:“石獅口流血,城將陷。\"母子日窺衙前石獅,終為屠夫豬血所戲。驚見赤痕,母子拆屋扎筏,奔走呼號,鄉鄰尾隨。俄頃地陷山崩,洪濤吞城,唯乘筏者漂至孤山,拓荒成聚。感念母恩,山稱“娘子”,湖名“娘子”,后諧音為“梁子湖”。這則與《搜神記》“城淪為湖\"遙相呼應的寓言,深深烙印著先民對自然的敬畏一存亡一線,唯順天者生。
在戰國的烽煙里,屈原行吟至鄂渚(今梁子湖),“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的嘆息,隨著江風飄散。扁舟在漩渦中的掙扎,何嘗不是詩人命運的倒影?彼時鄂王城(今大冶金牛鎮)作為楚之陪都,在湖畔靜觀風云翻涌。
三國時期,梁子湖成為風云際會之地。關羽在此厲兵秣馬,湖濱巨石猶聞磨刀霍霍,遺下絆馬石、下馬湖、磨刀磯等地名。東吳水師在此操演,周瑜于七星山巔設“點將臺”,登臺一望,萬頃碧波間,似有旌旗獵獵,鼓角隱隱。孫劉聯軍自此揚帆,溯江而上,成就“赤壁之戰\"的豐功偉業。往事如煙,如今吳王練兵場、點將臺、吳王山、武昌觀等遺跡,仍在無聲訴說著那段金戈鐵馬的傳奇。
湖畔的泥土,不獨承載兵爽烽煙,更曾燃起手工業的文明窯火。梁子湖窯址的發現,揭開了唐代至五代鄂州瓷器大規模燒造的華章。這處重要的民窯遺址,填補了荊楚唐窯的空白。它與景德鎮南窯、蘭田窯及長沙銅官窯的瓷器,共同編織了唐代長江中游繁榮的陶瓷貿易網絡,是梁子湖滋養手工業文明的實證。
"真正的進步,從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以謙卑之心,在碧水藍天間重獲詩意棲居的權利。 ”
明清時期,湖心梁子島因扼水道咽喉而崛起,號稱\"小漢口”。常住人口逾萬,商肆輻,糧行漁市鱗次櫛比,笙歌戲臺徹夜不息。日有千舟競櫓,千人拱手,夜則漁火繁星,萬盞明燈。青石巷陌間,玉紅閣、魁星樓巍然凌霄。
梁子湖的記憶亦有傷痛。抗日戰爭時期,梁子島遭到日寇踐踏,繁華盡付劫灰,唯余古窯址、殘碑,如沉入歷史深潭的舟船,靜訴滄桑。
曾幾何時,梁子湖亦歷經生態的嚴冬。網箱密布如湖面瘡疤,圍墾筑堤,污水直排,生物鏈被破壞直至新世紀\"退坑還湖\"號角吹響,梁子湖方才逐漸擺脫生態困境。
2016年夏,荊楚大地暴雨如注,梁子湖水位危懸,大堤岌岌可危。為保護佑武漢及下游周全,湖北省委省政府果斷炸開梁子湖與牛山湖間三公里隔堤分洪。
這聲巨響,既是生態危機的警鐘,也是重生序曲的強音。此舉不僅化解了燃眉汛危,更成為“退皖還湖\"生態修復的關鍵一步,終結了37年的人為分割,讓湖泊重獲自然流通的生機。
生態意識一旦覺醒,即成燎原之勢。梁子湖區高懸“三條紅線”:禁挖山、禁填湖、禁違建,如同利劍守護著綠水青山,而今正化為“金山銀山\"的璀璨現實。
梁子湖綠道,蜿蜒如湖岸鑲綴的一匹綢緞,自水湄迤迦而去,綰接著星散的村落與青翠的濕地。這何嘗不是一幅攤開的畫卷:蘆葦夾岸,禾苗青壯、滿池荷香,萬羽棲翔…昔日的“生態包袱\"蝶變為“綠色明珠”。
“天字喲呵齊喲,地字喲呵齊吧,人字喲呵齊喲,和字喲呵齊吧\"古老的勞動號子依舊在梁子湖上回蕩。
“三歲伢,穿紅鞋,搖搖擺擺上學來…”湖畔童謠代代相傳。
而東岸曾有民謠戲謔:“大瓏大垅,百事不同。吃的是供應,燒的是牛糞\"以詼諧調侃道盡了昔日大垅村的貧窮。時過境遷,今日的大垅村早已舊貌換新顏,過上了小康生活。
梁子湖的千年漣漪,從《越人歌》的槳聲,到生態文明的綠色交響,映照著一個民族對“天人合一”的永恒追索。
人類在懺悔與重建中徹悟,真正的進步,從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以謙卑之心,在碧水藍天間重獲詩意棲居的權利。
從生態文明的崛起到生態文化的繁榮,梁子湖藏匿著無窮盡的“文化基因庫”,這正是我們接續書寫的力量源泉。
今夕何夕,今夕嘆兮!倘若越人舟子重游故地,定會驚嘆這水清岸綠、百姓安康的新景象,為之譜寫新歌。梁子湖的變遷,恰似在碧波中續寫的生態文明詩篇。
(責任編輯 范翔飛 zhwx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