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夏天,北大畢業的馮友蘭獲得了教育部的官費留學資格,赴美留學,坐的是中國郵船公司的“南京”號。該公司由在美國的一部分華僑創辦,只有兩艘船。小一點的是“中國”號,10200 噸;大一點的是“南京”號,15000噸。該公司以愛國主義為號召,說中國人要坐中國船。而當年的溫秉忠乘上名為“中國”號的輪船時也大發感慨說:“對于遠赴異國的中國學生,登上一艘與其祖國同名的遠洋輪船,實在是一件極為巧合之事。”
而早在1910年之前,趙元任坐的也是“中國”號。輪船上吃飯,以敲鑼為號,由于餐廳面積有限,必須分兩次吃飯,先是中國旅客,第二批才是西方人,這果真是愛國主義情懷。不過他們發現念菜單和學外國吃法頗不容易,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重要的一課。
1917年,同樣坐上“中國”號赴美的陳翰笙,到美國用了三個星期。不過他坐的這艘中國船不能和沈有乾坐的總統號郵船相比。后者在1941年寫就的回憶美國留學生涯的《西游記》里提到他的留學之行時說,他們當年搭的船是“麥金雷總統”號。這艘船,據船上發的紀念小冊子介紹,船員252人,可容乘客760人。這樣的船與20世紀40年代在大西洋中航行的大船比起來只能算三等船,但當初他們都覺得它是很了不得的。這么大的船,只能停在海上,沈有乾和他的近30位伙伴要上船,必須先坐火神號渡輪擺渡過去。而他到目的地加拿大維多利亞港的耗時,比陳翰笙的航期少了四天。
各個公司郵船的艙位一般分為頭等艙和統艙。按沈有乾的建議,留學生最好坐頭等艙,雖然這與留學生的生活標準和中國的經濟情形并不相稱,但是到岸時留學生可以免于美國移民局的刁難。不過頭等艙的船費要250美元,而統艙只要80美元。
來源:廣東人民出版社《書中有故事》